彼得·潘綜合癥是指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態(tài),,但這種心態(tài)如果發(fā)展到極端,就會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彼得潘綜合癥被定性為一種心理疾病?;加小氨说谩づ司C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拒絕接受現(xiàn)實。他們的癥狀不但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為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藥物,。
青年人患“彼得·潘綜合征”的幾率比較大,當然也有40歲以上的患者,。一般來說,,患者的配偶和周圍朋友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癥狀,但他們往往不愿承認,。
來自墨西哥的薩林·帕斯夸爾醫(yī)生表示,,“彼得·潘綜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環(huán)境造成的。他說:“家長們總認為,,兒童時期是一生當中最好的時光,,應(yīng)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讓他們肩負起責任。家長的這種想法會給孩子造成錯覺,,以為生活永遠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樂場組成的?!?/p>
患有“彼得·潘綜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他們的癥狀不但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為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藥物,。
墨西哥心理治療協(xié)會主任羅伯托·圖魯比亞德斯則告誡說,,“彼得·潘綜合征”會對患者的人際關(guān)系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說:“因為處理感情問題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們不太會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就算確定了正式的戀愛關(guān)系,,對方也會拿他們當孩子看待?!彼J為這種病癥難以用藥物治愈,,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理療。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患者多年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不是單靠家人說教就能改變的,,只有交由精神病專家來引導。
1,、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設(shè)想的發(fā)展,,就容易發(fā)脾氣,而不考慮后果,;
2,、依賴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獨立生活,,總是需要別人照顧自己;
3,、不敢承擔責任,,逃避諸如父親、母親這樣的社會角色,,遲遲不敢結(jié)婚或者不能擁有固定的人生伴侶,也容易頻繁更換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動關(guān)心別人,,而把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心視為理所當然;
5,、難以適應(yīng)社會或者被社會拒絕,,容易遭受挫折,進而引發(fā)情緒混亂,。
說起“彼得·潘綜合征”就不得不提到長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誕生于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后來成為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銀幕,。彼得·潘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xiāng)”里,永遠也不想長大,,但這畢竟只能出現(xiàn)在童話中,,不能為現(xiàn)實所接受?!氨说谩づ司C合征”患者就是現(xiàn)實中的彼得·潘,。1966年,精神病學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難群體的概念,。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這一群體:“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為父母,。”這些彼得·潘們很愛玩也很好相處,,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點,,如優(yōu)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因此他們的行為同年齡很不相稱,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無傷大雅,,但總有一天,,等他們突然明白生活原來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稱心如意時,已經(jīng)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