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的詞匯形象生動、富有魅力,,加之發(fā)音鏗鏘,,有類關(guān)語,形成精細,、委婉,、幽默、輕快的風格,。人們說話時方言加普通話,,又產(chǎn)生了一種青海的普通話“青普話”。 青海有青海的方言,,那就是青海話,,與普通話差距較大,在西寧雖然普通話非常普及和流行,,但要接觸真正的青海人如果不會說青海話恐怕是很難說的,。因為青海話里的一些詞語是無法用普通話來翻譯的。青海話與四川話有些接近,,但卻包容了眾多方言的成分,。至少在考證有陜西話、安徽話和江蘇話以及藏語和土語的內(nèi)容了,,可謂是包羅萬象,。究其原因,是因為在青海的歷史上本來就是多民族多省份人員交會的地方,,也是漢文化與藏土蒙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流交會的地方,,這種文化的交會反映到語言中便形成了獨特的青海方言。而青海方言中內(nèi)地多省份方言的重疊,,表明在自漢代以后漢族大量移居青海以后,,來自江浙、陜晉,、四川一帶的方言大量在青海地區(qū)進行融合的結(jié)果,。移居青海的人員成分的多樣決定了方言成分的多樣性。
一.分類
青海方言的詞匯形象生動,、富有魅力,,加之發(fā)音鏗鏘,,有類關(guān)語,形成精細,、委婉,、幽默、輕快的風格,。人們說話時方言加普通話,,又產(chǎn)生了一種青海的普通話“青普話”。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為:循化,、化隆,、民和、樂都,、湟中(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門源),、西寧等八種,其主要區(qū)別在于發(fā)音和咬字上,。
二.歷史趣說
在湟源一帶,,由于夫妻或婆媳間鬧矛盾,,媳婦賭氣跑回娘家了,,外人問這家人:媳婦去哪里了?婆家人常會略帶尷尬,、自我解嘲地回答“買桃兒去了”,。要是這個媳婦一生氣就離家出走,跑回娘家,,三天兩頭的要丈夫或婆家人去她的娘家請她回來,,就會被人們戲謔為“桃兒客”,意即習慣于離家出走折騰婆家人的媳婦,。 那么,,為什么要把這樣的媳婦稱之為“買桃兒”或“桃兒客”,而不叫“買蘋果”或“梨兒客”呢,?究其詞源,這句流行于湟源一帶的俗話,,居然典出《詩經(jīng)》,。
《詩經(jīng)》之《國風》有《桃夭》一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形容青春美好的姑娘美艷如桃花,?!白谱破淙A”是說桃花般美麗的姑娘又如灼灼的光焰異彩照人。后兩句說,,這樣美好的姑娘嫁到婆家,,肯定會使婆家家庭美滿。而“桃之夭夭”中的“桃”與“逃”諧音,,后人遂以“逃之夭夭”表示逃跑,,其意多含詼諧或嘲諷的成分在內(nèi),。如此,,這“桃之夭夭”便毫無理由地和“逃之夭夭”“聯(lián)姻”,而成為逃跑的代名詞了,。一個美若桃花的媳婦娶進了婆家門,婆家人以為這個家庭從此會美滿幸福,,卻不料這尕媳婦不是一盞省油的燈,鬧得家庭雞犬不寧不說,,還常常跑回娘家不回來,真夠這一家人受的了,。由此可見,,湟源一帶人所說的“桃兒客”,便是“逃兒客”,,也就是“逃客”,。這句俗話當然不會是由目不識丁的莊稼人發(fā)揮而出的,應(yīng)該先產(chǎn)生在當時的精英即知識階層,,而后才推而廣之,,“飛落尋常百姓家”的。
當逃客當然不好,,但有一些“桃兒客”心里的苦,,又有誰能理解呢?
青?;▋褐杏羞@么一首:
白龍馬它吃了千江水,, 就只為身馱了取經(jīng)的唐僧;我為你變成了桃兒客,,大哥哥你揣你個家的良心,!
這首花兒的后兩句以一個女性的口氣說:大哥哥,我為你經(jīng)常從婆家里跑出來,,被人罵成了“桃兒客”,,而你呢……,你揣摸一下自己的良心,,你為我做了什么,?這位女性為愛付出的犧牲如此之大,卻偏偏遇上了一位負心郎,,其中的無奈,,無以言表。這樣的“桃兒客”,,更讓人感到可憐可悲,。
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再到“桃兒客”的轉(zhuǎn)變,誰道不是詞語演變和發(fā)展中的黑色幽默呢,?
三.語音特點
以青海方言為主的西寧方言,,與普通話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不分前后鼻音,,如在口頭發(fā)音上“成就”和“陳舊”難分,,“真”、“蒸”同音,,“秦”,、“情”同音,“心”,、“興”,、“新”同音,“賣”,、“買”同音等等;在聲母方面,,普通話凡讀為“zh”,、“ch”、“sh”的翹舌音在青海話里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仍讀“zh”,、“ch”、“sh”,,與普通話相同,,一類卻讀成平舌音“z”、“c”,、“s”,,例如“?!薄ⅰ罢础钡茸峙c“占”,、“戰(zhàn)”等字普通話讀音完全相同,,而在青海話里前一組聲母讀“z”,后一組讀“zh”,,二者有明顯的區(qū)別,。再如“生”、“牲”,、與“聲”,、“升”等同音。
四.方言詞匯
由于青海歷史上人口遷徙和多民族雜居等因,,青海方言中既保留了一些古語詞匯,,如“夜來”(昨天)、“央 及”(請人幫忙),、“主腰”(棉襖),、“花泛”(靈活)、“型口”(乞丐),、“頭勾”(牲畜),、“扁食”(餃子)、“年思”(去年),、“孽障”(可憐),、“增死扒命”(很吃力)等。又保留了一些吳越方言,,如“機溜”(敏捷,、機靈)、“懊躁”(煩惱),、“勤謹”(勤快),、“眼熱”(羨慕、眼紅),、“面色”(臉色),、“松活”(毛筆)、“虛話”(假話),、“對過”(對面),、“水滾了”(水開了)等。同時還有大量的藏語借詞譯音,,如“囊瑪”(內(nèi)部),、“卡碼”(恰到好處)、“阿臥”(哥哥),、“阿咪”(爺爺),、“沒拉寧”(沒本事),、“杠趟”(步行)、“骨叉”(兀鷲)等,。
五.少數(shù)民族語借詞
青海的語言除漢語外,,還有藏語、蒙古語,、土族語,、撒拉語。漢語青海話在多語言環(huán)境中吸收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語言的許多成分,,與漢語其他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有一定差異,。借詞受語言習慣,、語言意識和思維模式的影響與制約,使原詞的讀音,、詞義產(chǎn)生偏移或轉(zhuǎn)化,。借詞的讀法遷就母語的語音,給每一個借詞以一定的聲調(diào)(安多藏語,、蒙古語,、土族語和撒拉語等,都沒有聲調(diào)),,原詞義也可能發(fā)生某些變化,,如使原詞義概括范圍縮小、擴大和轉(zhuǎn)化等,,從而使借詞基本具有了漢語的“資格”而被認可,。 青海方言中的程度副詞“糊涂”漢語青海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的一支,。從現(xiàn)狀看,,青海是一個擁有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個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省份,而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活動一直占主導地位,。因此各民族之間文化上的相互影響,、語言上的互相交融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表現(xiàn)在語法和語匯方面,,青海方言個性突出,,呈現(xiàn)出許多既明顯不同于其他西北方言,,又區(qū)別于普通話的特點。僅以青海方言里表示程度的副詞“糊涂”而言,,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例,。它在青海方言口頭語言中使用十分普遍,而且使用頻率也很高,。
六.青海土話
爸爸-------阿大
叔叔------爸爸,,阿爸(民和縣)
他------加
怎么了-----阿門了(liao)
哪里啊-----啊里啊
非常-----弧度
在哪呢----阿扎里
農(nóng)村人-----壯指頭(本指農(nóng)村人干活有力氣,相對讀書人手粗,,后來也有形容沒文化,,什么都不懂,詼諧調(diào)侃用法)
沒有-----冇有
青海話里姑舅 是表哥,、表弟的意思
曬太陽---- 賽陽娃
女朋友--------聯(lián)手
趕緊--------拉展
速度慢--------然
清楚,、明白------瓦清
就是--------啊來
干什么------局撒倆
美女-------歡蛋
小孩----尕雜
七.歇后語
木匠學繡花——心巧手硬 巷道里跑馬——放不開蹄子
戈壁灘上找清水——難上做難 七除以二——不三不四
給狗扔骨頭——投其所好石灰點眼睛——自找難受
羊毛口袋里裝牛角——七拱八翹木偶流眼淚——假人(仁)假義
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一張嘴 拉屎攥拳——暗地里使勁
馬高鐙短——上下兩難粉條炒豆芽——里勾外連
房檐上的冰溜子——根子在上頭 木匠的墨斗——黑心
買賣人種田——改行 背兒媳婦過河——吃力不討好
阿卡(意為喇嘛)打毛蛋(意為籃球)--------原(圓)打啦原(圓)
脫褲子放屁——白犯子手續(xù)
更多青海相關(guān)文章閱讀推薦:
青海文化習俗知識大全 約你看青海花兒 學酥油花 賞藏戲 識青海
青海特有的節(jié)日有哪些 青海著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活動大全
青海結(jié)婚風俗流程有哪些 青海結(jié)婚風俗文化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