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參”本指上黨人參,,因人參資源枯竭,,“黨參”之名被挪用給另一味中藥。如今的“黨參”是桔??浦参稂h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等的干燥根,。
宋代醫(yī)學家蘇頌所著《本草圖經(jīng)》中,,收錄藥材圖像,有潞州人參,、威勝軍人參,、滁州人參,、兗州人參等(后幾種人參無藥用價值)。潞州即上黨,,從圖像看,,潞州人參與今天的人參一致,且記為“多生于深山中,,背陰近椴,、漆下濕潤處”,即喜陰,,多在椴樹,、漆樹下,又稱“鬼蓋”,,也與今天的人參吻合,。
上黨人參在明代嘉靖年間消失,標志著其完全滅絕,。具體來說,,從宋代末年開始,上黨人參逐漸凋零,,到了明代時,,只剩下潞安府壺關(guān)縣紫團山所產(chǎn)的紫團參。然而,,到了明嘉靖年間,,紫團參也消失了,這表明上黨人參已經(jīng)不復存在,。到了清代,,上黨地區(qū)已無人參。此外,,由于森林資源的破壞和過度采挖,,上黨人參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森林環(huán)境,這也是導致其絕跡的原因之一,。
上黨人參資源枯竭,,一是人參對環(huán)境要求高,繁殖難,,“一苗25克重的人參,,在森林條件下自然生長要50年的時間”,歷代超量挖掘,,自然是越挖越少,;二是作為常貢,民眾負擔大,故意破壞參園,,改為農(nóng)田。李時珍曾說:“(上黨地區(qū))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采取,。”明代文學家粟應宏也說:“由東峰入,,屏山遮地,,即為參園,已墾為田久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