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派,,上清派的別稱,因為坐落在茅山,,故被人稱為茅山派,。也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為創(chuàng)始地,,南派茅山為廣東羅浮山創(chuàng)始人為葛洪,。上清派實際為南梁陶弘景茅山所創(chuàng),故名,。
該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翙與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游岳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
北宋時與龍虎山,、閤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箓派,號稱三山符箓,。
過去的學者大多將南朝以及唐代的道教主流誤解為上清派(茅山宗),,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將唐代的李渤“真系”(《云笈七箋》卷5)所記上清經(jīng)篆的傳授次序以及元代的劉大彬《茅山志》(HY304)中記載的茅山宗師脈譜,誤解為是講述上清派(茅山宗)的譜系,。
由于將從東晉的楊羲到唐代的李含光等這些人物的脈譜,,誤解成上清派(茅山宗)的譜系,因而陸修靜,、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都被看作是上清派(茅山宗)的道士,。
其結(jié)果,,導(dǎo)致了東晉末以后,江南一帶的道教主流是上清派(茅山宗),,到了唐代上清派(茅山宗)還是主流這一誤解的產(chǎn)生和流行,。
將“真系”、《茅山志》的上清經(jīng)篆的傳授譜系誤解為講述上清派譜系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對道教的三洞學說沒有充分理解,。許多道教學者片面地相信上清經(jīng)篆的傳授只在上清派(茅山宗)中進行,實際上,,上清經(jīng)篆的傳授也在提倡三洞學說的天師道中進行,。
劉宋的天師道依據(jù)三洞學說,把過去的葛氏道,、上清派所傳授的靈寶經(jīng),、《三皇經(jīng)》、上清經(jīng)吸收到自己的教義之內(nèi),,將三洞部的所有道書尊奉為天師道的道書,,此事可以由劉宋天師道里存有“三歸依戒”這一事實得到明確證明。
天師道的三歸依戒要求信徒歸依三寶即道寶,、經(jīng)寶和師寶,,三寶是指道寶的太上無極大道,經(jīng)寶的三十六部尊經(jīng),,師寶的太上老君,。這里所說的經(jīng)寶三十六部尊經(jīng)是指三洞十二部的道書,所以歸依三寶即是歸依道寶的無極大道,,經(jīng)寶的三洞十二部的所有道書,,以及師寶的太上老君。
因此,,劉宋天師道當然也崇尚上清經(jīng),、靈寶經(jīng)以及《三皇經(jīng)》。而且天師道的法位制度一旦完備,,便出現(xiàn)了于道士法位中修成上清經(jīng)的道士洞真法師,、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以及三洞法師(參照《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5·法次儀的“正一法位”)。而上清經(jīng)策在這些法師那兒也得到了傳授和掌握,。
如果天師道也實行上清經(jīng)之傳授,,那么“真系”、《茅山志》所記載的道士之中就可能有天師道道士的存在,。因此,,若對各個道士的思想和事跡進行調(diào)查確認,,其多數(shù)則是天師道的道士。例如,,劉宋的陸修靜,,查閱《陸先生道門科略》(HYlll9),顯然是將東漢的張陵(張道陵)仰奉為祖師的天師道道士,。
而且陸修靜倡導(dǎo)三洞學說一事可以明確地從“靈寶經(jīng)目序”(《云笈七箋》卷4),、《洞玄靈寶五感文》(HYl268)中獲知。就是說,,陸修靜是天師道的道士,,同時也是三洞學說的信徒。其他如“真系”記載的唐代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還有《茅山志》所記載的在此之后的黃宗元,、孫知清等茅山宗師也都是天師道的道士。
劉宋天師道提倡三洞學說,,意義極大,。若天師道尊奉所有的三洞部的道書,那么,,不論是《上清經(jīng)》,、《靈寶經(jīng)》、還是《三皇經(jīng)》,,其所述教義,,都將包攝于天師道之中。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基于三洞學說,,對三洞部道書所說齋戒進行分類解說,,其中包括《上清經(jīng)》的上清齋、《靈寶經(jīng)》的靈寶齋,、《三皇經(jīng)》的三皇齋以及天師道獨有的三元涂炭齋和指教齋,,陸修靜將所有這些齋都看成是當時天師道所實踐的齋。
這樣,,劉宋天師道通過提倡三洞學說,迅速擴大了其教法范圍,,使得天師道一家就足以與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師道將自己的教義稱作“道教”,,來對抗佛教,。于是,,“道教”這一宗教才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成立了?!暗澜獭北緛硎侵敢匀磳W說為基礎(chǔ)的天師道的教義,。
從上述可知,對三洞學說的不同理解,,就會導(dǎo)致對整個道教史的看法的不同,。唐代道教的主流是上清派這一誤解,也正是由于對三洞學說及其倡導(dǎo)者的思想沒有正確理解所致,。道教是由劉宋時期的天師道,,于5世紀中葉創(chuàng)立提倡的宗教,劉宋以降至南宋末,,道教的主流是天師道,,金末元初王重陽創(chuàng)立的全真道加入了道教之后,直到現(xiàn)代,,天師道和全真道構(gòu)成了道教的二大流派,。
公元711年,親眼目睹兩公主入道的張萬福,,似乎還是當時的太清觀主史崇玄的屬下,,不過才過了兩三年,大概是隨著太平公主的倒臺,,史崇玄的敗亡罷,,他漸漸開始嶄露頭角,終于作到太清觀新的主人,,成了開元時期的道教重要人物,。據(jù)都筑晶子《唐代中期④道觀》的說法,在盛唐時代,,張萬福和朱法滿(名君緒,,?_720)在長安的太清觀和玉清觀,分別占據(jù)了重要的舞臺,,他們編纂的《三洞眾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jīng)誡法篆擇日歷》和《要修科儀戒律鈔》等等,在規(guī)范道士行為和整理道教儀式上起了很大作用,。其中,,特別是張萬福,在后來很多道教文獻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儀范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批判各地的道教儀式的失范,一方面動手將各種道教流派的齋醮儀式重新進行了編排和清理,。
張萬福的影響在道教中一直持續(xù)到晚唐五代,,當晚唐時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亂狀況的時候,,他仍然要回憶到張萬福,他說,,“近有庸流,,不達古賢之情,先于玄師前補署六職,,宣科授簡,,然后升壇,仍云簡寂先生(陸修靜)齋法謬誤,,飾非謗說,,詞理紛然,寡識無知,,一至于此,,
尚有其黨,相仿行之,,不唯獲亂法之愆,,實亦受謗賢之罪,達教君子,,宜共斥之”,,他強調(diào)說,“金篆古儀及黃篆舊法,,宿啟之夜及言功之時,,皆先作自然朝(即禮十方懺悔三禮是也),然后行事……所以云:須明旦晨曉,,依法行道”,,他指出,這一整齊化神圣化的道教儀范,,是——此法自張?zhí)鞄?、陸簡寂、寇天師,、張清?萬?!咦?相傳至今,頗歷年代,,皆以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這里關(guān)于道教儀范的正統(tǒng)譜系,,是從張陵,、陸修靜、寇謙之到張萬福。而宋代編輯的《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一《儀范門》之《序齋第一》在追溯過去齋法的淵源和歷史時,,也要說到張萬福,它說“今世醮法遍區(qū)宇,,而齋法幾于影滅跡絕,,問有舉行之士,又復(fù)不師古始,,信末師而哂前哲,,是流俗而悖經(jīng)教。壇儀乖竦,,科式舛謬,,甲造乙習,遂成舊章,,切切用力于徼影響譎詭幻怪之間,,以為舍是無以起信末俗”,所以必須重新清理齋儀,,而它在回憶正確的齋儀的來歷時說,,最早是正一真人,“自以齋法旨趣淵微,,法禁森嚴,,非愚淺始學所可明了,乃妙出五稱文,、撰立正一齋法,,目為‘旨教’,以遺祭酒篆生,,靈寶之教,,秘而不傳,仙人口口相授”,,接下來到太極仙公,,才將齋儀書寫下來,而陸天師“復(fù)加撰次,,立為成儀,,祝香、啟奏,、出官,、請事、禮謝,、愿念,,罔不一本經(jīng)文”,最后就說到唐代的張萬福:
痛庸師之不學,憫流俗之無識,,非非相承,,其失不悟,以簡便為適當,,以古法為難行,,則自張萬福天師以來,嘗病之矣,。
這里的歷史系譜仍然是從張陵,、葛玄、陸修靜到張萬福,。
不過,,可以順便提到的是,在后來的道教史冊中,,身為天師道徒的張萬福,,卻被越來越凸顯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陽臺道士劉若拙述,、荊南葆光子孫夷中集,,成書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三洞修道儀》,在記載道教科儀的歷史時就說,,先是三天法師張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為那里“為六天魔鬼占據(jù),,號日鬼營”,后來,,經(jīng)歷寇天師,、陸修靜以及“若隱趙先生、潘天師,、澄源李先生,、司馬天師、宗元先生吳天師,、牛先生,、葉孤云、葉廣寒二天師,、希和李先生,,皆傳教之光明者,具載道門七葉圖”,,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階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這里列出張陵、寇謙之,、陸修靜等等,而在盛唐時期,,有了司馬承禎,、吳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卻沒有了張萬福的位置,,天師道的系譜下面卻接了上清派的人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門七葉圖》這個書名,從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禪門南北兩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讓,,爭奪正統(tǒng)一樣,道教可能也同樣有過這種后起新興的強勢門派改寫歷史的情況,,而在改寫中,,在上層士大夫中很有勢力的上清一系逐漸遮蔽了天師一系,而張萬福也漸漸在道教史上被邊緣化了,。
當然,,那是后來的事。在當時即開元,、天寶年間,,張萬福很顯眼,道教也依然興盛,。不過,,在現(xiàn)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這種興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興盛。毫無疑問,,現(xiàn)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獻的制約,,古代文獻提供了重新書寫歷史的中心和邊界,畢竟沒有文獻依據(jù),,研究者無法隨意編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獻又常常是懷有某種偏向和愛好的著作者所撰寫的,他們有意地凸顯和隱沒,對某些歷史的濃墨書寫和對某些歷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來的道教史著作也只好隨著文獻留存的多寡和比重,,來組織道教史的主要線索,于是層層積累下來的偏向仿佛物理學上的磁偏一樣,,使道教史著作總是聚焦于一些歷史而模糊另一些歷史,,不像沒有焦點的鳥瞰那樣能夠得到全景圖像。
應(yīng)當說,,上清一系在當時確實成為引人矚目的道教中心之一,,唐代初期以來,以茅山上清一系為中心的道教徒,,漸漸在上層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占據(jù)了一定的位置,到8世紀中葉,,盡管事實上也有各家道教人物活躍在長安和洛陽,,但是,在上層士人中間最有影響的,,還是從司馬承禎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直到大歷年間顏真卿為李含光撰碑銘、貞元年間李渤《真系》為這一派追溯歷史時,,也都是把這一系說成是道教的正脈,,仿佛佛教的傳燈一樣,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陸修靜,、陶弘景,,而列數(shù)到隋唐的王遠知(580—667)、潘師正(?一682),、司馬承禎(647-735),、李含光(683—769)的,盡管這種光榮的系譜,,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構(gòu)擬和想像,。
而《真系》又被閱讀道教文獻的人通常入手閱讀的《云笈七簽》收錄,而號稱“小道藏”的《云笈七簽》在關(guān)于道教歷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僅以《真系》為主,,所以,,后世關(guān)于開元、天寶年問的道教史的回憶,,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歷史為聚焦點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動可以模糊成為背景。不過,,如果我們重新回到那個時代去看道教,,可以發(fā)現(xiàn),,盛唐時代的道教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上清一系遠遠沒有到籠罩一切道門的地步,。畢竟歷史文獻沒有全部湮滅,,不同內(nèi)容的歷史文獻、不同視角的歷史紀錄,、不同層次的歷史書寫,,多多少少可以給我們重新建構(gòu)那個時代的道教面貌提供一些機會,像并非有意識的歷史記載的小說,,和未經(jīng)改寫的碑刻資料,,就在不經(jīng)意中留下了開元時代的道教風景,其中在開元,、天寶年間最引人矚目,,而且不屬于上清系的道士相當多。
唐朝道教傳奇人物比較多,,有名的有張果、葉法善,、羅公遠,、呂洞賓。張果,,居中條山,,可能有長壽秘訣,會閉氣功,。生活于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葉法善,括州括蒼(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術(shù),。歷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代,活了107歲,,書法家李邕的《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碑》傳說是葉法善迫使李邕在夢中寫的,,又稱《追魂碑》。羅公遠,,唐玄宗時期人物,。呂洞賓(798—?),,字巖,,號純陽子,,唐京兆(今西安)人。64歲時遇鐘離權(quán)得道,,傳說較多,,有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黃粱一夢等。
基本上形成于唐朝到五代,,只有曹國舅傳為宋朝人,;除了張果、呂洞賓確有原型可考外,,其余五位都是傳說,。傳說和神話故事多,是道教風行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老百姓向往道教神仙世界的一種表現(xiàn),。八仙懲惡揚善,又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
道教教派,。茅山在江蘇句容。茅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發(fā)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chuàng)。因在茅山筑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
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于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茅氏三兄弟得道于茅山,開茅山道派,。后有陶弘景創(chuàng)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jīng)》是茅山派的重要經(jīng)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jīng),。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jīng)營數(shù)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歷史,,人數(shù)在百人以上,。
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jīng)法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宗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遠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師,,為茅山宗進入唐代以后的興盛,,打下了重要基礎(chǔ)。王遠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極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調(diào)露二年(公元680年)被追贈為大中大夫,,謚號升貞先生。四年后又獲贈紫金光祿大夫稱號,。吳筠頗有才氣,,文章詩賦在當時都有佳評,得到唐玄宗的欣賞,。玄宗曾問他關(guān)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非紙札耳?!眳求拗小缎V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對道教煉養(yǎng)義理學說有很大貢獻,。第13代宗師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中宗神龍元年(705)入道,,開元年間從司馬承禎學道于王屋山,在嵩陽生活了20多年,。玄宗對他極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壇宇敕》中稱他“道高紫府,學總黃庭”,。天寶年間,,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賜的玄靜先生稱號。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陽觀,。
北宋中期以后,,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后期,,它終于成為“經(jīng)箓?cè)健敝弧I锨迮傻?3代宗師朱自英曾為真宗祈神賜子,,后來生了仁宗,,被封為“國師”。第35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zāi)。第44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qū)蝗,,得到“真人”封號。
陶弘景
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齊梁隱士陶弘景創(chuàng)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經(jīng)過五胡亂華后,,中原基本已經(jīng)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詔合道事佛,就連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煉,,也要在道館兩旁各修青壇和佛塔一座,,以表兩教雙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殮,陪葬器物,。齊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555年),齊文宣帝高洋便滅道興佛,強迫道士削發(fā)為僧,。據(jù)《資治通鑒》記載,,高洋下令境內(nèi)穿黃衣的道士要么歸俗為民,要么剃度為僧,,并連殺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齊境內(nèi)再無道士蹤跡,。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jīng)歷可謂復(fù)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huán)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壓力出走遠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的下場,。
后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于自愿,,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shù)行淚,不落十余年,,今日為君盡,,并灑秋風前?!?/p>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y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增收魏晉間名醫(y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chuàng)沿用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敦煌發(fā)現(xiàn)殘本)其內(nèi)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據(jù)宋賈嵩《華陽隱居內(nèi)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xiàn)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道性品》,、《真靈位業(yè)圖》,、《登真隱訣》、《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dǎo)引養(yǎng)生圖》,、《養(yǎng)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著名醫(yī)藥學家.漢族,,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
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yī)生,,是預(yù)防醫(yī)學的介導(dǎo)者。著有《肘后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侯及診治?!疤煨邪l(fā)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guān)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樸子·內(nèi)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guān)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zhì)性質(zhì)和物質(zhì)變化,。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yōu)榧t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yīng)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yīng),,等等,。《葛稚川移居圖軸》元王蒙繪,故宮博物院藏,?!度宋飯D·葛仙吐火圖》明郭詡繪,上海博物館藏,。
道教茅山派的重要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分內(nèi)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jīng)》?!饵S庭經(jīng)》是茅山派的重要經(jīng)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jīng)?!饵S庭經(jīng)》是前代修煉養(yǎng)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又為后世的內(nèi)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
元符宮掩映于茅山積金峰南腰的綠林翠浪之間,。初名“潛神庵”,后曰“元符觀”,,今稱“元符宮”,,全稱“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宮所在的茅山積金峰南腰處,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茅山道教音樂以及齋醮活動,經(jīng)隋唐之興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宮廷的寵幸,文史資料頗豐,。在以明正統(tǒng)年間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合編》中,,茅山受皇命所舉行的醮事和醮事的節(jié)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樂器、演唱和演奏人員配備等,,都有較為詳細的記錄,。
茅山在句容,、金壇兩縣交界處,茅山古名句曲山,。西漢時陜西茅氏三兄弟來山采藥煉丹,,救民濟世。因而后人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它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風光秀麗,,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著名的大茅峰海拔372.5米,險峻雄偉,。從茅山鎮(zhèn)東行不遠即抵山麓,,仰望雄踞山巔的九霄萬福宮(俗稱頂宮)。
集神咒元始大真,,五雷高尊,。太華皓映,洞郎八門,。五老告命,,無幽不聞。上御九天,,中制酆山,。下鎮(zhèn)河海,十二永源,。八威神咉,,靈策玉文。召龍致雨,,收氣聚煙,。日月五星,北斗七元,。合明天帝,,敕下太玄。宣威三界,,不得稽延,。諸天諸地,諸水諸山,。玉真所部,,溟令大神,。仙王游宴,大帥仗旛,。天丁前袪,金虎后奔,。玃天勐獸..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鎮(zhèn)江市西南六十多公里處的句容縣境內(nèi),總面積三十二平方公里,,主峰為大茅山,,海拔三百七十多米。這里峰巒疊翠,,林木蔥蘢,,清泉潺潺,濃蔭蔽天,,自然景色十分秀麗,。據(jù)史載,四千一百年前,,大禹就曾登山以朝群臣,;殷周太王太子泰伯在此采過藥草;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也來此筑造過梧園宮,。
10月6日,,自宣布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獲諾貝爾獎這個消息后,不僅刷爆社交媒體朋友圈,,在國慶假期倒計時之際,,博羅縣羅浮山景區(qū)內(nèi)紀念葛洪的青蒿園更是即刻成為參觀留影的熱門景點。到羅浮山景區(qū)游玩的游客紛紛駐足青蒿園,,了解羅浮山的青蒿歷史,,與“青蒿治瘧之源”紀念碑留影,紀念葛洪仙人給后世留下的寶貴財富,。
葛洪《肘后備急方》助屠呦呦攻克難題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藥抗瘧研究的任務(wù),開始搜集相關(guān)的歷代醫(yī)學資料并進行實驗研究,,可是屢經(jīng)失敗,。一次偶然的機會,東晉醫(yī)藥學家葛洪編著《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薄敖g取汁”而不是傳統(tǒng)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消除了沒有抗瘧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瘧活性強,、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幫助屠呦呦成功發(fā)現(xiàn)了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
葛洪,,是我國東晉著名的醫(yī)藥學家,、煉丹術(shù)家、道教理論家,,在醫(yī)藥學上的成就和貢獻巨大,。他在嶺南第一山——博羅縣羅浮山修道煉丹期間,編著了中國古代最早的醫(yī)療“急救手冊”——《肘后備急方》,,也是在民間普及中醫(yī)中藥知識的最早教科書,。
為紀念葛洪的突出貢獻,羅浮山在葛洪當年采藥的地方筑碑為證,,種植青蒿,,建立青蒿園,供游客參觀,、學習,、了解;同時,,在景區(qū)洗藥池景點(據(jù)說是葛洪夫婦當時洗滌中草藥的地方),,用木牌子掛起了葛洪《肘后備急方》里面記載的部分藥方,向游客展示了中醫(y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