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明代末葉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動,,至清初康熙四年(1665),,同州梆子出現(xiàn)了同州鄒邑班的白牡丹及合陽黃菊花等名伶,,并晉京獻演。乾隆年間(1736--1795)同州梆子板式變化形體唱腔藝術(shù)已臻成熟,。嘉慶至光緒年間(1796--1908)為同州梆子的發(fā)展盛期,。中華民國初年,西安改良秦腔迅速東進,,渭南、大荔,、華縣,、蒲城等地改良新班不斷出現(xiàn),,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趨縮小。三十年代后,,這一古老劇種遂成絕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陜西省文化局于1957年責成戲曲學校招收學員74名,成立了同州梆子團,,1861年晉京演出了《破寧國》,、《石佛口》、 《轅門斬子》等劇,,引起戲劇界的關(guān)注,。1964年該班學生畢業(yè)分配至渭南,成立了渭南專區(qū)同州梆子團,,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解散,,1979年又于西安恢復成立了陜西同州梆子團,除恢復上演傳統(tǒng)劇目外,,還試驗演出了一些新編歷史劇和現(xiàn)代戲,,再次使同州梆子獲得了新生。
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趨縮小,加之戰(zhàn)亂與饑荒所迫,,至20世紀20年代,,關(guān)中各地班社相繼解體,呈現(xiàn)出藝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藝出眾的一些藝人,。如“二麻子”趙步瀛,“咬牙旦”趙杰民,,“迷三縣”朱林逢,,“猛開花”王德元及拜家紅等,也只得轉(zhuǎn)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當教練或參與演出。30年代后,,這一劇種即瀕于絕響,。
同州梆子劇目豐富,據(jù)統(tǒng)計有1000余本,,但大部分已經(jīng)失傳,。先發(fā)掘,、整理和演出本僅有200余本,多為歷史題材戲,,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臉,、武生戲見長,文武兼?zhèn)?,且袍帶戲和靠甲戲為多,。如《石佛口》、《鐵冠圖》,、《蛟龍駒》等,。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滾板],、[代板],、[搖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樂器以二股弦為主,,輔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過門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腳色行當齊全,,特重花臉、須生,、正旦,、武生等四梁柱為主體的組班體制。分行比較嚴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須生,、老生,、紅生,,凈行的大凈,、二凈、三花臉,,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嚴格的區(qū)分。同州梆子以武戲擅長,,據(jù)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講究五段式:(一)天官帽頭--吹秦[三眼腔]之類的成套曲牌;(二)鑼鼓吵臺--吹號,、放炮,、演奏各套鑼鼓曲;(三)男女接場--全部腳色“亮箱”,;(四)武開開場--表演各種奇特技巧,;(五)開正本戲--先出折戲,后出本戲,。表演講究功架與特技表演,,如翎掃燈花、碗打碗,、三節(jié)棍,、打連枷、鞭掃燈花,、噴火等,。
大荔縣古稱同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底蘊豐厚。境內(nèi)現(xiàn)有“大荔猿人遺址”,、“沙苑文化遺址”,、“魏長城遺址”、“八魚石墓群”和豐圖義倉,、貸祠岑樓等歷史文化古跡20余處: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戲曲品種,面花、泥人雕塑享譽中外,。 大荔縣地處關(guān)中平原東部最開闊的地帶,,境內(nèi)黃河、洛河,、渭河三河匯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yōu)越,,境內(nèi)沙苑區(qū)為內(nèi)陸平原最大的沙漠區(qū),被省政府確定為生態(tài)保護區(qū),。大荔是中國糧棉油等十大農(nóng)林牧漁商品基地,。同州西瓜文明遐邇,沙苑108(黃花菜,、紅棗,、花生)享譽海內(nèi)外。
同州梆子被奉為中國梆子戲鼻祖,。同州梆子,,又名“東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稱老東路,。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當齊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大凈,、二凈,,丑等13門,又稱“十三頭網(wǎng)子”,。尤其重花臉,、須生、正旦與武生,,被稱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臉,、武生戲見長,文武兼?zhèn)?,且袍帶戲和靠甲戲為多,。如《石佛口》、《鐵冠圖》,、《搬龍駒》等,?!镀茖巼窞閮粜械膶P袆∧?,所謂“四紅加一黑,必定是《破寧國》”,,就是群眾對這出戲特點的概括,。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與特技的運用,如翎掃燈花,、碗打碗,、三節(jié)棍、打連枷,、鞭掃燈花,、噴火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過門較為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
同州梆子的曲譜使用工尺譜,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調(diào)式為主,,也有宮調(diào)式,,其音階為七聲音階,多跳進,,也常用閃板,,整個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悲壯粗獷,。藝人在演唱時為了應酬,,甚至還兼唱一些昆腔雜調(diào)。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個之多,,曲牌結(jié)構(gòu)一般為4/4和2/4節(jié)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親親、銀扭絲,、點絳,、大開門、朝鳳,、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馬道仁,、將軍令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二流板],、[慢板],、[流水板](實為帶板)、[二倒板],、[墊板],、[滾板]六種。交替使用苦音,、歡音兩個調(diào)式系統(tǒng)(唯滾板只有苦音),。比起秦腔,另有一種稱為[彩腔]的聲腔形式(用假聲演唱)是該劇一大特點,。各唱腔板式的起板,、轉(zhuǎn)板、落板都有一定手法,,如落板時的留板(法),、齊板(法)、砸板(法),、送板(法)等,。唱詞的詞格一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亦有其變體形式或長短句的,。在同州梆子以秦腔聲腔旋律為主的情況下,,尚吸收一些雜腔在唱腔音樂中,如[羅羅腔],、[小調(diào)],、[釘缸調(diào)]、[王婆罵雞]等,。傳統(tǒng)劇目有《破寧》,、《轅門斬子》,、《臨潼山》、《三對面》,、《黃逼宮》,、《鼓滾封劉》、《石佛口》,、《三氣周瑜》,、《孟良搬將》等數(shù)百部。 同州梆子的唱腔過門較為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風駟鐵車轔之剛勁。僅同州梆子的鑼鼓使用就有催觀眾進場的開場鑼鼓,,用于演員“走架子”,、“開打”的動作鑼鼓、與嗩吶曲牌有關(guān)的牌子鑼鼓等等,。
同州梆子唱腔及過門(戲曲術(shù)語)精練,、短促,拖腔委婉動聽,,除尖板外,一般板路都有歡音和哭音(硬音和軟音)的區(qū)別,,歡音與哭音之間的轉(zhuǎn)變自然,、流暢。劇目以生,、凈見長,,有專用的旦角唱腔:麻鞋底、十三腔,、燕兒飛,,三倒腔,哭腔詞,、哭中樂等,。
同州梆子的“鑼鼓經(jīng)”基本和現(xiàn)在上演的同、朝燈影(碗碗腔)相近,,其叫法也基本相同,。同州梆子的伴奏由文場(民族管弦)樂器和武場(鑼鼓)樂器共同組成;特色樂器為“二弦子”,。 文場樂器以二股弦為主,,輔有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嗩吶,、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場為打擊樂,主要有牙子,、板鼓,、掌鼓、堂鼓,、梆子,、手鑼、云鑼,、大鑼,、鐃鈸、鉸子等,。
同州梆子曲牌豐富,,有弦樂曲牌30多首,嗩吶曲牌50多首,,管曲近20首,,鑼鼓板頭及前、間奏鑼鼓段有[五句點絳],、[大豹子頭]等數(shù)十種,。
舉世矚目的中石器時代的“沙苑文化”遺址,這里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區(qū)之一,。據(jù)呂不韋《呂氏春秋音初》記載,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縣一帶),實始作西音,。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秦繆公取風焉,,實始作秦音”。說明在西音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秦音,、秦風,、秦聲,原本就產(chǎn)生于陜西大荔,。 從春秋時期的古老“鄭聲”、秦末漢初“三輔”(今大荔,、扶風、長安)人民編演的戲劇史家普遍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劇目“角抵戲”《東海黃公》,,到魏晉六朝時期秦聲樂舞和百戲一直盛演,、唐代的“歌舞戲”和“參軍戲”等等戲曲藝術(shù)的衍變繁榮以及安史之亂后漢落的宮廷藝人紛紛加盟,,從宋代朝邑“岱祠岑樓”有了標志本,,到有了戲曲活動旺盛的條件、元代的“社鼓喧闐,,火煙輻輳”,到明代激越高亢,、鶴立高吟的同州梆子曲譜引發(fā)明、清兩代“花部”的勃興和全國梆子腔戲曲劇種的興盛以及溫文爾雅、婉轉(zhuǎn)動聽的碗碗腔在同一地區(qū)的衍生壯大,,都表明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的大荔縣,,是中國著名的音樂和戲劇之鄉(xiāng)。
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藝術(shù)不斷成熟和完善,,唱腔也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滾板等與雜腔的區(qū)別,,以至于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劇種,并以其曲折的劇情,、高亢的曲調(diào)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現(xiàn)出壓倒昆,、戈兩腔之勢。著名梆子腔藝人攀小惠于乾隆元年加入西安創(chuàng)建的“江東班”,,“以聲擅,,絕唱也”著稱一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shù)流派。
據(jù)《大荔縣戲曲志》記功:曾在大荔學藝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藝術(shù)家魏長生,,在化妝,、表演、聲腔諸方面對同州梆子進行了改進與提高,,從1774年到1780年,,他三次赴京清演出,“一出《滾樓》,,名動京師,舉國若狂,,觀者日至千余,,六大班為之減色,士大夫為之心醉”(引自《燕蘭小譜》),。清道光、咸豐年間,,同州梆子在宮廷和民間都極為盛行,,東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就有四大班和八小班,,藝人們甚至還集資修建了梨園會館“莊王廟”。
同州梆子同州梆子戲曲
同州梆子是中國梆子戲之鼻祖,,其聲腔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風”、“秦聲”音樂舞蹈基礎(chǔ)上,,逐漸演演變而成,。前代學者有“秦腔俗稱梆子腔,蓋因其以木棒為樂器而得名者也,,其來源極古,有謂肇始于戰(zhàn)國”,,“秦聲即燕趙悲歌之遺響也,傳入秦后,其聲乃益激越,,后世之秦腔實際胚胎于此焉”的說法。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憶的古老劇種,,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戲曲界的責任,,能喚起群眾對戲曲的熱愛,,更進一步活躍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對研究秦腔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造成同州梆子瀕危狀況的原因:
一,、大文化環(huán)境的沖擊,,現(xiàn)代文明對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
二,、地方領(lǐng)導對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夠,。
三、沒有采取及時得力的保護措施,。同州梆子的傳承譜系。
同州梆子瀕危狀況:
一,、能傳述的只有唯一的77歲老藝人李治安,。
二,、藝術(shù)傳承后繼乏人,。
三、活動空間明顯縮小,,專業(yè)劇團人才青黃不接,民間同州梆子班社已無一生存,。
四,、演出條件過差,,設(shè)備殘缺。
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益縮小,,加之戰(zhàn)亂與饑荒所迫,至上世紀二十年代,,關(guān)中各地班社相繼解體,呈現(xiàn)出藝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藝出眾的一些藝人,如“二麻子”趙步瀛,,“咬牙旦”趙杰民,“迷三縣”朱林逢,,“猛開花”王德元及拜家紅等,,也只能轉(zhuǎn)如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當教練或參與演出,。上世紀三十年代后,,這一劇種即瀕于消亡。
1959年國慶時,,由同州梆子組成“陜西省同州梆子實習演出團”,,赴京演出《破寧國》、《石佛口》,、《轅門斬子》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戲,,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以及文藝界普遍好評,。戲劇理訟家周貽白觀看演出后,撰文認為:“中國各地的梆子戲曲劇種,,蓋源于同州梆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搶救這一古老劇種,,于1957年陜西省戲曲學校招收了74名學員,,成立同州梆子班,,聘請名老藝人王謀兒、何祥初,、王麥才,、王賴賴、朱林逢,、劉省三、張海娃,、段瑞峰等任教,。培養(yǎng)出白岳焰,、雷平良,、王云香、杜愛仙,、黨樹仁,、賀安東等優(yōu)秀青年演員。1958年,,同州梆子班除在西安演出外,,還赴大荔、蒲城,、合陽,、澄城一帶巡回演出,受到群眾熱情歡迎和好評,;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組成“陜西省同州梆子實習演出團”,,赴京匯報演出《破寧國》、《石佛口》,、《轅門斬子》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戲,,引起首都戲劇界的關(guān)注,。著名藝人王賴賴演出的《滾鼓劉封》,被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譽為“活張飛”,;戲劇理論家周貽白觀看演出后,,撰文認為,中國各地梆子戲曲劇種概源于同州梆子,。
1964年同州梆子班學生畢業(yè)分配渭南,,成立渭南專區(qū)同州梆子劇團,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開始而解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于1979年在西安恢復成立陜西省同州梆子劇團,演出了《青絲吟》,、《囊哉》,、《丫鬟斷案》等戲;現(xiàn)代戲《家庭公案》一劇,。演出百場以上,。同州梆子劇團于1987年并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為院屬同州梆子團,,先后演出了現(xiàn)代戲《琴戀》,、《繼母情》;新編古代戲《泣血無字碑》及改編移植傳統(tǒng)戲《木蘭從軍》,、《秦雪梅吊孝》等,。該團于1997年撤消,盡管同州梆子已無專業(yè)劇團存在,,但起高亢激昂,、優(yōu)美動聽的唱腔余音,,仍在千萬人的耳際回響,。
歷史著名藝人有張娃子,、吉娃子,、白長命,、李桂亭,、蘭州兒,、白禿子、王謀兒,、王宏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