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17
項目編號:Ⅳ-163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戲劇
所屬地區(qū):河北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邢臺市
保護單位:邢臺市群眾藝術(shù)館
南路絲弦又名弦子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劇種,。相傳是元,、明時期弦索調(diào)的遺音。清代康熙年間曾因政治原因遭到禁演,。清末和老調(diào)同臺演出,,后來吸收了昆曲、河北梆子等劇種唱腔,,逐漸形成了自己獨自的風格,。由于流行地域的不同,分為東,、南,、西、北,、中五路,,南路絲弦主要活動區(qū)域在冀南、豫北,、晉東南,、魯西北一帶,。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南路絲弦從清代早期就在平鄉(xiāng)民間演唱,、流傳,。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平鄉(xiāng)縣龐莊村成立了絲弦班,。1953年,平鄉(xiāng)縣九曲村的弦子腔班被平鄉(xiāng)縣政府接管,,并命名為“平鄉(xiāng)縣絲弦劇團”,。平鄉(xiāng)縣絲弦劇團是南路絲弦中唯一的國家正式劇團。1957年,,平鄉(xiāng)縣絲弦劇團招收了30名學員,,舉辦戲訓班,。隨著演出的劇目不斷增加,,演出的區(qū)域也逐漸擴大,使平鄉(xiāng)縣絲弦劇團逐步走上了鼎盛時期,。
改革開放之后,,平鄉(xiāng)絲弦劇團不斷推陳出新,,創(chuàng)演的一些優(yōu)秀劇目深受觀眾好評和專家贊譽。
南路絲弦唱腔獨具特色,,全部音域為兩個八度,,上方八度用真音,下方八度用假音,,唱腔最后一定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路后,,用假聲下行級進行甩腔,。這種尾腔翻高的唱法,,使其地方色彩極為濃郁。
南路絲弦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文場包括弦索(俗稱土琵琶),、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說的四架弦,因此諧音“絲弦”(四弦),。武場包括板鼓,、大篩鑼、大鐃,、啞鈸,、手鑼等,還有大镲,、大鼓,、碰鐘等均為色彩樂器,以后又相繼增添了二胡,、曲笛,、揚琴等樂器,樂隊音響逐步豐富起來,。
南路絲弦表演追求熱烈,、火爆,泥土氣息濃厚,,熱烈火熾,,粗獷豪放,動作夸張幅度較大,,刻畫人物細膩,崇尚特技,,各行當都有不同于其他劇種的程式動作,。表演以身段動作、面部表情和手指動作等完成戲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畫,,其中不乏夸張手法,。南路絲弦的行當分生、旦,、凈,、丑諸行。以花臉,、花旦,、老旦等行當表演更具特色,。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細致,;花臉動作夸張,粗獷豪放,;丑角幽默詼諧,。
南路絲弦的藝術(shù)特點明顯。屬于板腔和曲牌體相結(jié)合的音樂形式,,板腔主要有二板,、三板、垛板,、散板,、快板、慢板,、起板等,,曲牌主要有《山坡羊》、《娃娃》,、《點絳唇》,、《柳青娘》、《海青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