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黎族服飾(海南省),,編號:Ⅹ-11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海南省錦繡織貝有限公司
(3)保護單位:海南省錦繡織貝實業(yè)有限公司
2、黎族服飾(海南?。?,編號:Ⅹ-11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黎族服飾,,并非全是根據(jù)體型而定,。服飾的尺寸因為各個方言區(qū)的地域語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喪葬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人們所喜愛的服飾款樣標(biāo)準(zhǔn)自然也不相同。比如婦女上衣,,哈方言的羅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別寬而大,,同樣是哈方言的只貢(多港)的黎族婦女衣衫特別小而窄,在黎族婦女服飾當(dāng)中,,可稱是最小的女衫了,。 關(guān)于黎族服飾,古代典籍有不少記載,。如《漢書·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為貫頭。師古曰:‘著時從頭而貫之’”,。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也多有記載,。自古以來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婦女精于紡織、染布,、刺繡等,。如果說漢代“廣幅布”,唐代的“吉貝布”,、“盤斑布”,、“食單”(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戰(zhàn)國時代的“織貝”是一脈相承的話,,那么,蘇軾在《峻靈王廟記》所說的“結(jié)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婦女用傳統(tǒng)的纈染技術(shù)織出來的,。這就是歷史資料所記載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織成的富有文彩的紡織品——“織貝”,。
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頻繁,黎族服飾加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lǐng)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lǐng),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鈕為飾鈕,,后來又改為琵琶鈕,直到將對襟改為偏襟,。賽方言黎族,,除陵水祖關(guān)、群英地區(qū)婦女穿的有花筒(俗稱“絲筒”)外,,其余均先是僅在裙尾,、裙腰上繡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鑲色彩較為鮮艷的布邊,,筒裙多織條格紋,,最后就只有藍衣黑裙或素身無花紋。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多數(shù)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漢服,。只有比較邊遠地區(qū)的中老年婦女仍穿著黎族服飾,,但是多數(shù)服飾都是在市場上購買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飾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黎族服飾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體現(xiàn)了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實踐證明,,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它對中華民族服飾的豐富和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飾是黎族人民喜愛的服飾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風(fēng)情習(xí)俗和服飾特點,。當(dāng)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漢服、講漢話,。但在結(jié)婚時,,仍然穿著傳統(tǒng)服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省各大賓館,、商店及旅游景點,為了體現(xiàn)其旅游點的地域和風(fēng)情的特色,,不少服務(wù)人員穿戴黎族服飾,。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絢麗的黎錦、黎服為幸,,并盛裝留影以為紀念,。黎族服飾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 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于1987年3月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海南撤州建省后,易名為海南省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研究所承擔(dān)著搶救,、挖掘、整理,、研究,、開發(fā)和生產(chǎn)黎族織錦和服飾的任務(wù)。這對我省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繼承和發(fā)揚,,起著重要作用,。
黎族祖先利用這種樹皮纖維來縫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稱為“樹皮布”服飾,。黎族服飾過去絕大部分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為主,,礦物為輔。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趙汝適《諸蕃志》、周去非《嶺外代答》等都有關(guān)于黎族織錦原料的記載,。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國錦采,拆取色絲,,間中棉挑織而成,,每以四副聯(lián)成一幕?!庇帧稁X外代答》:“海南所織(吉貝布)則多品矣,!幅極闊……,間以五采,,異紋炳然,!”海南黎族所織的“黎錦”、“黎單”,、“黎幕”,,色彩鮮明,美觀適用,,頗為中原人士所贊賞,。
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繡著精致的花紋圖案,。上衣有直領(lǐng)、無領(lǐng),、無鈕對襟衫或者貫頭衣,。貫頭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織的布料縫成,適于刺繡加工,,故衣襟多是繡花,。女裙,我們稱之為筒裙,,通常由裙頭,、裙身帶、裙腰,、裙身和裙尾縫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單獨織成,因而適合于織花,、繡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紋圖案比較多,復(fù)雜,。有些筒裙為了突出花紋圖案,,又在沿邊加繡補充,提高圖案色彩,,故稱為“牽”,。婦女筒裙,由于織花的經(jīng)緯密度高,,大大加強了筒裙的牽度,,因而經(jīng)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婦女的筒裙,,規(guī)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別,哈方言的“哈應(yīng)”和聚居在東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美孚方言婦女筒裙,,可謂是最大最長,,人們常稱為“長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潤方言黎族婦女筒裙,,則是最小最短的,,堪稱為超短裙。一般來說,,筒裙長而寬,,或短而窄,都是為符合其生產(chǎn)環(huán)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長筒裙的實用性較多,,用途較廣,可當(dāng)被子,、背物和做嬰兒的吊兜式搖籃,,還可以從童年穿到成年,小時候可將多余部分折疊到里面,,隨著身體增高翻出伸長,。有些長筒裙則可以供死時殮尸用,故而越織越長,。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環(huán)境比較差的黎族婦女穿戴的,。除了古時候原料有限,生產(chǎn)艱難,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險惡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大多數(shù)居住在山澗,,小溪、河流地帶,,穿著短筒裙適于爬山涉水,。穿著長筒裙的黎族婦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帶接近平原地區(qū),,物質(zhì)生活條件較好,,接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早、較多,。古代漢族的服飾多寬衣長裙,,也許對當(dāng)時的黎族服飾有一定的影響。
黎族各方言婦女服飾主要分為:哈方言婦女服飾,;杞方言婦女服飾,;潤方言婦女服飾;賽方言婦女服飾,;美孚方言婦女服飾,。在這五個方言婦女服飾當(dāng)中,哈方言又有羅活,、抱懷,、哈應(yīng)等不同稱呼。黎族各方言服飾,,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歷史上曾是區(qū)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biāo)志,而且與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喪葬等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但是由于所處的地域,、語言,、生活習(xí)俗和所接受漢文化影響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異,使各方言黎族婦女服飾種類繁多,,式樣奇特,,豐富多彩。
哈方言婦女
哈方言黎族在五個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廣,,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環(huán)境也最為復(fù)雜,而且語言也十分豐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qū)也多有不同土語的雜居,。語言不一樣,,服飾也不一樣。哈方言主要分布在樂東,、昌江,、東方、三亞市,、陵水,、萬寧等地。在儋州,、屯昌,、白沙、瓊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羅活,,自稱羅活(狹義,又稱勞越),、抱由,、抱漫、只貢(又稱多港),、志強,、哈南羅等。羅活在各個方言黎族中最為復(fù)雜,,語言最為豐富,,因此婦女服飾也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羅活(狹義)婦女穿短筒裙,,裙長不及膝部,圖案華麗,。上衣為開胸長袖無領(lǐng),,無鈕,前下擺長,,后下擺短,,有平時服和盛裝服之分。平常穿的服飾花紋圖案較為簡單,,色彩以黑色為主,,也有深藍。婦女在盛裝時,,上衣有重疊并且織有幾層不同色彩的花紋圖案,,從外表上看,似穿幾件衣服。服飾圖案多是反映日常生活,、生產(chǎn)勞動以及動物紋和植物紋樣,。
抱由、抱漫婦女服飾大體相同,,穿短筒裙,,也有穿中短裙。上衣無領(lǐng),、無鈕,、對襟開胸。有平常服和盛裝服,。盛裝服,,左右大寬邊織繡有花紋圖案,,而下擺吊有帶銅鈴的彩色流蘇,。材料用野麻纖維織成,圖案艷麗,、大方,,有個別地方的衣尾系著小白珠和小鈴鐺。這種服裝,,叫做女大禮服飾,,就是說,一個婦女一生中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的節(jié)日活動時才穿戴,。平常服飾的式樣較多,或繁或簡,。在衣沿繡有幾何圖樣,,或在筒裙身多織花紋圖案。
只貢(多港)婦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筒裙多數(shù)用兩塊自織的黎錦縫合,,后再用一塊沒有織上花紋圖案的黑布作筒裙頭,即用三塊布料縫成一條筒裙,。筒裙的圖案色彩艷麗,、細致,別具一格,。婦女上衣黑色或者深藍色彩,,開胸對襟,直領(lǐng),,領(lǐng)前有一顆鈕扣,,衣的對襟處和衣腳四周及袖口繡有精細的花紋圖案。婦女上衣開胸?zé)o領(lǐng),也無鈕,,前襟長,,后襟短。隨著時代的變遷,,只貢(多港)婦女平時很少穿傳統(tǒng)服飾,。只在喜事或喪事時,才穿著傳統(tǒng)服飾,。
志強婦女穿短筒裙,,裙由裙頭、裙身,、裙尾組成,。筒裙有平常穿和盛裝時穿兩種。平常穿用的筒裙都是黑色的,,花紋圖案甚少,,而盛裝時的筒裙則織有較多的花紋圖案,圖案多是人形紋和動物紋樣,。婦女上衣以黑色為主,,也有深藍色。開胸?zé)o領(lǐng),,長袖衣沒有鈕扣,,通常只用一對小麻繩代替鈕扣,而且只系在上衣領(lǐng)以下約10厘米處,。平常穿的上衣無任何圖案,,盛裝服有花紋圖案,布料用自紡的麻,、棉等纖維織制而成,。婦女首飾有手鐲和耳環(huán)。
哈南羅婦女穿短筒裙,,也有中筒裙,,但多穿織繡華麗的短裙。婦女參加婚禮時的筒裙,,圖案非常豐富,,色彩也較鮮艷。每個婦女一般都保存著1~2套漂亮的服裝,,主要在外出或紅白事時穿用,。婦女上衣開胸對襟,無鈕,,僅用小繩作為系帶,。已婚的婦女束發(fā)于腦后,,并插上骨簪或者金屬簪,頭披織有花紋圖案的頭巾,,婦女喜歡戴耳環(huán),、項圈、手鐲等飾品,。有文面和文身的習(xí)慣,。
抱懷,婦女穿長筒裙,,直至腳踝,,是哈方言中最長的筒裙。這種裙子也可以當(dāng)做背孩子的背帶,,或用來背物,,或做小孩的搖籃。婦女下地干活時常把嬰兒放在裙子里面掛在肩膀上,,或者當(dāng)做搖籃掛在樹枝上,。筒裙是三幅錦布和一根繩帶構(gòu)成,每幅錦布都是同樣的色彩和花紋圖案,。抱懷至今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紡織技術(shù),,婦女只要有空閑就紡織黎錦,。婦女們都會為女兒預(yù)備出嫁時穿的筒裙,。結(jié)婚筒裙圖案為婚禮圖,人們認為結(jié)婚時若不穿本民族的筒裙,,死后沒人管,,祖宗不相認。抱懷筒裙仍然保留很多的傳統(tǒng)圖案和技術(shù),?;y圖案從裙頭、裙腰直至底端都織繡著絢麗多姿的花紋圖案,,而且每個花紋圖案都有它的意義,。婦女所織在筒裙上的花紋圖案,內(nèi)容不同,,含義也不相同,。婦女筒裙一般分為婚服、喪服,、平常服三種,。這三種服飾的筒裙圖案紋樣都不一樣。婦女上衣分為平常服和盛裝服兩種,,形式基本一樣,,只不過是材料和花紋圖案不同而已,。婦女上衣多數(shù)是長袖低領(lǐng)有鈕,深藍色彩,,也有對襟短衣,。盛裝服上衣袖口、對襟處,、背后,、下擺處,織繡有各種各樣精美圖案,,并在衣襟,、袖口與領(lǐng)口周圍鑲有藍色的花邊。婦女頭纏黑色的頭巾,,并織有花紋圖案,,婦女有帶耳環(huán)的習(xí)慣。
哈應(yīng),,主要分布在黎族聚居區(qū)邊緣地帶,,在三亞、陵水,、東方,、萬寧、陵水等地,。哈應(yīng)絕大多數(shù)是與漢族相鄰或雜居其中,,接觸漢文化比較早也比較多。婦女服飾式樣多,,花紋圖案也最為復(fù)雜,。哈應(yīng)婦女穿長而寬大的筒裙,裙長至小腿的中部和下部,。平時所穿的服飾,,無論上衣還是筒裙、頭巾等都是以黑色為主,,從整體上看全身都是黑色,,只有裙尾和頭巾尾部有精美而變化多樣的圖案。婦女上衣為黑色長袖,、低領(lǐng)對襟,,但多數(shù)是以抱胸款式為主,并排3~4個布鈕扣,,沒有編織任何的花紋圖案,,舉行婚禮或者參加節(jié)日活動時,婦女服飾制作非常精致,,圖案也非常精彩,。哈應(yīng)婦女所穿的衣衫和筒裙都很寬而大,,有些地方上衣前面有對襟繡花,后有腰花紋樣,,多為菱形和幾何形,。衣背有圖騰紋樣,盛裝長筒裙是花紋圖案,。圖案按四個部分來區(qū)分,,即:裙頭、裙腰,、裙身,、裙尾,這四個部分的花紋圖案各不相同,。最有代表性的是人們常說的哈應(yīng)服飾的婚禮服,,圖案以人物為主,并在筒裙上描述人們在舉行婚禮時的各種活動,,其場面壯觀,,令人回味無窮。主要分為“迎娶”,、“送娘”,、“送禮”等的故事情節(jié)。服飾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工藝也極為精細,。這種服飾在結(jié)婚時穿戴。哈應(yīng)和抱懷婦女還有一種服飾,,叫做喪服,,喪服是指在人死后,做八(喪葬)時才能穿戴的一種服飾,。喪服制作講究,其筒裙圖案分為四個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圖案是人形紋,,人形紋也稱為鬼紋。黎族人認為萬物都是有靈的,,認為人死后也有靈魂的存在,。所以服飾上的人形紋圖案占有相當(dāng)大比例。喪服除了人形紋外,,圖案色彩也是十分講究,。喪服上的人形紋分為兩個色彩的紋樣,其中一個紋樣是用明色來織制,,另一個是用暗色來織制,,并且二方連續(xù)有節(jié)奏的無限延展,。黎族人把這種明色人形紋樣看作人間,暗色的人形紋視為陰間,,為鬼紋,。婦女在參加喪葬時必須穿這種服飾,否則祖宗就不會認死者,,也會使死者的靈魂在陰間里生活艱難,。哈應(yīng)婦女頭纏黑色長頭巾,頭巾兩端織繡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在盛裝時,,長頭巾的圖案部分掛在胸前。哈應(yīng)婦女的裝飾品比較簡單,,僅有手鐲和耳環(huán),。
杞方言婦女
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周邊地區(qū)的五指山、瓊中,、保亭等市縣,。在昌江、樂東,、東方,、三亞、萬寧等市縣的部分地區(qū)也有分布,。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qū)不同,,式樣也有所不同。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āng)和陵水黎族自治縣的大里鄉(xiāng)保留有較為古老而完整的風(fēng)俗習(xí)慣,,婦女服飾也別具一格,。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zhèn)以北,及與澄邁縣,、屯昌縣,、瓊海市、萬寧市接壤的漢族地區(qū),,無論男女,,早在20世紀初期就改穿漢裝,講漢話,,不文身,。
杞方言黎族服飾文化差異很大。按服飾款式區(qū)分,,在瓊中營根鎮(zhèn)西南部和五指山市以東的水滿鄉(xiāng)以及陵水黎族自治縣大里鄉(xiāng)的杞方言婦女服飾屬于同一類型,。這一帶杞方言黎族婦女所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區(qū),所穿的筒裙都是長至膝的筒裙,。筒裙色彩十分鮮艷,,圖案紋樣豐富,。以人形紋為主,動物紋為輔,,也有植物紋樣,。有些地方由于筒裙花紋圖案比較多,而又復(fù)雜,,為了突出重點部位,,婦女在織好筒裙花紋圖案后,再加刺繡花紋的輪廓,。把在沿織邊補充以提高圖案的色彩,,故稱為“牽”。牽的繡法在杞方言地區(qū)較為普遍,。哈方言和潤方言也有這種繡法,。此種繡法能使所織的筒裙圖案輪廓更清晰,形象更鮮明,。婦女上衣為對襟圓領(lǐng),,或長袖無領(lǐng)、無鈕,,有一排圓形銀牌的裝飾,,上衣黑色或者深藍色。衣的裝飾,,僅用白布裝邊,,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衣的后脊中間有作為族系標(biāo)志的長柱形花紋圖案,,有些地方稱為祖宗紋,衣背下擺和袖口織繡有精美的彩色圖案,。婦女頭部纏著黑色或者有織繡花紋圖案的頭巾,,盛裝時,婦女戴有月形銀制項圈和有色串珠,。
在五指山市的通什盆地合畝制地區(qū)的杞方言和保亭杞方言屬于同一類,。但婦女服飾有很大差異。合畝制地區(qū)婦女服飾,,穿短筒裙,裙長不及膝蓋,,這一帶的婦女筒裙分為裙頭,、裙身帶、裙尾三塊布料組成,。色彩鮮艷,,圖案內(nèi)容豐富,,色塊粗獷。圖案紋樣多是人形紋,,植物紋,,特別是花卉圖案比較多。婦女上衣多是黑色,,也有深藍色,。長袖開胸對襟低領(lǐng),無鈕,、無扣,。衣領(lǐng)周圍和沿邊以及袖口用白色鑲邊,有些地方衣前擺處,,織繡精美的花紋圖案,。婦女盛裝時頭纏著織有花紋圖案的頭巾,這種頭巾織制比織筒裙還要精細,。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色澤鮮艷絢麗。這種頭巾是黎族其他方言區(qū)所沒有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婦女沒有文身的習(xí)俗。
在保亭境內(nèi)的杞方言和陵水西北部的杞方言服飾基本一樣,,婦女穿長筒裙,,式樣接近賽方言婦女服飾,但是花紋圖案又有區(qū)別,,筒裙從上到下織制著艷麗多彩的花紋圖案,。圖案紋樣多是水波紋、米粒紋,、藤子紋及細線紋等,。筒裙長而寬。婦女上衣多是海水藍或者深藍色,,青年所穿的上衣有紅,、黃、綠,、粉紅等色彩,。長袖抱胸、圓領(lǐng),、鑲邊,,有布鈕排列。婦女上衣和賽方言上衣的款式基本一樣。盛裝時,,有頭簪,、手鐲、耳環(huán),,胸戴有月形項圈,。項圈掛著很多鈴鐺和小魚、蝦等動物的小型鉛片,。舉行婚禮的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都要佩戴,,以體現(xiàn)婚禮的隆重。
昌江王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婦女服飾也別具一格。德國人史圖博在海南島調(diào)查時,,曾到這里,,并把這里的黎族稱為“大岐黎”。這一帶的杞方言穿短筒裙,,裙子長到膝蓋,,是由三塊織有花紋圖案的布料縫成,布料是黎族婦女用海島棉,、木棉和野生麻纖維,,自染、自紡,、自織而成,。圖案有織制和用各種顏色刺繡上花紋,主要多是波浪紋,、蛇紋,、幾何紋等,顏色有紅色,、黃色,,中間用的白色與黃色以鋸齒紋做橫線。婦女上衣的裁剪方法是典型的杞方言上衣,,上衣沒有特別的開襟對稱,,前面的邊和袖口沒有明顯的紅花邊。邊上縫著綠色棉布帶子,,并把兩塊前襟扣在一起,。頭巾也是杞方言婦女最具特點,。它是用一種植物顏料染成深藍色的粗布料,,并在縱側(cè)面繡有紅色花邊,,兩側(cè)由紅、黃和藍線織繡而成的花紋圖案,,頭巾兩端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還有比較粗糙的流蘇作為裝飾。頭巾卷在婦女的頭上,,所以前面看起裝飾是橫向的,,而長流蘇飄在后面,婦女盛裝時有耳環(huán),、手鐲和頸圈作為裝飾,,也有用簡單的鐵線環(huán)串著藍色與白色的珠子。
在瓊中紅毛,、什運一帶的婦女上衣的袋花和腰花多為甘工鳥紋,、花卉紋,腰花之上的后面有族系標(biāo)志的短桂花,,胸前系有紅色鑲邊的黑色肚兜和紅色的肚兜,。五指山市毛陽以及沖山地區(qū)的一部分杞方言婦女上衣已無花紋圖案和桂花。腰花也趨向簡單,。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的杞方言婦女衣衫式樣和紅毛地區(qū)基本相同,,但是肚兜是白色的,腰花之上繡有背花,、肩花,,筒裙與五指山市東部地區(qū)相同,但花紋圖案多刺繡上單色紋樣,,稱為夾牽,。
潤方言婦女
潤方言,又稱為本地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南渡江源頭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婦女服飾尤以牙叉、白沙,、元門,、南開、青松,、金波等最有其特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潤方言黎族有人穿樹皮衣,、蓋樹皮被,、戴樹皮帽,并且還有人會制作樹皮布。制作樹皮布的過程:先將大樹砍倒,,然后用石拍或木拍,,拍打樹干上的樹皮,并慢慢地從樹干上剝下樹皮來,,將樹皮的外表打爛去掉上層,,再拿保留有纖維的內(nèi)層皮去浸水,過一定的時間后取出曬干,,就可以制成樹皮衣,、樹皮帽子和被子。這種制作方法各個方言黎族都有,。特別居住在山區(qū)的人們較為普遍使用這種方法制作樹皮布,。樹皮布多為男子穿用。
潤方言婦女穿短筒裙,,其裙子在各方言黎族婦女中最短,,筒裙上下僅長28~38厘米,裙圍(腰圍半徑)30~40厘米,,潤方言筒裙不象其他方言婦女筒裙那樣寬大,,而是根據(jù)各人的身材縫制。一般要求裙子緊貼腰部,,不扎腰帶,,上至肚臍下面,裙腳只及大腿,,上不能遮小腹,,俯腰即露出臀部,素有“超短裙”之稱,。筒裙由裙頭,、裙身、裙尾三幅黎錦布料縫制而成,,而裙頭比裙身,、裙尾都要窄些,筒裙布料是黎族婦女用簡單的腰織機織造,,工藝巧妙精致,,而且每條筒裙色彩、圖案都各不相同,。同一條筒裙分三個部分,,都各有不同的特色。裙頭,,色彩和花紋圖案都比較簡單,,多數(shù)是用深藍,、白、赤褐三種色彩,,橫花紋織成幾何紋樣圖案,;裙身,通常以白線作為基線,,織進紅,、藍、黑色和少許的黃,、綠色等作垂直線,有許多地方把整塊布料的花紋圖案分成方格,,在方格里織有人紋,、蛙紋、龍紋,、牛紋,、魚紋等圖案;裙尾,,多是用黑色線作為基本色彩,,裙尾比裙頭、裙身的花紋圖案想象力豐富,,織造工藝精致,,圖案紋樣變化多,顏色非常鮮艷奪目,。潤方言的婦女筒裙在數(shù)十條中難見完全相同的圖案花紋,。
婦女服飾有兩種,一種是婦女平常穿用的,,另一種是盛裝時穿用的,。平常穿的服飾花紋圖案簡單一些,色彩不太豐富,。盛裝時的婦女服飾,,織造十分講究,圖案變化多,,色彩也極為豐富,,而且在比較顯著的地方嵌入銀箔、云母片或夾入有彩色的漂亮羽毛,,有些地方還夾有結(jié)綴貝殼,、穿串珠子、銅線,、銀片,,并有流蘇等,。
婦女上衣也比較獨特,色彩絢麗協(xié)調(diào),,上衣寬大而稍短,,是用幾塊大小不等的布料縫合而成的,史稱“廣幅布”(在這里指服飾),?!稘h書·地理志》記載:“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這種上衣,,裁剪簡單,,只需在“廣幅布”中間挖成一個洞口,形似“V”字,,既不是大襟也不開胸,,長袖無領(lǐng)、無鈕,。在穿時從頭套入即可,。這樣衣服整個遮掩胸前與背部。領(lǐng)口處用紅色線鑲邊或者用小珠子作裝飾,,前擺處有兩大塊對襟,,刺繡圖騰圖案,以人紋與龍紋最多,,也有蛙紋,、鹿紋、鴿紋,、魚紋等,,其構(gòu)成都是平視體的單獨紋樣,衣的背后沿邊等均刺繡有精美的花紋圖案,,素有白沙黎族“雙面繡”之稱,。工藝特別精致,圖案內(nèi)容清晰,,而且樣式很多,。在花紋的創(chuàng)造與色彩的調(diào)合方面,想象力豐富,,引人注目,。
婦女的頭巾有兩種,一種是織繡有花紋的圖案,,另一種是清一色的沒有任何的花紋,。婦女平常沒有參加各種活動和外出,,頭巾不繡花;盛裝時,,則纏繡有花紋圖案的頭巾,。舉行婚禮時新娘的頭巾很特別,它不需要纏尖頂,,只是蓋在頭上遮住臉部即可,。但是婚禮頭巾制作精細,掛在臉前有很多的流蘇,,墜著銅錢和白色,、綠色小珠子等。不論平常頭巾或者盛裝頭巾,,其色彩都是以黑色或深藍色,。
賽方言婦女
賽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保亭東南部地區(qū)的加茂鎮(zhèn),、六弓鄉(xiāng)、保城鎮(zhèn),,陵水西部的祖關(guān),、群英、田仔等地,。少量雜居在三亞市藤橋鎮(zhèn),、儋州市蘭洋鎮(zhèn)等地。
婦女服飾相對一致,。賽方言的婦女穿長而寬的筒裙,,在穿戴時將寬筒裙在臀部打一個褶紋,寬大的筒裙沒有象短窄筒裙那樣緊繃,,筒裙分四個部分縫合而成的,,第一部分是裙頭,第二部分為裙身帶,,第三部分為裙身,,第四部分為裙尾。裙頭和裙身,,都以黑色橫細線條為主,,線條之間參雜紅、黃,、綠顏色,。賽方言的筒裙最復(fù)雜的地方表現(xiàn)在裙身帶和裙尾上,色彩最豐富,,圖案最復(fù)雜,,圖案紋樣多織有人紋,、蛙紋,也有植物紋樣,。筒裙有平常穿用也有盛裝時穿用,。平時穿用相對簡單,圖案不復(fù)雜,,而盛裝時的服飾織制工藝精細,,講究色彩。有的地方在裙尾處多用云母片或蚌殼嵌入花紋圖案里,,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亮,。賽方言的婦女上衣多是藍色或者深藍色,老年婦女多穿黑色,,長袖右衽高領(lǐng),,和旗袍領(lǐng)相似,大衣襟向左開,,并從衣領(lǐng)向右斜排,,有距離不等的布鈕扣。上衣素面鑲紅色邊,,也有白色邊,,布鈕扣是自制的。
賽方言婦女頭巾與其他方言婦女頭巾有所不同,,整條都是黑色,,沒有任何的花紋圖案,婦女平常頭上纏著黑色頭巾,,并在腦后髻打一個結(jié),,形成長短不一的垂帶,長的垂掛在背后間,,短的僅到頸部或齊肩,。婦女在盛裝時,戴有月形項圈,、手鐲,、耳環(huán)等。賽方言沒有文身的習(xí)俗,,但喜歡唱民歌和對山歌,。
美孚方言婦女
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島昌化江中游和下游的東方和昌江兩市縣境內(nèi),。是黎族古老的印染方法 “絞纈”之鄉(xiāng),。
婦女筒裙比其他方言的婦女筒裙都要寬長。裙子長到腳踝且又寬大的筒裙,,穿時在前面打一個褶折,。筒裙是由五幅布綴接而成,。筒裙從上至下的叫法與各方言區(qū)叫法不同。筒裙五幅分為裙下(其他方言稱裙頭),、裙二,、裙眼、裙花,、裙頭(其他方言稱為裙尾),。這五幅當(dāng)中除了裙花是采用各種顏色的棉線,織成多種幾何花紋圖案,,其余四幅都是染法織花,,這是美孚方言的特色,其他任何方言都沒有這種方法,。久負盛名的東方美孚方言黎族的扎染技術(shù),,是用紗線作經(jīng)線,然后在經(jīng)線上打紋結(jié)成圖案,,再染線,,松開剔除紋結(jié)緯線,這樣就形成色澤斑斕的一條筒裙料,,而且?guī)в袩o等級層次的色暈,,非常的漂亮。
婦女上衣是深藍色或者黑色,,長袖開胸,無鈕,,無扣,,僅用一對小繩代替鈕扣。上衣剪裁方法很特殊,,由兩條左右同形的方布塊構(gòu)成,,而且能夠遮住上身的前面兩側(cè)。這兩條布是在背面的正中間,,從上到下縫在一起,,衣領(lǐng)是用寬6厘米左右的窄長布條裁成,,直縫在衣前側(cè)一半左右的地方,領(lǐng)邊縫有白色的棉布,。上衣兩側(cè)的縫口和袖邊是用白色縫制。上衣后背兩側(cè)有不對稱的襠背布,,后背加縫兩塊方塊布,,即縫在后領(lǐng)及領(lǐng)兩側(cè)。衣衫邊沿和袖口都鑲有布邊,。這種式樣是其他方言婦女服飾所沒有的,。美孚方言婦女頭巾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既簡單又大方,色彩黑白相間,,沒有任何的花紋,,婦女頭巾裹頭,盛裝時戴有一串銀項鏈,,戒指和手鐲等,。過去這里婦女文身情況普遍。
男子服飾,,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紅、黑頭巾組成,。男子上衣開胸,、無鈕、無扣,,僅有一條繩子綁住,。衣的背后下部邊緣多有無邊穗?!岸 弊中蔚难歼^去稱為“包卵布”,,古稱“犢鼻褲”。犢鼻褲過去多是素織,,少量織有花紋,、花邊和刺繡。犢鼻褲有些地方繡上簡單的花紋圖案,,有些地方則是沒有任何的花紋,。另一種下服為開衩裙子,這種裙子沒有任何花紋圖案的裙子,,主要聚居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所穿,。裙子式樣,上窄下寬,,用繩子綁腰,。其他地方都沒有這種服飾。所有的男子服飾早已變化了,,只有在極偏僻的地方,,才能偶見這種舊時代的服飾。
黎族男子裝束與服飾,,雖因居住地域環(huán)境以及生活習(xí)慣和語言的差異而各不相同,,但不如婦女服飾那樣類型繁雜,內(nèi)容豐富,圖案精致,。男子裝束和上衣差別不太大,,而下服就有明顯的地區(qū)差別。
哈方言男子
哈方言男子傳統(tǒng)的發(fā)式為長發(fā),,有結(jié)髻于額前似角形狀,。這種發(fā)式與四川、云南,、貴州彝族男子的發(fā)式相似,,但比彝族男子所打扮的還要復(fù)雜。哈方言男子的發(fā)式是經(jīng)兩耳上通過頭頂弓形梳成前后兩部分,,把頭顱前面的一半頭發(fā)卷成束,,把頭顱后面的頭發(fā)和前面的另一縷纏在一起,然后與前卷成束的頭發(fā)在額上(稍偏右)結(jié)成有角的形狀似的髻,。哈方言男子很重視梳理頭發(fā),,不論在任何時候,都在髻上插著小木梳,,樂東頭塘一帶操羅活土語的男子結(jié)長而尖的髻發(fā)于額前,,常插木梳一把和一至兩根剌猬毛。并纏上兩邊繡花的黑頭巾,。哈方言男子固有的服飾是腰布和上衣,。
腰布,又稱丁字褲或犢鼻褲,。有些地方稱為吊鏟,。這種是由上端的梯形布和下端的長方形布構(gòu)成,兩塊布都是木棉布或野生麻粗布,,梯形布上沿裁成腰圍的長度或稍微長一些,,圍在腰上并蓋到臀部中間。腰布下端布條的長度,,要根據(jù)穿者身材而定。男子下端布是由后到前夾在兩腿之間,。腰布在不同土語中也有不同的裁法,,但多數(shù)腰布都沒有任何裝飾。羅活,、抱懷在腰布前面下端的布條繡有小小的波紋和幾何圖案,。這種腰布往往用藍色棉或麻線在寬5厘米左右的邊上繡有十字型紋樣。姑娘喜歡刺繡這種圖案,,送給自己的男朋友,,代表忠貞的愛情。
男子上衣開胸?zé)o鈕,有長袖和短袖兩種,。上衣都是用兩塊長布條構(gòu)成兩側(cè)縫著衣袖,。背面是中間開襟,上衣不用鈕扣,,也不縫領(lǐng),。領(lǐng)口常常縫著藍色的花邊,,同時在縫合處及衣領(lǐng)上用白色棉線繡有十字紋樣,。哈方言男子上衣有時完全沒有袖,一般雖有袖,,但都很短,。上衣下面常垂著8~12厘米的流蘇做為裝飾。上衣是以很精粗的淺紅色或灰色的野生麻纖維織制而成,。男子沒有外出時,,經(jīng)常穿木屐。木屐制作比較簡單,,是在一塊木板下面釘著二塊高7厘米左右的牙齒,,并在前端掛著簡單的皮帶即可。若生病時請道公或者娘母做鬼,,病愈后在頸項及手腕上系紅或黑藍線一圈,,有些在脖子上還掛上一些狗牙做為避邪的護身符。
除此之外,,哈方言還有奧雅服,、峒長服、勇士服等,。勇士服稱為軍裝,,一種藍色棉布的漢式無袖上衣,褲子和有紅帶子的藍色綁腿,。上衣有護眉,,并以兩條漢式的帶子扎著,是仿照漢族古代軍裝而制作的,。胸掛前面,,交叉縫著四塊棉布條,下面三條從上到下縫線,,由此把布條分成四至六個格,,主要用來裝放彈藥,有時也在胸掛的里面縫一塊藍棉布做大口袋,。胸掛的邊和前面的紅布條一樣,,縫著藍色或白色花邊,,戴胸掛的皮帶或繩子上縫著兩個黑色和四個白色小玻璃珠交替串成的玻璃珠鏈。這些鏈子比背帶長,,約20厘米左右,,下垂到胸前。哈方言勇士經(jīng)常卷著藍色的大頭巾,,有時在頭巾上還戴有特別大的軍帽,,有時不卷頭巾,而只戴軍帽,。這種軍帽用稻桿編織而成,,它的圓形頂部是小而矮。帽沿很闊而有點彎曲,,頂部和帽沿用藍棉布鑲邊,,并縫在頂部下端的兩條繩子緊緊扣在頭上。
杞方言男子
杞方言受漢文化影響比較早,,服飾漢化程度較深,。男子裝束,主要是把頭發(fā)從兩側(cè)前后卷起來做成髻,,它比其他方言男子卷的細致,,而且在額前挽髻。五指山以南插一個鐵質(zhì)發(fā)簪固定結(jié)髻,,五指山以北用細繩子扎起發(fā)髻,,還常常在頭上插著小梳子。男子帽子同其它方言的做法和使用不同,,它由一張稱為“卡里腰達”椰子葉制作而成,。男子常纏有藍色的大頭巾,也有紅色或者藍與紅兩色,。在五指山以南的杞方言男子,,由于清朝后期受到漢族的影響,開始留辮子,,平時垂辮于背,,干活時盤繞在頭頂。辛亥革命后,,總管王維昌(王昭夷的父親)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積極反清。這一帶的黎族全面禁止留辮子,,一律剪發(fā)“剃頭”,故杞方言又有“剃頭黎”之稱,。若生病,、惡夢或遇到不正常的現(xiàn)象,要請道公、娘母來進行作法,。作完后,,把娘母給的紅線或黑線串上銅錢掛在脖子上作護身符。
男子服飾由腰布和上衣構(gòu)成,,但并不經(jīng)常穿上衣,。杞方言的腰布是由海島棉或野生麻等纖維粗布制成。杞方言黎語稱為“緶”,,裁剪很簡單,,由前后重疊的兩條同樣的布構(gòu)成,而每條布分上下兩塊布片合縫起來,,上布片是菱形的,,而菱形的下部是根據(jù)人腰部大小而異。底邊一側(cè)縫著另一塊方形布片,,方形的長邊同菱形的布片縫在一起,,短邊是20~25厘米,而菱形那一部分的衣邊在它約一半的地方縫合,,縫合的底邊全長正好貼在身體周圍,,腰布的前后兩片相扎在一起。這樣腰部和大腿的前后部掩蓋到膝頭上,。
男上衣沒有領(lǐng)子,,沒有袖,也沒有鈕扣,,僅有一條小繩子系著,,多是敞開前胸。上衣為自然色彩,,灰色較多,。裁剪也是非常簡單,就是把兩塊布料橫疊并排著,,按身材進行剪裁,。剪裁后將兩條布的一側(cè)縫在一起構(gòu)成背部。不縫合的一側(cè)構(gòu)成上衣的前側(cè),,前側(cè)圓形領(lǐng)口縫著棉布花邊,,上衣沒有任何花邊。只是在衣腳下邊扎上較多的穗子,。杞方言上衣有兩種,,一種有袖,一種沒有袖,。
潤方言男子
潤方言男子裝束特點是男子留發(fā)結(jié)髻于腦后,。頭上纏著紅色或藍色頭巾,。但結(jié)婚時或者參加盛會活動,男子留發(fā)結(jié)髻不再結(jié)于腦后,,而是結(jié)髻在頭頂上,,并用紅絲線捆緊,然后直插或者橫插一根自制并刻有花紋圖案的骨雕作發(fā)簪,,或用從漢族商人那里買來的銅制發(fā)簪,。除此以外,還在結(jié)髻后面插上一把自制的梳子,。
潤方言男子與其他方言男子裝束不同之處是用兩塊頭巾來包頭,,第一條是用紅而闊的頭巾纏在里面一層。第二條是用深色又較窄的頭巾纏在外面,。最后再捆一條織有藍色花紋的小花緶,。這樣紅與藍相互襯托,色彩反差而又調(diào)和,,美觀大方,。男子服飾主要是由丁字褲和上衣組成,潤方言男子的丁字褲較簡單,,規(guī)格不大,,僅能掩蓋羞處的局部。把垂在前面的帶子纏在腰間,,有些地方用帶子將丁字褲從下往后拉緊,,系于后腰間。還有一種丁字褲是用各種有花紋圖案的布墊做成的,。兩端用線串上珠子或銅錢做穗子,,扎在腰間,走路或擺動時叮當(dāng)作響,。
男子腰帶是用比較粗的布料做成的,,其中比較多的是織有色彩簡單的幾何紋。腰帶的兩端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做邊飾,,而且還用各種色彩的絲線做成穗子,。穗子里面還帶有白色的珠子。杞方言男子丁字褲是多種多樣的,,如同腰帶的兩端一樣,,縫有邊飾和絲線的穗子。而有些地方只飾著白珠子和開孔錢,,并把飾有銅錢的丁字褲圍在腰上,,行走和擺動時,就會發(fā)出響聲,。所以這種丁字褲以前受當(dāng)?shù)厝说南矏?/p>
潤方言男子服飾由于受漢族影響較早,,故上衣多穿漢式衣服,,或者已經(jīng)變化的漢式上衣。但在祭祀時,,所穿上衣并非是漢式的,而是漢服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成為黎族特色的刺繡上衣,。這種刺繡一般來說不是直接繡,,而是從漢商那里買來的衣服上加以剌繡,即將原來布料用各種色線刺繡在小塊棉布上面,,多見藍色布,,然后縫到上衣的背部或口袋上作裝飾。
潤方言兵士(也叫勇士)服,,頭部戴麥桿做成的帽子及青色的頭巾,。身上還穿著裝彈藥用的青色胸掛。這種胸掛是模仿漢族的胸掛制作而成,。這種胸掛從頭套在脖子上,,下頭圍在身上。然后用帶子扎過來,,胸掛橫向縫著三條紅色的小布條與底下垂直交合,,在該處縫成裝彈藥盒口袋。
賽方言男子
漢化較早,,賽方言男子裝束比較簡單,,過去把發(fā)髻置于額前,但不插發(fā)梳,。一般到了冬天才用黑色布或深藍布巾纏在頭上,。下穿長不過膝的吊裙。吊裙織有黑色或青色的幾何形花紋圖案,。上衣是用棉或麻纖維織成的粗布料,,長袖開胸,無領(lǐng),,無扣,,胸前僅用一對小繩代替鈕扣。后因為這種服飾做起來費時,,靠近漢區(qū)買布容易,,所以漸漸以漢裝所代替。
美孚方言男子
美孚方言男子的裝束與潤方言一樣,,把長發(fā)挽在腦后,,不同之處僅發(fā)髻在腦后稍微高一點,而且把發(fā)簪插入發(fā)髻里,,但往往要插一根豪豬刺,,也有用單針形的骨片插在髻里,。骨片雕刻簡單的幾何形圖案,并涂上黑色,。美孚男子髻后,,是用白色或藍色頭布扎著,盛裝頭巾是在邊沿加以刺繡簡單花紋圖案,,但有時候也可以用白布代替頭巾使用,。男子有時戴棕櫚葉的帽子,這種帽子是采用大蒲葵葉編成,,然后再用竹片來加固,,結(jié)實耐用。
美孚方言黎族男子服飾,,同其各方言黎族男子的服飾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別,。美孚方言男子服飾主要是用海島棉和麻纖維粗布制作而成,色彩有深藍色,。美孚男子的下服與其他方言不同的是,,沒有圍腰的丁字褲,而是一種由兩條方形的深藍色的粗布裁剪成的,。同時,,這兩條布上端縫著5厘米的白色粗棉布,并連著帶子,,這兩條布有18厘米左右是互相疊起來的,,一條長線緊扎在腰間,沒扎的一側(cè)是疊著的,,穿戴時僅僅從腰部伸到膝蓋,。這與杞方言所穿的“緶”(腰布)有明顯區(qū)別的地方。男子最喜歡把煙袋吊在腰上,。
男子上衣和女子上衣的裁法是一樣的,,這種裁法很特殊,由兩條相同方形布構(gòu)成以遮住上身的前后兩側(cè),,這兩條布是在背面的正中間從上到下縫一起,,兩側(cè)脅處縫到18厘米,上面縫著16厘米寬的袖口,,下端有19厘米左右的裂口,,衣領(lǐng)是以寬16厘米左右的窄長布裁成,袖邊及上衣領(lǐng)前下面以暗褐色棉布連成,,上衣無領(lǐng),,僅有一顆布鈕,有時連一個鈕扣都沒有。
男子喜歡穿木屐,。
黎族特殊服飾,,是指在傳統(tǒng)原始宗教活動時所穿戴的服飾。比如有人生病后,,請“三伯公(道公)”來“做鬼”,,或在人死亡后,請人來“做八(喪葬)” 等入棺儀式以及娘母,、道公所做的“令興(法術(shù))”時所穿的服飾,。這些服飾男子服較多,婦女服較少,。有些地方娘母,只用民族頭巾來代替服飾,。
哈方言特殊服飾,,長袖無領(lǐng),無鈕,,無扣,,也稱為“大麻衣”。這種大麻衣寬而大,,整條長至膝蓋下部,,是奧雅在“做鬼”時穿用的。主要由麻纖維織成的棉布料,,一般不需要染上色彩,,多為原麻色,也有黑色,,這種大麻布,,在制作時工藝比較精致,平常不穿,,只有“做鬼”時或村里有人死亡做八(喪禮)時才能穿用,。在“做鬼”時腰部必帶綁好的箭筒或男腰簍。頭戴著用藤編織成的帽子,,并在前面插上3~5根野雞尾毛,。
杞方言男子較早就穿戴漢族服飾,但是在“做鬼”時,,有些地方還穿著原來的民族服飾式樣,。有些地方是用從漢商大花紋的紅布制作成長袍,而過去則是用纖維麻織制裁剪成對襟開胸?zé)o領(lǐng)無鈕的衣服,,下穿前一塊后一塊的遮羞布,,布料也同上衣一樣都是用麻纖維來染色織制而成。在“做鬼”時腰部綁著腰簍,,手持著一把5~6寸的尖刀,。
潤方言的“三伯公”在“做鬼”或祭杞時,,也穿用漢式衣服。但這時穿的卻并非是完全漢式的,,而是非常美麗且具有典型的潤方言特色的刺繡衣服,。這種刺繡主要是在衣服的背部與口袋的裝飾,有些地方一般不直接繡在從漢商那里買來的衣服和面料,,而是用各色絲線繡在漢族生產(chǎn)的藍色小塊棉布上,,然后縫到背部和口袋上作裝飾。潤方言男子還有一種很長的頸巾(也叫圍巾),。這種頸巾寬10~30厘米,,長130~140厘米。頸巾用黑色與紅色的正方形布上采用一字或十字形的簡單刺繡方法而繡成,。圍巾的一端有很多的花紋,,裝飾美麗,色彩為紅,、黑和有光澤的黃綠色,,刺繡工藝巧妙。
美孚方言的“三伯公”特殊服飾,,長大衣,,開胸長袖有布鈕,穿戴時衣長至腳踝以下,,用紅色布綁住腰部,,色彩多是土紅色,衣領(lǐng)的沿邊用8~10厘米置色,,從領(lǐng)口到下擺處用黑色沿縫而成,。色彩比較調(diào)和,頭戴花帽,,在帽頂尖處插有野雞尾毛,,有人生病,請道公“做道”戴上銅條項圈和手鐲,,用作辟邪物以趕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