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亭原為清朝中后期建筑,,咸豐三年(1853年)重修,當時的清提督衙門府位于今天的市青少年宮,,中山亭位置駐扎著保衛(wèi)衙門府的“先鋒衛(wèi)士營”,,因此這一建筑就叫做先鋒廳。1930年新建中山路,,與先鋒廳主樓相連建起了附屬鐘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此建筑正式命名為中山亭,。2002年初,,黃興北路拓寬改造,長沙市政府將中山亭保留并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2006年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興路北口與中山路相交的三角地帶,名曰先鋒廳,,是長沙市區(qū)一處著名的歷史地段,。先鋒廳正中矗立著一座高十余米的鐘樓,稱中山紀念亭,,習稱中山亭,,這是長沙市區(qū)保存至今較有特色的一幢近現(xiàn)代著名建筑。清朝時,,此處為一堵高厚的照壁,,北面正對湖南巡撫衙門前的轅門大坪,照壁后即為巡撫衙門衛(wèi)隊先鋒廳的營房,,占地約數(shù)百平方米,。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原巡撫衙門改為湖南軍政府,,后又改為湖南督軍署、湖南省政府,,而照壁和先鋒廳房屋則廢棄不治,。1930年2月,,中山路修筑竣工,省建設(shè)廳又決定圈用照壁前后之余坪及先鋒廳地,,建設(shè)一座公園,,并將照壁拆除,建一鐘樓,。工程于1930年3月破土,,7月即告竣工。建成后的公園,,因北向隔中山路正對省政府大門(今青少年宮西門),,故稱省政府前坪公園。鐘樓立于公園中央,,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筑,,共5層,為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命名為中山紀念亭,。附樓南向3層。在此之前,,長沙舊習相沿,,向以天心閣城樓午炮為標準時間,每至午時,,霹靂一聲,,驚天動地,于人民生活殊多妨礙,。鐘樓建成后,,裝上了從德國購進的電動標準時鐘。人們從此經(jīng)過,,舉目遙望,,即可獲知時間。所以,,中山亭的建成又是長沙城市使用公共標準時鐘之始。鐘樓之后掘有橢圓形水池,,深2米,,周圍砌磚欄,間以綠釉瓷柱,。池外為草地,,間植花木,而以水泥矮柱貫鐵鏈以環(huán)之,。(見圖二),。在當時來說,,這座公園鐘樓高矗,池水清悠,,紅花綠草,,尚不失為一處城市景觀。1932年,,市立民教育館設(shè)于該處的附樓,,下層為書報閱覽室和游藝室,中層為辦公室與教室,,上層系平臺,,為民眾茶園。因地點適中,、交通便利,,每天來館民眾達400人以上。
自清初以來三百余年,,先鋒廳因正對湖南最高軍政機關(guān)大門,,目擊了發(fā)生在這里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如1910年震驚中外的搶米風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湖南反正,1922年毛澤東領(lǐng)導的長沙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可以說是世事蒼茫,,飽經(jīng)風雨。而高踞于此處的中山亭也歷盡滄桑,。1938年長沙大火,,吞沒全城;其后發(fā)生的中日四次長沙會戰(zhàn),,炮火連天,,中山亭依然昂首屹立。中山亭又是近70年來長沙城市變遷的歷史見證,。修建中山亭的當年,,曾在其南向修了一條10米寬的馬路,通往吉祥巷,;又于兩旁各修一支線,,與中山路相連。1948年修筑黃興中路,,先鋒廳又與八角亭,、司門口連成一線,成為通途,。
2013年10月21日,,歷經(jīng)近一年的“修舊如舊”后,,長沙市中山亭現(xiàn)已重新開放。
此次修繕恢復原中山亭二層的結(jié)構(gòu),,拆除了原來3.4米,、6.6米兩個標高處的樓面,在5.85米標高處設(shè)置鋼筋混凝土樓板,。同時,,將樓梯起步恢復到進大門左邊靠北向外墻處,與始建時的位置一致,。實施了“亮化”工程,,在一樓、二樓,、塔頂安裝了多盞投光燈,。夜色之下,中山亭樓房的光芒與旁邊高樓的燈光交相輝映,,甚為靚麗,。
正門前坪,左右各有一棵樟樹,,右邊的樟樹下立著兩塊大石頭,,上面分別刻著“平等”“博愛”。挨著亭子的右邊是排成兩列的雪松,,雪松的后面是一棵老樟樹,,給中山亭增添了肅穆之感。
這次提質(zhì)改造較大的亮點,,便是新增加了一座孫中山銅像,。銅像屹立在中山亭的正前門外,鼻子挺拔,、嘴唇緊閉;一身中山裝,、腳穿大頭皮鞋;右手拄著文明杖,左手握著一卷《建國方略》;眼睛深邃,、目光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