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又稱拭兒,、試晬,、拈周,、試周,英文為Draw lots,。這種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它是小孩周歲時舉行的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于傳統(tǒng)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xù),、順利和興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舐犢情深,,具有家庭游戲性質,,是一種具有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也在客觀上檢驗了母親是如何帶領的,,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抓周這種習俗,,越來越多的被許多家庭所重視,許多地方也在有組織地集體舉行抓周活動,,以此來慶祝寶寶的生日,。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yè)。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后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于理財,,必成陶朱事業(yè),。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于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兒,,善于‘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并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
一種習俗從發(fā)生形成到蔚為風氣,,應有一個時間過程。抓周在南朝已普遍流行江南,,其發(fā)生時間當更早一些,。故又有人根據(jù)民間流傳的《三國外傳》,將抓周的起源時間推前至三國時代,。
相傳,,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太子孫登得病而亡,,孫權只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有個叫景養(yǎng)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進言立嗣傳位乃千秋萬代的大業(yè),不僅要看皇子是否賢德,,而且要看皇孫的天賦,,并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孫權遂命景養(yǎng)擇一吉日,。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只見景養(yǎng)端出一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結大臣,,明爭暗斗,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后,孫亮僅在位七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后,,大臣們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這時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養(yǎng)采用的選嗣方式,,不由嘖嘖稱奇,。其后,許多人也用類似的方法來考校兒孫的未來,,由此形成了流被(pi)江南的“試兒”習俗,。
還有人認為,“試兒”習俗的源頭可以溯及先秦,,其實是楚人崇神信巫文化的產物,。《左傳》·昭公十三年記,楚共王無嫡子,,想在五個受寵愛的庶子中選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請神擇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塊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然后將此璧秘密埋在祖廟的庭院里,,讓五庶子依長幼次第進廟拜跪祖先,,誰正好壓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靈所確立的王嗣,。年齡最小的楚平王被抱進祖廟后,,兩次下拜,均壓在了玉璧的璧紐上,。但楚共王最終把下跪時兩足各跨玉璧一邊的長子(即楚康王)立為太子,。大臣韋龜甚有感慨,以為此舉違背了天命,,故囑托其子于平王,,其后平王果然在楚國內爭中坐上了王位。這段載于史傳的故事,,與孫權選嗣的傳說何其相似,,亦可看作是“試兒”之俗的濫觴。像這種用抓鬮式迷信以預測判定小兒終身的巫術,,理所當然地為崇尚質樸,、重視教育的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這也正是“試兒”術長時期只能在南方地區(qū)傳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顏之推以批評口吻敘及此俗,,亦是這個緣故。
究竟是什么觀念導致產生了抓周試兒的風俗,,學者的見解亦有不同,。有人認為這一風俗源于原始的征兆觀念,即以為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人世間的吉兇禍福,,在其發(fā)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它本是原始人因無法解釋和把握強大的自然力量與人類自身命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觀念,。故以抓周來預測前程,,不惟愚昧荒謬,,也表現(xiàn)為思維方式上的倒退。也有人認為,,抓周其實是人的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于傳統(tǒng)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xù),、順利和興旺的祝吉。還有人指出,,抓周是一種在家庭內進行的俗信活動,,并非社會性的風俗,但它的信仰根源確是物人相觸互感的巫術觀念,,其儀式及期日正是創(chuàng)造這一神秘氛圍的選擇,。作為卜戲類民俗事象,它以兒時的偶然接觸來對未來作出必然的判斷,,自然是荒謬而非理性的,。不過它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同時又有一定的家庭游戲性質,,因此也不同于迷信活動,只是一種頗具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
文獻上有關抓周的記載,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辈簧僦鲈谡摷白ブ芰曀椎臍v史時,,都稱此俗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區(qū),至隋唐時逐漸普及全國,。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記載說:民間生子后,“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于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
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就詳細記載了一則抓周趣事:“這年正是你的周歲,,我去給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擺了許多的針線刀尺、脂粉釵環(huán),、筆墨書籍,、戥子算盤,以至金銀錢物之類,,又在廟上買了許多耍貨,,邀我進去,,一同看你抓周兒?!?/p>
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并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如今,不少地方當孩子滿周歲時,,仍有“抓周”習俗,,但已沒有了迷信內容,純粹是一種取樂逗趣的游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而這,也可說是我國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種“遺風”,。
在育兒方面的習俗,有為“產神”致誠,、度“三七”,、“百日”宴賀、“抓周”等禮儀,,其中以“抓周”最隆重,。
嬰兒過周歲生日,意味著在人生道路上安然地度過了第一個春夏秋冬,,為此要設宴慶賀一,,一則祝賀孩子的健康成長,二來寄托大人們對孩子的美好期望,。
慶賀周歲生日,,主要包括給“三神”(亦稱“產神”)致誠,,給嬰兒穿生日新裝、抓周,、分食生日糕等習俗,。
在孩子周歲生日的前一天,首先要給“三神”致誠,。一張小桌上各放一碗大米,、海帶湯和“凈水”(早晨先打的井水或泉水),謂之“三神桌”,。桌旁還放一碗大米面蒸糕,,由孩子的母親或祖母,對著三神桌一邊念叨著祈愿的話,,一邊虔誠地叩頭致謝,。
周歲生日這一天,要給小兒換上艷麗的生日新裝,。男孩的服裝一般是粉紅褲,、彩袖襖、蘭坎肩,,腳穿鄉(xiāng)花布襪,。女孩的服裝則是彩袖襖、紅色長裙,,腳穿鄉(xiāng)花布襪,。不論男孩女孩,都要腰系象征長壽的“晬囊”,,身佩鄉(xiāng)有牡丹,、菊花和“壽”、“?!弊謽拥摹皶嵞摇?。在“晬囊”的口袋繩上,還要栓系銀妝刀,、銀斧,、銀銷贓等各種佩物。
抓周是慶賀周歲生日的主要禮儀,。先在一張炕桌上擺放刀,、剪、弓,、筆,、書、線,、錢,、算盤之類的東西和幾種糕餅,、水果,謂之擺晬桌,。在晬桌上擺放的糕餅主要有白雪糕(大米面蒸糕),、紅高粱面餅、打糕,、大米面餃子之類,。白雪糕意味著心地潔白,紅高粱面餅意味著驅鬼避邪,,打糕象征意志堅韌,,餃子(沒有餡)象征經綸滿腹和胸襟豁達,彩虹象征前程燦爛,。擺好晬桌后,,在桌前放一尺棉面或疊放一條毛毯,而后由小孩的父親或祖母把小孩抱到上面,,讓其隨便抓取桌上的東西,,并圍繞桌子掃地動著地方抓取幾次,以最先抓取的東西來判斷其將來的志趣,。首先抓取的如果是刀,、弓,預兆將來能有武功,;如果是書筆,,預兆將來會有文才;如果是糕餅之類,,則預兆將來不會有大出息,。
“抓周”結束后,把糕分贈給親朋鄰里,。凡是得到晬糕的人家,,都要回贈一些禮物作為答謝。
朝鮮族人給小孩過一周歲生日,,只有“抓周”一項內容,。小孩抓取晬桌的東西時,在一旁圍觀的親戚們,,一邊用各自不同的話語夸獎小孩,一邊行為表現(xiàn)桌上放置一些錢幣,,借以表示祝賀,。
抓周禮也叫歲禮,回族俗稱抓歲,。這是回族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禮儀,,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沒有生育能力領別人孩子的,則更重視這種儀禮,。
回族小孩的抓歲,,儀式比較簡單。當小孩一周歲時,,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都懷著喜悅的心情,,在周歲的頭天晚上或當天早晨忙忙碌碌,、說說笑笑地準備歲糕?;刈鍖q糕很講究,,選用優(yōu)粉、紅棗,、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歲糕必須做成圓的,,厚約三,、四寸,直徑一尺左右,,用蒸籠蒸,。講究厚道大方?;右路f美觀,,一般由六至八個三角形組成。每個三角形上的圖案必須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諱用貓,、狗,、兔、羊等動物一類的圖案,。每朵花的中心放一個大紅棗,。歲糕做得既白又軟,吃起來又香又甜,。切糕人要選請長輩或年老的人,。有條件的回族還要宰雞、羊,做涼粉,,燴五香萊,。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國各地,做歲糕的習俗也不完全一樣,。有的地方的回族在抓歲那天,,只須吃歲糕,不吃米飯,、面條等其它主食,。
在抓歲這天,還要邀請親戚朋友和左鄰右舍的人到家吃歲糕,。來賓一般要給孩子帶上玩具等小禮品,,表示慶賀。舉行抓歲禮時,,主人要放一個大紅桌子,,桌子上喜歡擺上鋼筆、毛筆,、筆記本和用紙制作的小飛機,、小輪船、刀,、劍及女它玩具等,,爾后,由母親或父親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讓小孩任意抓,。來賓和全家老小圍著孩子一起觀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東西,。
據(jù)回族習俗,,如果孩子抓到了筆和本子,就意味著將來是一個能寫會畫,、才華出眾的文人,、學者;若拿起劍刀,,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耍刀舞劍,,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筆又拿了劍,,就認為這孩子會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要抓到不起眼的小玩具等,則認為是個吃喝玩樂,、貪圖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說他(她)是個昏昏噩噩,、一事無成的白癡、庸人等等,。當孩子抓到鋼筆,、本子一類的東西時,孩子的父母歡天喜地,,心曠神怡,,高高舉起孩子慶賀逗笑,圍觀者拍手叫好!
抓歲儀式結束后,,主人便端出歲糕,、滾燙的燴菜,和來賓一起會餐一頓,,祝賀孩子年復一年,,吉慶平安,健康成長,。有條件的回族家庭,,以后每年在孩子的生日,都蒸一個歲糕,,在自己家庭范圍內慶賀,、紀念,不請客人,。這種習俗直到女孩長到9歲,,男孩長到12歲為止。
東非的巴朱恩族流行一種類似中國“抓周”的起名方法,,即將事先選好的許多姓名寫在樹葉上,,讓出生后7天的嬰兒自己抓取,抓到哪個名字就用哪個,;中非裂谷地帶的民族因為地處“非洲十字路口”,,自古以來戰(zhàn)禍頻仍,給孩子起名常常帶有憂傷色彩,,如盧格巴拉族常給孩子起名“懶惰”,、“討人嫌”、“小氣鬼”,、“沒牛漢”,,這往往是孩子父母的缺點或家庭窘境,帶有自嘲意味,;巴尼歐羅族則常給孩子起名“可憐蟲”,、“無家可歸”等,,這則是部族爭端、疾病瘟疫等不幸事件的生動紀錄,。
從歷史文獻記載看,,《顏氏家訓·風操》中記述道:“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p>
唐宋時期,,這種習俗更為盛行。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huán)釧杯盤,列于前后,,縱令爭取,,以觀其志?!彼未鷧亲阅痢秹袅讳洝び印酚浭觯骸埃ㄐ海┲羴須q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于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彩緞花朵,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那種賓朋滿座的熱鬧場面,。
到了清代,,才有“抓周”之稱。清朝皇宮抓周禮儀非同一般,,所陳設物品與民間大不一樣,。如《國朝宮史續(xù)編》記載:“(皇家)抓周例用玉陳,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圓,犀鐘一棒,,文房一件,,果筵一席,內宮殿監(jiān)奏交內務府預備,?!?/p>
從記載來看,抓周的物件主要包括文房四寶,、秤尺算盤,、錢物飾品、吃食玩具,、鳴鐘古玩等等,。
在寶寶周歲的那一天,給寶寶梳洗干凈,,換上新衣服,,開始祭拜祖先,告訴祖先寶寶滿一歲的訊息,,祈求寶寶能健康成長,。然后選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中間并列放兩張方桌,上面鋪上布或席子,,將準備好的抓周物品,,呈半弧形擺在桌的一端,抱來寶寶放在桌的另一端讓寶寶抓桌上的抓周樂,,根據(jù)所抓物品來預測寶寶的興趣,、愛好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y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寶寶抓周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整個過程,,用相機或錄相機記錄下來,。
抓周習俗不僅與原始信仰有淵源關系,更重要的是人們世俗等級觀念,、官本位心態(tài)的左右和推動,。古往今來,不同時代的人們總把某些階層,、行業(yè)(職業(yè))視為顯貴,,將另一些視為卑賤,期望自己有朝一日富貴雙收,,飛黃騰達,。如果自己已是命運不濟無法實現(xiàn)理想時,則轉而希望后代能顯貴尊榮,、光宗耀祖,,便利用抓周來表達這種愿望和祈求。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人們已不再相信抓周預測未來之說,而今抓周活動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取樂逗趣的游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對小孩志趣愛好和未來職業(yè)的關注,則是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務實細致的教育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