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前313年,生于趙國郇邑(今山西臨猗縣一帶),,名況,,字卿,,時人尊稱為“荀卿”。
約前286年,,首次游學齊國,,入稷下學宮。向齊相進言“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
前283年-前265年,第二次游學齊國,,因學問淵博,、德高望重,三次被推舉為稷下學宮“祭酒”,,成為當時學術界領袖,。
前266年-前255年,中年時期赴秦國進行政治考察,,會見秦昭王與秦相范雎,。
前255年,赴楚后,,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任職期間,將儒家思想與實際治理結合,,推行禮法并用的政策,,但遭小人讒言詆毀,被迫辭去蘭陵令,,轉赴趙國,。
約前253年,離楚赴趙,,被趙孝成王拜為上卿,。期間,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議論兵法,,提出“仁義之師”“以德服人”的軍事思想,,強調“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
約前250年,春申君再次邀請他返回楚國,,復任蘭陵令,。此后近二十年,定居蘭陵,一邊繼續(xù)講學授徒,,一邊著書立說,,總結畢生思想。
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因與春申君關系密切,失去政治依靠,,遂罷官,。此后專注于著述,直至去世,,葬于蘭陵。
《勸學》《修身》《不茍》《非相》《性惡》《天論》《禮論》《王霸》《非十二子》《富國》《榮辱》等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fā),,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鬃又行乃枷霝椤叭省保献又行乃枷霝椤傲x”,,荀子繼二人后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以孔子為圣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主張人性有惡(詳情參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諸子之百家爭鳴》),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fā)展成為標題論文,,標志著中國古代說理文趨于成熟,。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盾髯印分械奈迤藤x,,開創(chuàng)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采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后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為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