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硬黃紙本,行草書,,是東晉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書法精品,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宋代《秘閣續(xù)帖》,、明代華夏《真賞齋帖》、文徵明《停云館帖》,、王肯堂《郁岡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錄。其中以真賞齋為精刻而有名,。
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出,?!杜f唐書》列傳第三十九記載:“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余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guī),、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則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敘其事,復賜方慶,,當時甚以為榮,。”《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一記載相同,。唐代竇臮《述書賦》“后不欲奪志,,遂盡模寫留內,其本加寶飾錦,,繢還王氏,。”
《萬歲通天帖》的名稱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十卷二十八人書,,在唐代稱為《寶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
《寶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傳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書畫收藏家,、藏書家華夏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火燒痕跡猶存,。重裝后,,次序錯亂,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書翰,。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前后鈐有唐宋間諸舊藏印,。北宋始不斷收刻于各法帖中,。
《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啟功認為:“《萬歲通天帖》次序與《寶真齋法書贊》,、《真賞齋帖》微異。原有人數(shù),,按《舊唐書》所記,,三組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僅五分之一,;如按竇蒙《述書賦·注》所說‘凡二十八’,,則今卷也僅存四分之一?!?/p>
元代張雨跋贊:“右唐摹王氏進帖,岳氏具言始末,傳信傳寶為宜,。然雙鉤之法,,世久無聞,米南宮所謂下真跡一等,。閣帖十書林以為秘藏,,使以摹跡較之,彼特土苴耳,晉人風裁,,賴此以存,,具眼者當以予為知言。好事之家,,不見唐摹,,不足以言知書者矣?!泵鞔尼缑鳌栋贤ㄌ爝M帖》:“右唐人雙勾晉王右軍而下十帖,,岳倦翁謂即武后通天時所摹以留內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而紙墨完好如此,。唐人雙勾,世不多見,,況此又其精者,,固當為唐法書第一?!?/p>
清代朱彝尊評價:“鉤法精妙,,鋒神畢備,而用墨濃淡,,不露纖痕,,正如一筆獨寫”。
啟功在《唐摹〈萬歲通天帖〉書后》認為:“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于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薄爸劣凇度f歲通天帖》不但沒有誤摹之筆,即原跡紙邊破損處,,也都鉤出,,這在《初月帖》中最為明顯,如此忠實,,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個摹本的信賴之心,。”
唐摹《萬歲通天帖》較之臺灣收藏的《遠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喪亂帖》等更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風貌,為人們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東晉至六朝書法的可靠依據(jù),?!度f歲通天帖》包含著深厚歷史與藝術價值。
《萬歲通天帖》上有北宋“史館新鑄之印”朱文方印,、“穎川禎”朱文半印,、“居仁文府”白文印、“臨濮侯裔世家”白文方印,、“種杏軒”白文方印,、南宋“紹”“興”朱文連珠印。元“王芝”朱文長方印,、“王芝”白文橢圓印,、“王芝私印”白文方印、華幼武“春草堂審定記”等印,。帖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題跋,。
《萬歲通天帖》摹本初藏北宋建隆史館,歷經(jīng)北宋宣和內府,,南宋紹興內府,,及韓莊敏家。又為岳珂收藏,,并著錄于《寶真齋法書贊》;元代曾為王芝,、岳飛五世孫岳浚,、張雨、無錫華幼武秘藏,,明代傳至華幼武后裔華夏,,藏于真賞齋。清代入清內府收藏,;1922年溥儀攜往長春,,1948年由鄭洞國率部在長春起義時,交于負責接收的解放軍部隊,,1954年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該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將舉辦大型文物特色展覽“又見大唐”中展出,。
古代摹書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先勾后填,;第二種,不勾徑自影寫,;第三種,,勾摹兼臨寫后加以修飾。摹本又稱為拓本,,把紙或絹覆在真跡上,,用光照明,雙勾填墨而制成的副本,,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這樣的唐摹本又有“響拓”和“硬黃”之說,。所謂“響拓”,就是人處于暗室之中,,將紙覆在帖上再鋪于窗洞上,,借助室外光線透射摹寫,俗稱“影書”或“影覆”,。唐代“弘文館”設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如馮承素、諸葛貞,、韓道政,、湯普徹等。故宮博物院藏神龍本《蘭亭序》即出自馮承素之手,。
日本學家表立云認為《萬歲通天帖》是“并行線拓”,。表立云于1988年在遼寧省博物館觀覽《萬歲通天帖》時,使用放大鏡對其細部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此帖并非為人們一直認為的“雙鉤填墨法”,,而是很細的墨線十分精心地排列出來的。尤其《尊體安和帖》(《翁尊體帖》),、《一日無申帖》(《喉痛帖》)中,,筆畫間大的飛白處,一根根細線齊整排列的樣子斷然明了,。因為此法和雙鉤填墨法不近相同,,表立云稱其為“并行線拓”。這一方法近似于古代肖像畫中毛發(fā)的畫法,。
萬歲通天帖贊
作者:岳珂(宋代)
洛石赤心,,以出寶圖。
燕涎雞晨,,即端制書,。
有奕王門,南土華腴,。
獻其家珍,,陳于玉除,。
筆法之神,匪臨伊摹,。
史館之儲,,尚其不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