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山口待渡圖》是五代南唐時期畫家董源創(chuàng)作的絹本淡設色畫作,,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夏景山口待渡圖》圖中山勢重疊,緩平綿長,,植被豐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處水面浩渺,,扁舟隱現,中景山勢重疊,,林木疏朗挺直,竹叢雜處其間,,茅屋隱約可見,;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點出主題,。全圖構思精細,,設色雅淡,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為主,多用苔點,,色彩淡雅,,為典型的江南山水。
《夏景山口待渡圖》描寫江南夏天景色,。起首沙坡剔細草,,塌下溪流縈繞,布景空靈,。中幅結構縝密,,山峰層丘疊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壯,。山麓溪回徑折,為山家出入沙路,;迤左則村墟煙落,,夏木陰陰;鷗渚漁汀,,犬牙相錯,;緣溪小柳鬈鬈,畫法尤異,;渡艇東西往來,,搖曳于滄波窈靄間;待渡人物,,有著紅衣者,。
客觀地描繪山水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和主觀感受,在六朝山水畫獨立時就已經為畫家所注意,,所以才有“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之說的提出,,將春、秋等四季山水作為暢神、怡性的工具來對待,。李思訓,、李昭道也有《春山圖》的繪制。但如何能自如地描繪出四時山水的不同特色,,并能自如地抒發(fā)情感,,在技法和觀念上則顯然要經歷相當長的探索才能摸索出成功的道路,從“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斷進行經驗總結,終于在五代時期結出累累碩果,,迎來了歷史上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董源、巨然等人以江南山水為藍本,,荊浩,、關全、李成等人以關陜地區(qū),、山東地區(qū)山水為藍本,,創(chuàng)造出我中國山水畫的第一個經典時代,《夏景山口待渡圖》毫無疑問就是這一時代的文化產物,。
《夏景山口待渡圖》描繪江南夏季的山水景色,,只見峰巒層層遠去,河面碧波蕩漾,,遠處草木蒙茸,,水氣若蒸,岸邊蘆葦叢生,,近處岸坡錯落,,綠樹成蔭。在河流旁,,一漁翁肩扛魚網和魚簍沿岸徐行,。江面一渡船行至江心,而垂柳纖纖的渡口,,二客官在等候待渡,,對面渡口之涼亭也隱隱若現。整個畫面寧靜中見動勢,既和諧又統(tǒng)一,。
繪畫技巧極為精妙,畫山以披麻皴為主,,兼點子皴法,,山巒拖淡色渲染。林木竹叢不作曲桿,,不畫夾葉,,前濃后淡,質感強烈,。
《夏景山口待渡圖》近景部分作坡岸逶迤,,叢林疊映,幾叢茂密的竹林,、耐林連續(xù)向遠景展開,,層次分明,拉大了畫面空間,。近景樹木的處理是董源最為關注的地方,,雜木與竹林互為穿插、映襯,,闊叫樹與針葉樹交互成林,,郁郁蔥蔥,由之描繪了一片繁盛的夏日景象,。
畫家對林間坡岸景物的處理,,更見精彩。如果凝神細看,,仔細觀察,,林間碎影斑駁,幾讓人感受到睛午陽光瀉落的情形恍惚間在限前出現,。坡崗,、小徑明亮細凈,與背陰處的幽深凄邃形成鮮明對比,。
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jié)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既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同樣它們創(chuàng)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chuàng)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chuàng)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于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
宋代書畫家米芾:唐無此品,。
元代書畫家柯九思:真神品也,。
《夏景山口待渡圖》用筆草草,物象與筆法的可離可合,,在董源的手中第一次真正獲得了解放,。中國山水畫筆墨、意境的兩向分離,,可能就在這里尋找到初始的源頭,。這也許是董源最為獨特的創(chuàng)造,并帶動后來“米氏云山”的出現,。
《夏景山口待渡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后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2017年4月18日,《夏景山口待渡圖》在遼寧省博物館進行的“咫尺江山——中國古代山水畫手卷展”中展出,。
董源(934-約962),,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