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環(huán)佩”琴形制渾厚,,作圓首與內(nèi)收雙連弧形腰,,相傳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圖式》多一內(nèi)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髹紫漆,,多處跦漆修補,發(fā)小蛇腹斷紋,,純鹿角灰胎顯現(xiàn)于磨平之斷紋處,,鹿角灰胎下用葛布為底。琴通長124.5厘米,,肩寬21厘米,,尾寬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龍均作扁圓形,貼格為一條桐木薄片接口于右側(cè)當中,。腹內(nèi)納音微隆起,,當?shù)卣犹帍桶枷鲁蕡A底溝狀,深度約2厘米,,寬3厘米,,通貫于納音的始終。
琴背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huán)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行書10字,,左刻“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行書10字及“詩夢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靄靄春風細,,瑯瑯環(huán)佩音。垂簾新燕語,,滄?;堃鳌LK軾記”楷書23字。鳳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橢圓印,,下方刻“楚園藏琴”印一方,。腹內(nèi)左側(cè)刻寸許楷書款“開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銘刻中“九霄環(huán)佩”及“包含”印為同時舊刻,,蘇,、黃題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下一雙護軫為紫檀木所作,,據(jù)廣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齋琴語》所述,,當為清康熙年間所裝?!霸妷酏S”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葉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別號,。“三唐琴謝”和“楚園”均為清末貴池劉世珩的別號,。
這張琴聲音溫勁松透,,純粹形制極渾厚古樸,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盡,,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九霄環(huán)佩”琴在清代末年就是北京琴壇的一件重器,,當時對這張琴的品評,,留下文字記述的共有3人。第一個是佛尼音布,,得到這張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評語。第二人是當時的大琴學家楊時百,,他非常贊賞這張?zhí)魄?,對其愛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說:“歐陽公之琴記,,唐琴在北宋時已不可多得,,況更歷千年乎,宜乎唐琴如鳳毛麟角也,。近時都下收藏家僅……佛君詩夢之九霄環(huán)佩,,其聲音木質(zhì)定為唐物無疑?!溆嘤枋詹丶八婋m不乏良材,,要不能與數(shù)琴埒,。”第三人是當時藏有“飛泉”,、“獨幽”兩張?zhí)魄俚睦畈?,李伯仁為大琴學家楊宗稷弟子,楊氏將“飛泉”,、“獨幽”二琴定為“鴻寶”,,而擁有兩張“鴻寶”的李氏卻將“九霄環(huán)佩”奉為“仙品”,“鴻寶”與“仙品”之間的差別,,自可不言而喻了,。
“九霄環(huán)佩”琴繼佛氏之后,大約在1920年左右被遜清宗室紅豆館主溥侗所得,。其后傅侗舉家南遷移居滬上,,“九霄環(huán)佩”亦隨之南徙,遂成為上海琴壇名器,,被收藏家劉世珩所得。1953年,,經(jīng)鄭振鐸局長提出,,國家文物局由劉氏后人手中以重金購得,并轉(zhuǎn)交故宮博物院,。據(jù)上海的一位老一輩古琴家說:“上海曾有三張音韻至為佳妙的古琴,,一張是王氏家藏的‘鐵雀舞’,一張是吳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張,,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環(huán)佩’”?!熬畔霏h(huán)佩”之所以始終在琴壇上享有盛名,,且飲譽上海,猶為人所稱道,,就因為它是非常琴所及的盛唐的雷公琴,。
據(jù)文獻記載,古代的琴多出于琴家的手制,,或由琴家督造而成,。到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業(yè)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為業(yè),,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張越,、沈鐐,,另外還有婁則、馮超,、三慧大師和超道人,。不過從僅存的十幾張?zhí)魄僦校梢哉J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這是因為雷氏琴不僅被唐賢所重,,而且更被宋賢所重,他們收藏雷琴,,并記錄于著述之中,,為后世識別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據(jù)。
四川雷氏造琴,,相繼了三代人,,計有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雷文,、雷玨、雷會,、雷迅9人,。其造琴活動從開元起到開成止,前后約120多年,,經(jīng)歷了盛唐,、中唐、晚唐3個歷史時期,。從《陳氏樂書》,、《琴苑要錄》所記可知,霞氏的紹,、霄,、震、威,、儼5人為盛唐開元間人,,屬于雷氏的第一代。
《嫏記》引前人之說:“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雷中獨往峨眉,酣飲著蓑笠人深松中,,聽其聲連綿悠揚者伐之,,斫以為琴,,妙過于桐?!笨梢娎淄髦?,并不拘泥于必須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卻比桐木制作的還要好,。在傳世古琴中,,尚未見有松木之作,文獻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學家楊宗稷在《藏琴錄·序言》中說:“確修古琴數(shù)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與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間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問題,,最著名之古琴應該是“舊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環(huán)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云煙過眼錄》著錄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間表以桐木的?!秼櫽洝匪f的峨眉松,,實質(zhì)是杉木,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個特點,。
雷威琴在槽腹制作上也與眾不同,。北宋蘇軾《東坡志林》中說:“唐雷氏琴,自開元以至開成間世有人,,然其子孫漸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笔裁词抢资霞曳?,《東坡雜書琴事》中說開元十年造的雷琴“琴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此最不傳之妙,?!笨梢娗俑辜{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創(chuàng)造的家法,。從“九霄環(huán)佩”與“春雷”兩琴的納音來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納音中間,開出一條約五分深,、一寸寬,、通貫于納音始終的圓溝。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響發(fā)音,,又使龍池鳳沼兩個出音孔變得稍稍狹隘,,借以延長共鳴箱中余音的擴散。這是雷威制琴的第二個特點,。
雷氏琴的聲音特點,,據(jù)《琴苑要錄·斫琴記》說:“唐賢取重惟張、雷之琴(雷紹及震,、威,、張越也)。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雄,。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陳氏樂書》說:“然斫制之妙,,蜀稱雷霄,、郭亮,吳稱沈鐐,、張越,,宵、亮清雄沉細,,鐐,、越虛鳴而響亮……凡琴音響者則必虛干,無溫粹之韻,,雷氏之琴其聲寬大復兼濕潤,。”《澠水燕談錄》說雷琴“音極清實”,?!读痪邮吭娫挕氛f雷琴“其聲清越,如擊金石,?!庇脗魇赖奶拼浊傧鄬φ眨哂屑曳ㄌ攸c的盛唐之作,,雖已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自然變化,,而上述音的特點依然存在,,與它琴相較,其“清越如擊金石”與“濕勁而雄”之異猶感突出,,“九霄環(huán)佩”之音就是如此,。
已故的古琴家李伯仁在半個世紀以前,在《玄樓弦外錄》中就提出“九霄環(huán)佩”是唐朝的雷琴?,F(xiàn)代音樂史家楊蔭瀏先生在《中國音樂史稿》中,,也十分明確地把“九霄環(huán)佩”定為雷琴。今扼要列舉有關(guān)文獻,,更進一步證明“九霄環(huán)佩”是盛唐雷威的制作,,一般琴人視為唐代宮琴的觀點,無疑是不能成立的,。
這件唐琴,,無論是音色還是造型,都堪稱,,也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罕見的一種,。清代末年此琴便享有盛譽,被稱作“鼎鼎唐物”和“仙品”,?!肚賹W叢書》和《今虞琴刊》均有記述。已故音樂史家楊蔭瀏把這件唐琴作為唐代雷琴的典型器物,,附錄于所著的《中國音樂史稿》一書中,。
琴又稱“七弦琴”,周代已有,,琴面標志泛音位置和音位的徽,,定型于漢代。魏晉以后,,基本定形。周代有“高山流水”的傳說,,便是有關(guān)于古琴的,。《列子·湯問》中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人便將“高山流水”稱知音或知己。
此琴為伏羲式,,桐木為面,,杉木為底,深栗殼色大漆,,部分處以朱紅色漆修補,,鹿角灰胎,底和兩側(cè)灰胎下鋪有葛布,,通身發(fā)小蛇腹斷,,蚌形徽。琴面圓厚,,腹內(nèi)突起,,中間開一圓溝通貫整體,寬度幾乎同長圓形池沼相仿,。琴背龍池上有篆書四字“九霄佩環(huán)”,。池下方還有多方鐫刻,大多為后刻,。紫檀填漆的護軫,,是清代康熙年間廣陵徐祺重修時所裝。
該琴音色溫勁松透,,純粹,,形制渾厚古樸,優(yōu)美而有氣魄,,高雅而不落凡塵,。琴背龍池下方有多方鐫刻,其中“包含”細邊大印皆為最初所留,,其余黃庭堅書和蘇軾書,,都為后刻。
人民幣1,,000,,000元左右。
此琴是唐代古琴的名品,,當有天價,。若能慕得一件,至少也是重藏,。古琴的保養(yǎng)已成寶法,,對琴身的保護、漆面的維護是保證琴的優(yōu)質(zhì)音色的最基本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