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蟈蟈白菜,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該藏品高19.4厘米,,寬14厘米,重約2公斤,。白菜下部分為灰黃相間,,伴有褐色斑,其上的葉脈分明,,葉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簡約,。作者利用菜心處材質的翠綠色,,圓雕一對肥的大腹蟈蟈和一只螳螂,它們好像在邊爬邊啃菜葉,,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蟲的生命活力會引起觀者的愛撫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構,,更使人嘆賞不已,,其卓越的技藝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稱冠絕,。
【名稱】:翡翠蟈蟈白菜
【現(xiàn)藏】:天津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件中國玉器的稀世之寶-翠玉白菜,;而收藏在天津博物館的翡翠蟈蟈白菜則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被文物專家發(fā)現(xiàn)的。
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天津市文化局的專家在當時財政局的庫房中驚喜的發(fā)現(xiàn)了一顆翠玉白菜,,這件玉器珍寶也是以白菜造型所作,菜心的濃郁之處有兩只蟈蟈和一只螳螂,。有專家說,正是因為這棵白菜上生動描繪了螳螂和蟈蟈“和平共處”,,才使這件國寶更添加了積分妙趣橫生的意境,。
根據這顆翠玉白菜的造型,專家將這件國寶定名為“翡翠蟈蟈白菜”,,也叫翠玉白菜,。1953年,翡翠蟈蟈白菜正式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展出,吸引了不少游客,。觀眾還親切地為這顆翠玉白菜起了個“凍白菜”的別名,。
這塊翠玉的原料,天然含有白,,綠,,黃三種顏色,而雕刻時,,頗具巧思的工匠,,并沒有回避黃色的翠質,而是大膽的將其留在了菜幫上,,逼真地表現(xiàn)出白菜被霜凍后的質感,,反而透露出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讓這棵白菜更具韻味,。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玉有著獨特的喜愛。清朝之后,,上好的翡翠雕刻的翠玉擺件,,則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白菜因有著“百財”的諧音,,有著祝福財源廣進的意思,,而中國民間自古就有“白菜豆腐保平安”的說法,翠玉白菜也代表著平安與健康,。而且,,白幫綠葉的白菜,還是清清白白的象征,,寓意收藏者淡泊名利和高雅的氣節(jié),,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了許多翠玉白菜的藝術品。
從我國玉石雕刻用材的歷史順序看,,翡翠是“后起之秀”,。翡翠,是借鳥羽為名,。翡為赤羽雄鳥,,翠為綠羽雌鳥。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十八首》云:“翡翠巢南渡,,雌雄珠樹林”,,恰將翡翠與雌雄對仗。翡翠鳥產于今海南島、云南一帶,。用翡翠玉料雕刻的玉器,,可能最早見于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道:“吾家有玉罌,,梅圣俞以碧玉,。宋真宗朝內臣鄧保吉見而識之曰:‘此寶物也,謂之翡翠盞一只,,所以識之,。’公偶以金環(huán)于罌腹磨之,,金屑紛紛而落,,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睋?,翡翠的硬度極高,有“硬玉”(摩氏硬度7度)之稱,,故可“屑金”,。然而至今考古發(fā)掘或傳世文物,似尚未發(fā)現(xiàn)明清以前的翡翠雕刻作品,。
早在18世紀末期,,上好的翡翠玉料已從緬甸經云南大量輸入中國內地,它的出現(xiàn)為清代玉雕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用翡翠雕琢的器物,,質地堅硬,色彩明快,,所以迅速得到皇帝,、后妃及貴族們的崇尚與珍愛。清乾隆,、嘉慶時期的琢玉工藝發(fā)展很快,,玉匠們利用翡翠創(chuàng)造出題材廣泛、造型自然逼真,、生機盎然的鳥獸魚蟲,、果蔬花卉等作品,供皇室及達官賞玩,。
玉匠們能運用一塊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異巧妙地表現(xiàn)出動植物形體不同顏色的特征,,這種雕琢手法即所謂“俏色”(巧做)。而翡翠的色彩艷麗,、緋紅與翠綠參差斑駁、變化多端,正是用作“俏色”的最好材質,。因此,,清代翡翠俏色玉雕作品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