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唐代銀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該銀壺高18.5厘米,,整體造型仿照騎馬的游牧民族儲水用的皮囊,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縫,。
鎏金舞馬銜杯紋壺為白銀質地,通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腹長經11.1厘米,、短徑9厘米,壁厚0.12厘米,,重549克,。
這件銀壺仿照西域游牧民族裝水用的皮囊壺和馬鐙的形狀綜合制造,鎏金的提梁位于扁圓形壺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壺口,,壺口上倒扣蓮花瓣形壺蓋。另外,,蓋紐上還系有一條l4厘米長的麥穗式銀鏈,,套連于提梁的后部,以防止壺蓋脫落遺失,。另外,,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標示了該壺的重量,。
銀壺的腹部兩側以模壓手法各錘出一幅凸起的駿馬圖像,馬口中銜有一只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壺身上弓狀的提梁、覆蓮瓣式的壺蓋,,以及壺身所飾騰躍的駿馬,,均鎏上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與銀白色的壺體交相輝映,,色調格外和諧富麗,。這件銀壺不僅造型別致,而且極具實用價值,,充分顯示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獨運,。
最令人稱奇的是在壺身中央,裝飾了一匹突出于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后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只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據考證,,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馬,。
馬具有極好的節(jié)奏感,,既能征戰(zhàn)又能跳舞,現(xiàn)代體育項目中難度極高的“盛裝馬步”即是證明,。史書記載,,在唐代人們已訓練馬匹舞蹈,以取悅于皇室貴族,。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種形制的壺在遼金時代的古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但在唐代金銀器中還是首次見到,。契丹民族出現(xiàn)于4世紀初,其根據地以今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為中心,,約占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在唐代,它是中國東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與大唐王朝保持著密切的交往,。這件銀壺的出現(xiàn),正是唐代漢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顯證,。
也有專家認為,,鎏金舞馬銜杯紋壺上馬用嘴銜起裝滿酒的酒杯翩翩起舞的圖案。根據典籍記載,,每年八月初,李隆基生日時,,舞馬披上錦繡衣服,,頸部掛上黃色的金鈴,鬃毛上系著貴重的珠王,,按照“傾杯樂”的節(jié)拍,,跳舞祝壽,銜杯敬酒,。
鎏金舞馬銜杯紋壺是盛唐時期工藝品的典型代表,,同時也反映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流。1973年11月發(fā)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1套12枚郵票中,,鎏金舞馬銜杯紋壺也是其中之一,。
玄宗為皇帝的時候,將治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遷移到風景秀麗的興慶宮,,在興慶湖畔建造的“勤政務本”樓是處理政務之處,。每年的千秋節(jié)也就是皇帝生日的那一天,玄宗在“勤政務本”樓前的廣場上大擺筵席,,不但有山珍海味大快朵頤,,席間還有各式歌舞和雜耍表演,,而舞馬則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項目。據說一次舞馬演出舞到興處,,馬兒屈膝向皇帝祝壽,,皇帝大喜,賜酒給跳舞的馬匹,,舞馬以口銜住酒杯,,一飲而盡。銀壺上舞馬的造型抓住了銜杯飲酒的瞬間,,將歷史的精彩一刻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