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chuàng)新型大學,。
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發(fā)端于中國科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1950 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研究實習員的招考和培養(yǎng)工作,。1951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中央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布《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中央教育部所屬高等學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1955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由周恩來總理簽發(fā)后頒布實施,。1964年9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試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國科大始終秉承中國科學院的育人傳統(tǒng),,堅持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在學研究生已經(jīng)成為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的生力軍,,中國科學院的重大成果和產(chǎn)出都有他們的付出和貢獻,。截至2022年12月,分布在各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的2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兩個國家研究中心、7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9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眾多國家級前沿科研項目,為學生培養(yǎng)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
以中國科學院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強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為依托,,國科大開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國際學術合作和師生交流工作,,不斷提升學校國際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力,。目前,已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以及英國皇家科學院,、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美國科學院等國際知名科教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國科大是環(huán)太平洋大學聯(lián)盟(APRU)成員高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雙一流”建設高校國際交流分會副會長單位及中澳一流大學合作機制首批加盟大學。國科大設有中國—丹麥科研教育中心,、中丹學院,、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qū))、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等中外合作機構,。國科大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工作,,參與 “中國科學院發(fā)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建設,在斯里蘭卡,、緬甸,、烏茲別克斯坦設立了國科大海外聯(lián)合科教中心,通過實施中國政府獎學金,、“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lián)盟(ANSO)獎學金”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學生獎學金等項目,,培養(yǎng)知華、友華的外國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國科大現(xiàn)有來自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丹麥、巴基斯坦,、肯尼亞等98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在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國科大實施本科生公派赴境外學習交流項目和博士生國際合作培養(yǎng)計劃,。近年來,,國科大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人數(shù)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兩彈一星”精神是國科大文化的歷史根基和精神脈絡,。學校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勤學善思,、嚴謹求真、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素養(yǎng),,謙遜務實,、堅韌執(zhí)著、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將科學家精神和家國情懷植根大學文化的傳承,,培育學生胸懷天下、服務國家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學校通過前沿講座,、論壇報告,、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文體活動等方式,,繼承中國科學院“科學、民主,、愛國,、奉獻”的傳統(tǒng),發(fā)揚“唯實,、求真,、協(xié)力、創(chuàng)新”的院風,,培育“博學篤志”的價值追求,,涵養(yǎng)“格物明德”的人格氣質(zh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面向未來,,國科大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依托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聚集一流師資隊伍,、建設一流學科體系、產(chǎn)出一流創(chuàng)新成果,、培養(yǎng)一流創(chuàng)新人才,。到2025年,國科大整體實力將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2035年,,國科大將躋身世界頂尖大學行列,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創(chuàng)新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科教融合、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成熟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科技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中國科學院大學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勛”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于敏,。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莊長恭、曾昭倫,、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學家。
1977年,,中國科學院率先恢復研究生招生,,為適應各研究所招收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需要,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
1978年,,恢復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入學。
1982年,,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研究生院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
2000年12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5年,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并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2年6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并于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以上信息源自官網(wǎng),,數(shù)據(jù)截止至2023年6月,請以官網(wǎng)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