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堤,舊稱蘇公堤,,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fēng)景區(qū)的林蔭大堤,。蘇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堤岸兩側(cè)柳樹成行,,綿延近3公里。蘇堤上有六座橋,,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蘇堤的美景,,蘇堤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也是西湖十景之首,。
蘇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960—1127年)的單孔半圓拱石橋,,每座橋的凈跨約6—8米,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橋體為條石砌筑,橋欄雕花,,形態(tài)小巧,、工藝精致,。
橋長17米,凈寬7米,,單孔凈跨7.4米,,半圓石拱橋。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
橋長16.9米,,凈寬6.4米,,單孔凈跨6.2米,是一座半圓石拱橋,?!版i瀾”二字和“映波”是對仗的。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俶塔,,近實遠虛。
橋長16.9米,,凈寬7米,,單孔凈跨4.7米,半圓石拱橋,。望山橋上東眺吳山,西觀丁家(山),,層巒疊嶂,,嵐翠可挹,望山之趣更在“雙峰插云”“不見廬山真面目”“妙處難與人說”,。
橋長16.9米,,凈寬4.0米,單孔凈跨6.3米,,是一座半圓石拱橋,。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
橋長16.8米,凈寬4.3米,,單孔凈跨5.9米,,是半圓石拱橋。東浦橋亦有稱“束浦橋”,是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皷|浦”二字點出了岳湖水流東注的意思,而杭州話“東浦”和“東坡”的發(fā)音也差不多,。
橋長21.1米,,凈寬4.3米,單孔凈跨8.1米,,是半圓石拱橋,。曾幾何時,站在這座橋上,,聽到寺鐘悠揚,,嗚嗚然鋪向西湖對岸。那便是有名的“鳳林曉鐘”,??绾鐦蚩从旰箝L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蘇堤上栽植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紅,,五彩繽紛。而時序變換,,晨昏晴雨,,氛圍不同,景色各異,。如詩若畫的怡人風(fēng)光,,使蘇堤成了人們常年游賞的地方。
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首,,景觀由蘇堤和清明時其上泛綠的植被組成,。蘇堤是跨湖連接南北兩岸的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是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
乘杭州公交4、31,、52,、87,、133B、西湖內(nèi)環(huán)線,、游2路等蘇堤站下車,。
蘇東坡曾二度來杭為官,一是宋熙寧四年(1071年)到宋熙寧七年(1074年)時任杭州通判,,二是元祐四年到六年任杭州知州,,前后共五年。
蘇軾剛剛來杭州時,,就發(fā)現(xiàn)運河上的船只航行速度極慢,。蘇軾向當(dāng)?shù)厝舜蚵犌闆r,一位生活在運河旁的人抱怨道,,運河中的淤泥實在太多了,,疏浚運河是個大工程。河里淤泥不少,,而一艘船要走三五天才能出城,,所以只能先堆在岸邊了。蘇軾決心疏浚運河,,他派遣軍隊疏通杭州運河,,不到半年就疏浚運河長達十余里,運河的水深八尺,,船只往來順暢,。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的一天,杭州父老來到太守府衙,,請求蘇軾治理西湖的,。蘇軾聽后非常憂心,十八年前他擔(dān)任西湖通判時,,水草只遮蓋了十分之二的湖面,,如今已經(jīng)遮蓋了一大半。照此速度發(fā)展下去,,幾十年后西湖就將完全被水草覆蓋。蘇軾立刻上書向朝廷說明問題的嚴(yán)重性,,請求朝廷撥發(fā)錢款治理西湖,。
治理西湖,看上去很簡單,,清除水草和淤泥即可,。但是挖出來的淤泥和水草堆積如山,到時候又該如何處理,。思考后,,蘇軾決定用湖底的淤泥和水草筑造一座長堤,,連通南岸和北岸,這樣不僅能解決難題,,還能增加行人的便利和湖面的美麗,。蘇軾也采納了錢塘主簿的建議,命人將沿岸部分開墾出來,,讓農(nóng)人種植菱角,。農(nóng)人在種植菱角前都會清理水草.,這樣就解決了水草滋生的難題,。之后,,宋朝廷批準(zhǔn)了蘇軾的提議,并下?lián)軐S每铐?。蘇軾立刻組織人開湖筑堤,。半年后,西湖煥然一新,,湖水干凈清澈,,一道長堤連接南北兩岸。蘇軾又讓人在長堤兩岸種植楊柳,、修建亭臺,,給西湖增添魅力。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第二次赴杭,,任杭州知州,。七月三日上任之時,在其《杭州謝執(zhí)政啟》中即表達了對西湖堰塞衰敗的遺憾之情,,“湖山如舊,,魚鳥亦怪其衰殘”。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蘇軾的主持下西湖開浚,,四月的杭州呈現(xiàn)“古岸開青葑,新渠走碧流,,佳節(jié)逢梅雨”的景象,。二十九日,蘇軾奏《乞度牒開西湖狀》,,向朝廷列舉了5條西湖不可廢除的理由,,涉及生活用水、農(nóng)業(yè)灌溉,、河道暢通,,有利水運、國家釀酒等方面,。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五日,,蘇軾另奏《申三省起開西湖六條狀》,。同年九月,西湖疏浚事宜竣工,,包括疏浚矛山,、鹽橋二河及修六井、作長堤,。
明代成化年間,,里西湖又大量變成了鄉(xiāng)民的農(nóng)田。
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楊孟瑛重新辟建蘇堤,。
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后,兵火蜂起,,兵士把蘇堤上的桃柳樹全砍光,。
明萬歷二年(1574年),鹽運使朱炳如再行種植,,到了崇禎年,,蘇堤上柳樹盡皆合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