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言包括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和北京官話,。新疆方言及新疆話等概念僅指新疆的漢語方言,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維吾爾語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意思,,這是全國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的誤區(qū),,如果要指代少數(shù)民族語言則用該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本名,如“維吾爾語”,、“哈薩克語”,。
1.新疆方言的分區(qū)
新疆方言包括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和北京官話,。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簽訂協(xié)議,合作編制《中國語言地圖集》,,隨后該課題列入國家“六·五”社科重點規(guī)劃項目,。立項后,,由新疆大學楊曉敏、林端牽頭,,劉俐李作秘書長,,組成了以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教師和研究生為主要成員的“新疆漢語方言研究小組”,。1983年開始,,在新疆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漢語方言調查?;旧喜榍辶巳?3個縣市的音系狀況(當時共有87個縣市),。劉俐李,、周磊根據(jù)古入聲字和古平聲濁母字今調類的不同,,將80多個點分為三大片,然后將這三片方言置于全國漢語方言系統(tǒng)中,,辨認他們的所屬和位次,,經查證后辨認其為“蘭銀官話北疆片(塔密片)、中原官話南疆片和北京官話”,。這一成果被收入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被定名為《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之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在中國15幅漢語方言地圖中獨占一幅,。這是新疆漢語方言已被國家權威學術機構確認的標志,。從此,新疆漢語方言研究由點到面,,出版了“烏魯木齊回民語言志”,、“吉木薩爾方言志”、“焉耆方言研究”,、“哈密方言研究”等一批著作和論文,。
2.新疆方言形成原因
清朝統(tǒng)一新疆后,新疆先后發(fā)生了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內地移民與新疆漢語方言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清政府對新疆的第一次移民從清初康熙十五年(1677)開始,到乾隆二十四年(1795)達到高潮,。移民以屯田為主,,也有少數(shù)從事商業(yè)的,而且多集中在東疆和北疆,。經過多年經營,,東疆和北疆經濟大發(fā)展了,人數(shù)也增加了,。這一時期的移民以甘肅為主,,還有陜西,。第二次大規(guī)模移民是在新疆戰(zhàn)亂平定以后開始的。這一次到北疆和東疆的仍以陜甘居民為主,,甘肅最多,。這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都是東疆和北疆蘭銀官話形成的基礎。新疆建省前,,被白彥虎裹脅到焉耆,、庫車、輪臺,、阿克蘇,、溫宿、烏什等地的陜西回族被清軍救出并在南疆定居下來,,這是南疆首次大批定居的漢語人群,。到了光緒末宣統(tǒng)初年,南疆各縣及伊犁地區(qū)的回族人都比漢族人多,。伊犁地區(qū)光緒末年有漢族1,,600多人,回族4,,700多人,,與南疆各地的漢回人口格局基本相同。陜西回族作為南疆和伊犁的多數(shù)居民,,成了中原官話南疆片形成的基礎(劉俐李,、周磊《新疆漢語方言的分區(qū)》,《方言》,。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省市人民支援邊疆建設,各行各業(yè)勞動者以集體或個人組合形式陸續(xù)來到新疆,,形成第三次大規(guī)模移民,。一些新興城市、生產建設兵團師部機關及部分團場職工都講一種類似北京話的普通話,。這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五方雜處,沒有主體方言條件下的自然選擇,。這就是新疆漢語方言的第三部分——北京官話形成的由來,。
3.新疆話語言特點
不說“怎么”,說“咋”:咋走,、咋辦,、咋賣、咋弄,、咋整撒或哈(二聲)
“什么”說成“啥”(發(fā)平舌音sa):啥四兒(啥事兒),?干哈,?干啥?內個啥
另外:習慣在語句末最后都加個“撒”,。
新疆方言普遍有平翹舌不分的現(xiàn)象 如:啥—撒 生—森 茶—擦 是—四 愁—湊 扎—匝等,。
4.新疆方言特色詞匯
(1)羊缸子:婦女,媳婦
巴郎(子):“巴”輕聲,,近“把”音,;男孩、年輕小伙
阿囊死給,、囊死給:“阿”輕聲,;罵人的話、去死,!具體含義未知
堯爾達西,、雅達西:同志、朋友
買格賴:過來
皮牙子:洋蔥,。比如著名的菜“皮辣(二聲)紅”:皮牙子,、辣子、西紅柿,,外加香菜,切絲涼拌既是,。(內地的老虎菜)
崴~醬~:感嘆詞,,哎呀,要拖長了說
塔西浪:死,,完蛋,,翹辮子
盲唉~~:走開!
雅克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