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jié)子板"擊節(jié),,也叫"弦子書",。后發(fā)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據說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書演員黃輔臣等由北京來到東北,把子弟書唱腔傳入沈陽,,以后又結合東北民歌而逐漸形成奉天大鼓.當時演唱的多是子弟書詞,,故又稱演唱班社為“清音子弟班”。現通稱 東北大鼓,。東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彈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jié)子板”來擊節(jié),,也叫“弦子書”。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員以后,自操鼓板擊節(jié),由弦?guī)煱樽?,稱為“女大鼓”,。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后,又曾稱作"遼寧大鼓",。東北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jié)子板"擊節(jié),,也叫"弦子書",。后發(fā)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
一.歷史起源
東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說:一說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沈陽獻藝,吸收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二說清道光,、咸豐年間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fā)展為奉天大鼓,。東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書,、子弟書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樂亭大鼓,、京韻大鼓及二人轉逐漸形成的,。據霍大順介紹,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東北大鼓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在沈陽的各茶樓、北市場,、小河沿等地,,到處都能聽到東北大鼓。當時張作霖就很愛聽著名藝人霍樹棠唱的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早期主要在鄉(xiāng)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當地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稱"把垛說書"。演出的節(jié)目以中篇為主,,有《回杯記》,、《瓦崗寨》,、《彩云球》、《四馬投唐》,、《白玉樓》等,。19世紀末東北大鼓進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節(jié)目,,唱詞也移植了一些子弟書詞,。知名藝人有車德寶、門振邦,、王德生,、張萬勝等。20世紀初期,,大批女藝人進入東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藝人退而伴奏。當時知名的女藝人有劉問霞,、金蝴蝶,、尹蓮福、侯蓮桂等,,其中劉問霞曾獲得過"奉天大鼓鼓王"的稱號,。號稱"書場姊妹花"的朱璽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紀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璽珍在那里被譽為"遼寧大鼓皇后",;由傅凌閣及其4個女兒傅鳳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則將東北大鼓帶到了北京,。
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東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如20世紀中期出現的"奉調",、"東城調"、"江北派",、"南城調"和"西城調"等,,各派都擁有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奉調"以沈陽為活動中心,,唱腔徐緩,,長于抒情,多演出《露淚緣》,、《憶真妃》等移植子弟書詞的短段節(jié)目,,代表性藝人有霍樹棠等;"東城調"以吉林為活動中心,,以演唱《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題材的節(jié)目為主,,代表性藝人有任占奎等,;"江北派"以哈爾濱松花江以北地區(qū)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劉桐璽等,;"南城調"以遼寧營口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徐香九等;"江北派"和"南城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演的節(jié)目多說唱《呼家將》和《薛家將》等長篇大書,;"西城調"以錦州為活動中心,擅長表演《羅成叫關》等悲壯故事,,代表性藝人有陳清遠等,。
二.藝術特色
東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劇、京韻大鼓和東北民歌的唱腔,,曲調豐富,,唱腔流暢,表現力較強,。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內容大多取材于戲曲,、小說和傳奇故事,,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書”,,地方色彩濃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地區(qū)最流行的曲種。其產生年代尚無實據可查,,據知近百年來就有了馳名藝人趙老萬(藝名“大老鴰”),。這種曲藝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當地做買賣“吆喝”等曲調的特點而發(fā)展起來的。起初在深澤,、無極,、藁城等縣廣大農村流行,后來普遍到冀中各縣,,以及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的唱詞通俗易懂,唱腔簡練有力,,富有健康活潑的地方色彩,。演唱時可以單口唱,,也可以對口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面小鼓,,不用其它樂器,,學習起來比較方便,因而容易在廣大群眾中進行推廣普及,。
三.經典劇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北大鼓創(chuàng)作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節(jié)目較多,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重要的新節(jié)目有《烈火金鋼》,、《紅巖》,、《節(jié)振國》等長篇大書和《楊靖宇大擺口袋陣》、《白求恩》,、《漁夫恨》,、《毛主席來到十三陵》、《刑場上的婚禮》等短篇唱段,。
四.傳統(tǒng)曲目
木板大鼓的傳統(tǒng)節(jié)目非常豐富,,短篇有《老鼠告貓》、《勸人方》,、《度林英》,、《郭巨埋兒》、《目連救母》,、《趙五娘》等百余段,;
中篇有《二度梅》、《響馬傳》,、《武松傳》,、《千里駒》、《金環(huán)記》和《姜公案》等上百段,;
長篇有《左傳春秋》,、《吳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包公案》、《劉公案》,、《海公案》等“三將三案”,,以及《飛龍傳》、《馬潛龍走國》等數十部。其唱腔音樂為板腔體,,曲調簡潔獨特,,粗獷渾厚,對北方許多鼓書與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韻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竹板書等的形成與發(fā)展,,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價值,。
五.表演形式
東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人的樂隊伴奏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東北大鼓的音樂結構屬板腔體,唱詞的基本形式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還有悲調,、西城調、怯口調等小調為它的輔助唱腔,。
六.不同流派
東北大鼓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隨著地域、風俗、人情的不同,,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流派,。以沈陽為軸心的"奉調"唱腔優(yōu)美抒情,適宜演唱《紅樓夢》之類故事曲目,;以營口、蓋縣,、岫巖,、海城為軸心的"南城調"唱腔慷慨激昂,適宜演唱《三國演義》等鐵馬金戈類故事的曲目,;以錦州為軸心的"西城調"唱腔哀怨低沉,,適宜《孟姜女尋夫》等悲壯類故事的曲目;還有吉林為軸心的"東城調"和流行于黑龍江的"江北調"(又稱"北城調")等,。
七.傳承價值
東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娛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樂也影響了其他藝術,如《憶真妃》被多種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轉吸收等等,。
遺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經無人能唱了,在沈陽,,現在基本沒有演出東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圍,,有名望的藝人大多謝世,最年輕的藝人也年近花甲,,霍樹棠當年教的21個學生也都轉行了,,東北大鼓處于后繼無人的窘境。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fā)展東北大鼓刻不容緩,。目前,沈陽市已開展了普查征集資料實物,,編撰東北大鼓系列叢書等工作,,以保護瀕危的東北大鼓藝術。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