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出生于川沙鎮(zhèn)內史第,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黃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筆歌墨舞,、酣暢淋漓,。詩初學溫,、李,繼復寢饋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雋永,,章調鏗鏘,。興到落筆,雖語必工,,富于著述,。著作有《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新大陸之教育》,、《東南洋之新教育》等,。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吳文?。?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興,,數(shù)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文俊畢業(yè)于交通大學數(shù)學系,1949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2001年2月,,獲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zhèn)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余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并建造的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歲。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對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他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tǒng)、精湛的實驗和精辟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貢獻,,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
【 詳細>>】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廣東汕尾人,,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汕尾市紅海灣區(qū)田墘鎮(zhèn),祖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qū)玉湖鎮(zhèn)新寮村,,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協(xié)榮譽委員,,曾任前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719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兼代理黨委書記,、以及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