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珊(1894年—1968年),名瑜,,字寶珊,,甘肅天水人,是民國時期縱橫西北幾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是國軍的陸軍上將,西北軍的重要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加入民革,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xié)常委。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祖籍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zhèn)焦家村),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王進喜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隨后成為一名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者,。字又寬,,號果齋、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乙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應聘為五泉書院講席,教學上嚴于督導,,循循善誘,,深受生徒的尊敬。他造福鄉(xiāng)梓,,為發(fā)展甘肅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辛亥革命后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曾經(jīng)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團,,后潛心撰寫學術專著。
馬鴻賓(1884年9月14日—1960年10月30日),,字子寅,回族,,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信仰伊斯蘭教,從先世屬于臨夏老教畢家場門宦。父名馬福祿,,字壽三,,曾率回民軍隊馬步七營旗,編為“簡練軍”,,駐防山海關等地,。1954年馬鴻賓當選為第一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魯瑞林(1912-1999),,臨夏人。1931年11月參加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昆明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共云南省委書記,、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劉懋功(1916年8月23日—200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甘肅慶陽人。1934年劉懋功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空軍第四航空學校政治委員,、第十航空學校校長,、空軍第三軍軍長、昆明軍區(qū)空軍指揮所主任、南京軍區(qū)空軍司令員,、蘭州軍區(qū)空軍司令員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作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徐國珍(1912年-1993年2月22日),,甘肅省天水縣人,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1929年被馮玉祥的部隊抓了壯丁,,所在部隊后被編為國民黨第26路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康健民(1916—1977),,甘肅省定西縣人,,歷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士、班長,、排長,、政治指導員、連長,、副團長,、騎兵團長、騎兵旅長,、師長,、副軍長、軍政委,、軍長,、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組長、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等職,,在黨的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楊靜仁(1918年9月17日-2001年10月19日),,男,,回族,,甘肅省蘭州市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領導人,。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主席,,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湯用彤(1893年6月21日—1964年5月2日),,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于甘肅省渭源縣,,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等,。湯用彤是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shù)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并稱“哈佛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