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靈堂,原名景林堂,為一座基督教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區(qū)昆山路135號,,總面積為1067平方米。景靈堂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可容1500余人,。
景靈堂從主立面看是典型的羅馬風格,內(nèi)部被分為三層,,一層作為小禮拜堂,,二樓有通高兩層的大廳。
1994年2月15日,,景靈堂被公布為第二批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1994年3月18日,景靈堂被上海市列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
地址:景靈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區(qū)昆山路135號
交通:上海市乘地鐵10號線至四川北路下3口出,,步行即可到達。
乘上海公交13路,、510路到海寧路吳淞路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乘63路到海寧路四川北路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清光緒八年(1882年),美國監(jiān)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在虹口一帶購進大片土地,,并在昆山路開設中西書院,。書院的底層設禮拜堂,稱中西書院傳教站(即景林堂前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景林堂的牧師分別由傳教士林樂知、潘慎文,、葛賚恩擔任,。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始由中國人任牧師,。唐沐三為第一位華人牧師,,以后有袁恕庵、李仲覃,、江長川、俞止齋,、孫彥理,、戴仰欽等擔任。
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信徒捐資建造景林堂,。
民國十三年(1924年),,景林堂落成,建造在原中西書院對面,,取名景林堂,,以示景仰林樂知之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虹口區(qū)一度陷入戰(zhàn)爭區(qū)域,景靈堂被日軍強占,,禮拜中斷八年,。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景靈堂得以重光,,信徒回到本堂禮拜。
1958年,,上?;浇虒嵭凶谂陕?lián)合,原有的教堂隨之合并,,景林堂為虹口區(qū)聯(lián)合禮拜場所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景靈堂受到?jīng)_擊,,堂內(nèi)設施全遭破壞,景林堂的禮拜活動中止,,教堂被工廠占用,。
1979年9月,景林堂恢復禮拜,,先在武進路滬北會堂舉行宗教活動,。
1980年9月,主日禮拜遷到景林堂,,宣告開放,,并將堂名改為景靈堂,以示中國信徒景仰圣靈之意,。
景靈堂有2層和3層樓房各1幢,。主樓3層,底層為辦公室,、會議室和小聚會堂,。2樓為大禮拜堂,有800多個坐椅。3樓為聽講處,,有300多個座位,。2層樓房為外賓接待室,牧師辦公室和工作人員居住之用,。
景靈堂主樓坐南朝北,,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三層,總面積為1067平方米,。從外主立面看是典型的羅馬風格,,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尖拱窗為哥特式。平面拉丁十字形,,主入口立面為三個對稱排列的山墻構(gòu)圖,;中間大山墻有貫通兩層的尖拱窗,其下部有三葉拱帶飾,,兩旁為扶壁柱,;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尖拱窗為哥特式;內(nèi)部被分為三層,,二層為禮拜堂,,兩邊有側(cè)廊,后部有架空樓座,,三樓為樓廳,,可容納1500余人;底樓為景林小學,,為上海教堂的特色,。
景靈堂主堂內(nèi)圈由八根鋼柱支撐,中央拱形屋頂與東西兩側(cè)屋頂?shù)穆洳钐?,設有兩邊對稱的成排窗戶,,增添了內(nèi)部透光與通風的效果。外墻為清水紅磚砌筑,,屋頂鋪灰色平瓦,。
景靈堂每星期日早晚舉行3次禮拜,平時每周有查經(jīng)班,、禱告會,、青年聚會、老年團契,、讀經(jīng)識字班,、唱詩班活動等。
1998年12月,,景靈堂在冊信徒9179人,,全年參加禮拜人數(shù)達384000人次,。
1995年,景靈堂唱詩班參加"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獲得好評。
1997年7月,,在上海市宗教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歌詠比賽中,,景靈堂唱詩班的演唱獲第一名。同年9月12日,,第四屆基督教代表大會大會在景靈堂召開,,出席代表260人。
2002年9月14日,,第五屆基督教代表大會在景靈堂召開,,出席代表261人。
2005年始,,景靈堂每月第三主日晚堂開設圣樂崇拜,,邀請各區(qū)詩班前來獻唱。
2006年,,景靈堂增設同聲傳譯功能,,為外賓禮拜提供服務。
2007年,,景靈堂被評為上海市第一批文明宗教場所,。同年10月27日,第六屆基督教代表大會在景靈堂召開,,出席代表199人,。
蔣介石,宋慶齡姐妹三人與她們的父母都是景林堂的信徒,。宋慶齡之父為監(jiān)理會牧師,,故宋氏兄弟姐妹常來景林堂做禮拜,大堂內(nèi)設有宋慶齡之母專座,。
1994年2月15日,,景靈堂被公布為第二批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94年3月18日,,景靈堂(原景林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