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肇慶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厚重的歷史積淀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硯文化,、龍母文化、六祖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廣信文化、區(qū)域特色文化等系列文化,。那么肇慶如今還有哪些傳統(tǒng)文化呢,?下面本文maigoo小編從肇慶歷史,肇慶飲食,、肇慶婚俗等民俗文化,,傳統(tǒng)戲曲采茶戲,端硯,、裹蒸等傳統(tǒng)技藝及肇慶傳統(tǒng)建筑方面,,帶大家了解肇慶當?shù)氐奶厣幕?/p>
肇慶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嶺南名郡”,,文化底蘊深厚。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既是嶺南土著文化和廣府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早的交匯處,。1994 年1 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亞熱帶的肇慶適宜人類居住,,14 萬年前區(qū)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230 多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所設四會縣是廣東省4 個最早建制縣之一,;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高要縣;隋朝開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設肇慶府,,意為“開始吉慶”;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慶是兩廣總督府駐地,。
肇慶市主要流行粵方言和客家方言?;浄窖苑譃閮刹糠郑旱谝徊糠质菑V府片,,分布端州區(qū)、鼎湖區(qū),、高要區(qū),;第二部分是羅廣片(又稱勾漏片),,分布四會市,、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和肇慶高新區(qū),。全市總人口90%以上使用粵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語意,、詞匯等方面存在差異,,如懷集縣就有“上坊話”與“下坊話”之分??图曳窖?,全市約35萬多人使用,以四會市最多,,約有15萬多人,。懷集,、封開2縣部分人使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壯語及標語。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肇慶語言也發(fā)生變化,,學校普遍使用普通話教學,普通話逐漸成為公務活動的主導用語,,本地百姓可用普通話與非粵方言民眾作簡單交流,。
肇慶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其飲食文化具有嶺南濃郁氣息,。肇慶的飲食,,多以粵菜為主,兼有糅合南北風味,,中西風格,,集菜肴、點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風味,,肇慶菜以“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膩”為特色,山珍野味和河鮮都極為豐富,。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鮮,、廣寧筍宴、高要區(qū)大灣鎮(zhèn)麥溪鯉,、文慶鯉,、鼎湖上素、肇慶裹蒸,、 封開杏花雞,、四會仙螺、四會茶油雞,、德慶竹篙粉等,。【了解詳情】
肇慶市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源于傳統(tǒng)禮法,各地大同小異,,但又各具特色,,形成別具一格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民情。如春節(jié),,肇慶人有“年卅晚,,逛花市”的習慣。元宵節(jié),,下帥鄉(xiāng)有對山歌,、表演“采茶舞”等傳統(tǒng),;德慶縣有“炮仗攻獅子”活動。清明節(jié),,主要活動是掃墓,,俗稱“拜山”“拜清”“行清”。端午節(jié),,俗稱“五月節(jié)”,,大都吃粽子,在門上掛艾葉或菖蒲,。中秋節(jié),城鄉(xiāng)盛行,,從八月初開始向親友送月餅及糖果等禮物,,八月十五當晚為家人團聚,圍坐賞月,、飲茶,、嘗月餅;懷集縣橋頭,、下帥等鄉(xiāng)鎮(zhèn)中秋之夜有擺歌堂,、唱夜歌的特色風情。重陽節(jié),,民間有登高,、迎出嫁女歸寧、掃墓(秋祭)等習俗,,其中登高最為盛行,。冬至,俗稱“過冬”,,有“冬至大過年”之說,,當天殺雞宰鴨,備酒水奉神,,款待各方親友等,。
民國時期,肇慶民眾婚嫁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為男婚女嫁,結親講究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婚嫁年齡一般為男18~20歲,,女16~18歲,。舊俗禮儀有:問名,、納吉、納采,、請期,、納征、迎親,、三朝回門等,。1950年實施“婚姻法”,廢除包辦買賣的婚姻制度,,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凡符合法定婚齡,,雙方自愿在當?shù)卣怯浗Y婚,,領取結婚證的,受國家法律保護,。舊的婚嫁習俗逐漸廢除,,提倡文明結婚,婚事新辦,,如新婚茶話會,、旅行結婚、集體禮以及男到女家落戶的新風尚逐漸增多,。80年代以后,, 舊俗中某些儀節(jié)、形式有所復蘇,,特別是在農村,,在操辦婚事的時候,舉行某些舊儀式,、舊習俗,。
肇慶市舊時喪禮,儀式繁瑣,,一般為:初終,、報喪、浴尸,、做功德,、入殮、守靈,、出殯,、食齋、做七、付祖,。新中國成立后,,政府號召移風易俗,嚴禁神,、道利用喪事進行迷信活動,,因而民間治喪一切從簡。1968年5月,,肇慶火葬場建成后,,政府提倡火葬。
封開采茶戲是在民間采茶歌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地方小戲,,用封開當?shù)胤窖匝莩?,其形成過程中廣泛吸收、借鑒粵劇與當?shù)孛窀璧仍?。封開采茶戲主要分布在封開境內各地,,以賀江、西江流域地區(qū)為核心,。封開采茶戲生長于粵西地區(qū)并扎根于民間,,是當?shù)厝罕妭鹘y(tǒng)娛樂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形成與發(fā)展折射著封開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戲劇史的研究價值。2015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貴兒戲自清末起源于現(xiàn)肇慶市懷集縣橋頭鎮(zhèn),,是在當?shù)孛耖g歌舞和說唱音樂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小劇種。其曲調是把當?shù)氐牟刹枵{和經(jīng)過變格的舞馬音樂【馬兒曲】相糅合而形成的,,稱為“貴兒調”,,是劇種唯一的唱腔曲調,為男角女角所共用,。貴兒戲產(chǎn)生于遠離都市文明的粵西北山區(qū),,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村野風味,是當?shù)匚幕耐怀鰳酥竞兔癖娋裆畹弥匾d體,,對研究民間戲曲的形成發(fā)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不阿而著稱,,后人敬稱其為“包公”,慶歷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職端州,,在當?shù)亓粝铝嗽S多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于肇慶市端州區(qū)以及周邊的高要區(qū)、鼎湖區(qū),。 端州時期的包公在當?shù)孛癖姷目陬^傳承中,,不斷神化,被賦予了各種神奇的事跡,。包公端州傳說既是包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端州地方文化的重要構成因素,具有突出的民間文學和歷史文化價值,。2015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四會民歌是當?shù)孛耖g藝術的典型代表,。四會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歌詞淳樸生動,,通俗易懂,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曲調以羽調,、徵調為主,,較多出現(xiàn)滑音、倚音,,演唱者多為“觸景生情,,歌由心出,問字拿腔”,。四會民歌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廣泛傳唱,主要以“口傳心授,,上輩傳下輩”的方式傳承,,是人們抒發(fā)情感、交流情誼,、鼓舞志氣,、教育后輩的重要載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頗具民間文學研究價值,,是嶺南文化寶庫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春牛舞是懷集縣壯族瑤族鄉(xiāng)以及周邊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活動,春牛舞以打擊樂為伴奏樂的民間舞蹈,,鄉(xiāng)土氣息十分濃郁,。主要樂器有小京鼓、小京鈸和小京鑼等,。鑼鼓按用處可分為鬧棚鑼鼓,、演員出場鑼鼓、念白鑼鼓,、表演鑼鼓,、結束入場鑼鼓等五段鼓點伴奏音樂。春牛舞體現(xiàn)了當?shù)乩习傩諏Ω5某绨?,帶有古代嶺南農耕文明的明顯特征,,在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具有較為獨特的研究價值,。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德慶雄雞舞主要分布在德慶縣武壟鎮(zhèn)播蔭村及周邊地區(qū),。德慶雄雞舞為道具舞蹈,。以竹篾、彩布等為主要材料,,制作成長約1米,,高約0.6米,寬約0.7米的大雄雞道具,,雞頭,、雞翼皆能活動,表演時用八音鑼鼓伴奏,,舞者模擬雞的形態(tài)習性,,身手敏捷地把雄雞啼鳴、覓食,、亮翅,、理身,、護雛、歡躍等神態(tài)動作,,表演得生動逼真,,富有情趣,展現(xiàn)出一種勃勃雄姿,,成為民間祈福迎祥的精神寄托,,深受群眾歡迎。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懷集龍魚舞是懷集縣鳳崗鎮(zhèn)龍鳳村“石積善堂”石氏的先輩從東南沿海地區(qū)傳入的,,現(xiàn)主要分布于鳳崗鎮(zhèn)龍鳳村及懷城、連麥等鎮(zhèn)鄉(xiāng),。懷集龍魚舞屬動物道具舞蹈,。道具均為笏扎紙糊加彩繪而成,龍具造型只有龍頭而沒有龍身,。懷集龍魚舞取“龍”寓意龍馬精神,,取“魚”寓意生活寬裕,多在春節(jié)演出,,深受當?shù)孛耖g喜愛,,且世代相傳,歷演不衰,,顯示了其人文內涵所特具的精神價值,。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五馬巡城舞分布于粵西北封開縣大洲鎮(zhèn)的鄉(xiāng)村,。五馬巡城舞是一種規(guī)模較大的陣式舞蹈,,以馬形道具套在人身上扮成五名古代戰(zhàn)將,作為主要角色進行表演,。整個舞蹈由“開城”,、“點卯”、“巡城”三個陣式組成,。舞蹈動作以跑為主,,且類似戲曲中的跑圓場,,同時用激昂的鑼鼓伴奏,。表演時間一般為半小時至一小時,人數(shù)最少也35人以上,,多時可達50人,,陣容壯觀,氣勢豪邁,,體現(xiàn)了一股戍邊守土,、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壯懷,,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和觀賞價值。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廣寧玉雕主要分布于廣寧縣的木格鎮(zhèn),、南街鎮(zhèn)及縣城周邊地帶,。廣寧玉雕得天獨厚之處,就是以本地的廣綠玉為材料,,加以獨特的造型雕刻著稱,。廣綠玉以顏色的豐富多彩聞名中外,灰白,、淡綠,、墨綠、黃中帶紅,、綠中帶金等各顯麗質,,其中的牛角色呈微透明,形象似“凍”被稱為廣寧凍,,而翠綠,、黃色金點、白中帶綠,、黃中帶綠更為罕見,。廣寧玉雕除以傳統(tǒng)的刻印著稱外,還有龍,、鳳,、獅、馬,、猴,、鷹等造型雕刻,代表性雕件有“葡萄花瓶”,、“雙龍戲珠”,、“奔騰駿馬”、“飛魚”,、“仿古編鐘”等,,工藝上達到了把造型美和玉石色彩天然美,,融于一體。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四會玉雕主要盛行于四會市東城及大沙,、逕口、地豆,、下茆鎮(zhèn),。四會玉雕多以緬甸玉石為材料,有擺件(座件),、掛件(花件),、飾件、玩件等多個種類,,以十二生肖,、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為主要題材,。四會玉雕非常注重造型設計,,特別追求生動逼真,所雕琢的金魚生魚栩栩如生,,達到了置水欲游的佳境,。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端硯的發(fā)源地在廣東省肇慶市黃崗鎮(zhèn)白石村,、賓日村一帶。白石,、賓日兩村相鄰,,八成村民無田可耕,世代靠采石制硯謀生,,如今這一帶依然是端硯制作的核心區(qū)域,。端硯的原料端溪石產(chǎn)于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端硯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主要有采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產(chǎ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為手工制作,。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了解詳情】
裹蒸是肇慶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系歷史久遠的春節(jié)食物,當?shù)責o人稱其為粽,。肇慶裹蒸的制作,、食用主要在春節(jié)期間,其傳統(tǒng)工藝包括浸洗冬葉,、淘洗糯米,、去綠豆衣、腌制肉餡,、包扎裹蒸,、燒煮裹蒸等步驟。裹蒸發(fā)展至今,,除民間制作外,,已進入到專業(yè)化生產(chǎn)階段,。目前市面上的裹蒸品牌有“肥仔偉”、“裹香王”,、“皇中皇”“巧心裹蒸”等?,F(xiàn)在的裹蒸,除了沿用傳統(tǒng)的糯米,、綠豆,、豬肉等材料外,還發(fā)展出黑糯米等新品種,。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金渡花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其編織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主要分布于高要區(qū)金渡鎮(zhèn),,后流傳到白土,、蓮塘鎮(zhèn)及宋隆河流域一帶。金渡花席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系高要大宗外銷經(jīng)濟特產(chǎn)之一,。金渡花席是高要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不僅是實用的日常用品,,還具有較高的美術觀賞功能,,花席編織很長時間以來作為家庭手工業(yè)在當?shù)氐慕?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疍家糕又稱千層糕,是肇慶西江水上人家傳統(tǒng)的節(jié)慶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饋贈的常用禮品,。疍家人春節(jié)、端午,、中秋等節(jié)日期間制作千層糕祭祀神明,、祖先,其制作技藝反映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習俗和族群文化,。疍民將蒸好的千層糕切成菱形小塊,,每四塊疊成一盤(三塊在下,一塊在上),,先敬神祇,,后敬祖先,隨后全家分食,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一直以來,,制作疍家糕的技藝都是以母傳女、婆婆傳媳婦的方式世代傳承,。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悅城龍母誕廟會活動于廣東省德慶縣,,源自德慶先民對遠古西江水神龍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主要活動時間集中在每年的龍母生辰誕(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誕(農歷八月初一至初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龍母誕廟會活動還形成了舞龍,、獅助興和演戲娛神,、搶花炮等民俗活動,以及摸龍床,、飲圣水,、服香灰、吃金豬,、蓋龍母金印,、請“龍母運程香”、戴龍母符,、捐香油款等圣跡信仰,,吃粽子和龍船糕等飲食習俗和不食鯉、愛青龍等禁忌習慣。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社稷崇拜是古代中國的傳統(tǒng)禮制,,高要圍繞社稷崇拜的“春社”民間習俗遍布全境,高要的社稷壇可謂深得殷周時代“植木為社”,、“立石為壇”的旨趣,。“高要春社”周期較長,從農歷二月初延續(xù)到二月下旬,。春社日一般由村中父老擇定全村拜大社的吉時,,全村社眾齊集大社拜祭,然后各坊分別祭自己的小社,。“高要春社”在保留傳統(tǒng)慶典活動的同時,,也融入了嶺南文化的許多要素,呈現(xiàn)出更加濃厚的愉悅氛圍,,各種節(jié)日行事和高超技藝異彩紛呈,。2013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德慶學宮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其祭祀“萬世師表”的儒家先賢孔子的活動,肇軔于宋,,歷代相沿成習并被納入中原王朝官方祭典的范疇,,至清代時臻至極盛,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傳統(tǒng)上德慶學宮祭孔活動分春,、秋兩祭,春祭為農歷正月十五日,,秋祭于農歷八月上丁日進行,,其儀式過程主要包括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六部分組成,,嚴格遵照傳統(tǒng)儀典,用豬,、牛,、羊三牲供品,行三重祭禮,,以表達人們追懷先圣的情感,。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貞仙是中國婦女“貞風亮節(jié),、勤勞儉樸,、孝敬翁姑”的典范,亦是嶺南三大女神之一,。嶺南三大女神即秦代德慶龍母,、宋代泉州湄洲島天后和唐代四會文氏貞仙。其中龍母為江河神,,天后為海神,,貞仙為地方神祇,庇佑大地,、潤澤民生,,深得民意,。自唐以來,,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貞女升仙之期,四會官府和民間均舉辦貞仙誕活動,,以弘揚貞仙美德,,傳承貞仙文化,除本地鄉(xiāng)民參加外,,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海外華人,、港澳同胞信眾均參加,人數(shù)多達數(shù)萬,。2007年入選廣東省第二批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廣東“肇慶”與宋徽宗趙佶有關,。肇慶古稱端州,是趙佶的發(fā)跡地,,“肇”乃發(fā)端,,“慶”乃可喜可賀,合二為一,即“喜事是從這里開始”,。作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在肇慶市豐富的文化內涵中,目前僅宋代文化遺址就有二十多處,,涉及宋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社會,、宗教等諸多方面,在嶺南頗為罕見,。在肇慶的歷史文化中最集中,、最有價值的是宋文化。
包拯是中國北宋時期的一代名臣,,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包公主政端州3年,,留下了文化遺跡,。如:包公祠,硯洲島,,包公樓,,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其中七星巖的題字是現(xiàn)在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所有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在嶺南歷史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廣東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之一,。包公文化是肇慶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礎,、最值得經(jīng)營的,。
封開一隅,史稱廣信,。廣信文化,,底蘊深厚和輯百越源遠流長。封開曾作為廣府文化的發(fā)祥地和嶺南古都長達400年之久,,是廣府文化的搖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封開縣曾在嶺南歷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嶺南文化發(fā)源地,。其鮮明的地域色彩,、濃郁的地方風情、多元性與兼容性相結合的特點,,凸現(xiàn)嶺南文化蓬勃生機和活力,,為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長卷增添絢麗多姿、凝重深厚的華章,。
六祖惠能大師(638年至713年)曾經(jīng)在四會市這片神圣的土地上隱居15年,,形成了完整的南禪宗弘法體系,。六祖與四會結緣深厚,可以說,,四會是六祖惠能大師頓悟成佛的寶地,,是禪宗文化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思想發(fā)源地之一。在四會的六祖寺是各地眾多六祖寺院中規(guī)模最大,、最為堂皇壯麗肅穆,、唯一被命名為“六祖寺”的古剎寺院群體,,是六祖文化傳承的重要元點和樞紐。
肇慶山水風光鐘靈毓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北靠七星巖、鼎湖山,,南臨西江,,青山綠水,山水相映,,江,、城、湖,、山等要素相互襯托,,構成了以江為起點、城為基礎,,湖為依托,、山為背景的“山—湖—城—江”的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間,具有建設山水城市的良好格局,。
七星巖摩崖石刻,,位于肇慶市北郊七星巖風景區(qū),為全國少有的龐大摩崖石刻群之一,,是中國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凝聚著七星巖景區(qū)文化的精髓,,銘刻了肇慶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發(fā)展,。七星巖摩崖石刻以數(shù)量眾多、文體書體齊全,、面貌保護完整而備受關注,,更是中國歷史最久遠、朝代延續(xù)最完整的石刻群,,記述了肇慶的地理環(huán)境,、山河變遷、歷史大事,、宗教信仰,、廟宇建筑、巖石水土及朝代更迭,。
肇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城,,有著眾多獨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在西江,、綏江兩岸,,散落著無數(shù)的古村落,硬山式,、歇山式的屋頂房屋,,合院式的磚木結構和以縱橫三條軸線“三進三橫式”的大型住宅,有精致動物花草浮雕的桃檐和屋脊,,形成了肇慶獨特的古民居建筑藝術,。在肇慶古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有:高要回龍鎮(zhèn)槎塘村、黎槎村,,德慶金林古村,,德慶古蓬村,懷集縣梁村鎮(zhèn)何屋村等,。
肇慶古城墻位于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古城墻始建于宋皇祐年間,是肇慶最具標志性的建筑,,有肇慶小萬里長城之稱,。城墻現(xiàn)大部分保存完整,大致呈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周長2801米,,共有28個敵臺,有東西南北四城門,,西北城墻上建有披云樓,。古城墻上有宋、元,、明,、清、民國歷代的青磚,,堪稱“磚的博物館”,。城墻因保留了廣東唯一的,、全國極少見的主體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磚城墻,于2002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庵位于肇慶市端州區(qū)城西的梅庵崗上,。梅庵因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此地插梅而得名,歷來突出“梅”的主題,。但梅庵的建筑,,在我國古建筑的結構上,建筑藝術上和建筑技術史上,,都有著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梅庵現(xiàn)存山門,、大雄寶殿和六祖殿等建筑。山門為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筑,,位于山門之后的大雄寶殿,,是梅庵最為重要的建筑。大雄寶殿的硬山頂,,梁架和斗栱保留了宋代的結構風格,,是嶺南地區(qū)現(xiàn)存?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筑的珍貴實例。肇慶梅庵作為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古建筑之一,,其架構具有許多區(qū)別北方的營造手法,,是研究南方古建筑早期遠流與后期傳承的重要實例。
肇慶省全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目前在肇慶市重點的宗教場所有慶云寺、憩庵,、護龍祖廟,、白沙龍母廟、勒竹圍天主教堂,、端州區(qū)基督教堂,、肇慶市城東清真寺、肇慶市城西清真寺,、慈云寺,、彼岸寺、善慶寺,、龍聚寺,、寶蓮寺,、金山禪寺、上清灣天主教堂,、六祖寺,、寶林寺、天心禪寺,、蓮花寺,、白霧臺寺、北帝觀,、廣寧紫竹觀,、德慶悅城龍母廟、端州河旁天后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