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戰(zhàn)國楚簡《孔子詩論》共二十九枚,殘存一千零六個字,,涉及到《詩經(jīng)》中的五十九首詩歌,。在詩的篇目、詩的順序,、詩的用字上,,都與流傳至今的《詩經(jīng)》有不同之處。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期,。據(jù)《史記》等書記載,《詩經(jīng)》系孔子刪定,。全書分“風(fēng)”,、“雅”、“頌”三大類,,計305首,。在遭受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后,漢代傳《詩經(jīng)》者有魯,、齊,、韓、毛四家,。流傳今天的《詩經(jīng)》多為“毛家本”,。
經(jīng)研究考證,戰(zhàn)國楚簡《孔子詩論》中有十分之一多是《詩經(jīng)》中沒有的。新發(fā)現(xiàn)的詩篇是《腸腸》,、《卷而》,、《涉秦》、《河水》,、《角幡》等,。竹簡把《詩經(jīng)》的類別稱為“訟”、“大夏”,、“小夏”和“邦風(fēng)”,,也就是“頌”、“大雅”,、“小雅”和“國風(fēng)”,。竹簡論及的詩篇計有“頌”三篇,“大雅”二篇,,“小雅”三十九篇,,“國風(fēng)”十五篇。雖然竹簡有殘損,,具體數(shù)據(jù)無法得知,,但還是可以看出“小雅”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國風(fēng)”,,“頌”最少。
在排列順序上,,《詩經(jīng)》是風(fēng),、雅、頌,,而《竹書孔子詩論》中卻是訟,、夏、風(fēng),,倒了個頭,。
《竹書孔子詩論》,還記載了孔子授詩時的情形,。在一些詩篇中,,有的記有詩的講題,有的就某一篇一記再記,,說明孔子曾以一論,、二論、三論的方法來解釋詩義,。這是孔子作為教育家循循善誘形象的一種體現(xiàn),。孔子解釋詩義,大多數(shù)是從道德規(guī)范,、思想行為上闡述的,。這與后人的釋解,也有很大不同,。
《孔子詩論》的內(nèi)容主要可分為三個主要方面,,一是對《詩經(jīng)》的總體認(rèn)識,二是對風(fēng),、雅,、頌的特征揭示,三是對具體詩篇思想內(nèi)容的概括和對詩句的點評,。這為后人研究詩經(jīng)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竹書孔子詩論》,,為一人書寫,,字體勻稱秀美。在一,、三,、七等簡中,都記有授詩者的名字,,即孔子,。在其中的5枚簡中,記載了孔子論述賦詩,、奏樂,、著文時必須有的志、情,、言,。孔子說:“詩毋離志,、樂毋離情,、文毋離言”等等。這一論述,,尚未見到有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