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上有山巒復疊,、煙樹沙川的夏日景致,。畫面中央山巒起伏連綿,上方水面空闊回轉,;一道道沙川和坡丘在水上和岸邊延伸推展,,兩人泛舟水上;岸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其間有牛羊悠閑吃草,,有農(nóng)人從容勞作;一道一道的岡巒,,蒼蒼茫茫由近向遠漸漸推展開去,,忽明忽暗,層巒疊嶂,,極具自然掩映的趣味,。
鈐有“長”朱文印,“黃琳美之”朱文印,,“袁樞之印”白文印,,“明袁樞鑒賞書畫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鑒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篋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書畫金石書籍印”朱文印,有“黃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黃荷汀鑒藏書畫印”朱文長方印,,“咸豐丙辰后黃氏所藏”朱文印,有“龐元濟書畫印”白文長方印,,“虛齋珍賞”朱文印,,“吳興龐氏珍藏”,“虛齋至精之品”,,“龐萊臣珍賞印”,,“虛齋審定”,“虛齋墨緣”,,“萊臣審藏真跡”朱文印等,。
五代時期的山水畫,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趨勢,,而且涌現(xiàn)出開宗立派的大家,。由于畫家所處的地域不同,鄉(xiāng)土感受的差別,,他們所描繪的自然狀貌也就互有差異,,于是畫壇上出現(xiàn)了專門表現(xiàn)北方山水或南方山水的不同繪畫流派。董源就是以擅長描繪南方平遠開闊的水鄉(xiāng)景色而聞名于畫史的,,被后代畫家尊為江南畫派的鼻祖,,《夏山圖》就是其代表作。
《夏山圖》畫面下方一帶的部分石坡,,一用筆類似水墨蒼勁一派,,剛挺有力,筆痕清晰可見;形體的圓方大小安排極其考究,,甚至有地方一次成就而并不繁復,。這部分苔點也不太多,于是更使筆力顯露,,與其他用筆含蓄的上坡形成對比,。僅靠富于變化的線條擺布,畫面的空間感己經(jīng)基木形成了,。中鋒豎線用筆,、意態(tài)凝重的樹術,點綴在灰調(diào)子橫線條構成的山石中,,禿筆以飽和水分打點的樹葉,,筆道圓渾、寬厚,,生動真實地概括了稠密樹叢的特征,,同時在平衡畫面橫豎兩方力道中起了關鍵的作用。
在構成畫面灰調(diào)子時,,董源大多采用類似積墨的方法,,以中間墨色的干筆層層疊加,與線條融為一體,,其間點綴用筆濕潤的點葉,,含蓄而厚重潤澤,。此外也運用飽和水分一次染成的手法,,如水岸、部分遠山,,充分利用絹的特性,,透明而水墨淋漓。正是這一干一濕,、一厚一薄,、一凝重一輕快,使線條構建出來的空間感得以進一步加強,。
在《夏山圖》中董源對光線的理解和表現(xiàn)是格外值得注意的,,正如沈括提到的“反照之色”。那一團團灰墨逼出的亮面,,仿佛陽光掠過山巒,,顯然帶有明暗關系的提示;近景中有的局部很明確地以較重的墨色積出陰影,,襯托亮面,;雙勾的樹干上淡墨的點正是穿透樹葉的光斑。
《夏山圖》所表現(xiàn)的是典型的南方水鄉(xiāng)風光,董源在筆墨和色澤的運用上,,輕柔而淡雅,,沒有棱角方硬分明的巖石,只有用或干或濕的筆畫出的山坡,,順著山坡的走向,,不斷皴擦渲染,有人將這樣的用筆和畫法稱之為“披麻皴”,,在山坡上再施以苔頭,,使遠山和林木渾然一片,郁郁蔥蔥,;水墨中略加花青,,素雅清淡,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江南濕潤氣候所造成的朦朧景觀,。
在該圖中,,作者采用了平行構圖法。然而平行使用過多極易引起平均,,使畫面顯得單調(diào),,但作者用了一些處理手法避免了這一后果。首先,,作者以蜿蜒起伏的線形勾畫山巒形狀,,在參差錯落間使山與山顯出相違之處。其次,,作者在對畫面的皴染中把墨色分出濃淡,,點線分出疏密?!断纳綀D》以中央山巒為主體,,有步驟、有層次地以兩點皴法和披麻皴摹畫點染,,濃,、淡、干,、濕的筆墨交替循環(huán)使用,,南方山峰潤濕蒼翠的特征盡現(xiàn)眼前了。而且,,作者對不同的峰巒皴染程度也不同:近處的墨色較深,,遠處的則以淡濕的墨色勾染,從而造成距離上的差異感,。此外,,作者把景物穿插其間,,打破了平行的規(guī)整格局。
現(xiàn)代畫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鄭為:“這畫應屬水墨畫,,但個別地方曾用輕微色彩加染。畫的是一片岡巒重疊,、煙樹沙磧的景致,,在其間點綴了一、二人物,,橋亭,,牛、羊牧放的生活場面,。一眼看去畫面給人氣勢壯闊的感覺,。試想把極其單調(diào)的平沙磧堤和重疊岡巒連垠成50厘米高、300厘米多長的巨幅,,這在中國五代以前的傳世作品中,,是屬史無前例的。而難得的是這幅畫的結構十分嚴密緊湊,,畫幅下部利用山坡叢樹一起一伏,,頂部以遠山覆蓋于岡巒之上,時隱時顯,,這樣的章法本身,,組成了既有規(guī)律又有變化的節(jié)奏?!?/p>
《夏山閣》原來的名字已經(jīng)失考,,明代董其昌根據(jù)《宣和畫譜》的記載,方定此名,。此圖無畫家款印,,拖尾有明代董其昌的長跋,定為“董源畫卷”,,隔水綾上又有“董北苑夏山圖神品”的題跋,還有“黃琳”“徐渭仁”“黃芳私印”等三十六印,,此圖曾輾轉于賈似道,、袁樞、沈樹鏞等人之手,,入清后流于民間,,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此卷見于歷代重要著錄的有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汪珂玉《珊瑚網(wǎng)》,、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和近人龐元濟《虛齋名畫錄》等,。
2002年11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為慶祝上海博物館五十周年館慶,,《夏山圖》在由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聯(lián)袂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中被展出,。
2015年12月10日到2016年1月24日,,《夏山圖》在上海博物館的“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一期”活動中展出。
董源,,生年代不詳,,卒于962年。字叔達,,南唐江南鐘陵人,。因做過中主時的后苑副使,人又稱董北苑,。他善畫山水,,其畫盡寫江南明媚秀麗的真景真色,開創(chuàng)了淡墨輕嵐,、一片濕潤氣氛的江南畫派,。董源現(xiàn)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川待渡》《瀟湘圖》《夏山圖》《龍宿郊民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