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道杯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提到公道杯,,大家都知道是泡茶時盛裝茶湯,,并均勻茶湯到品茗杯中的茶具,不過公道杯在發(fā)明之初并不是用來喝茶的,,而是一種酒杯,。
關于“公道杯”的發(fā)明年代,眾說不一 , 至今也沒出現(xiàn)很具說服力的證據(jù),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1,、公道杯的雛形出現(xiàn)于東漢,,當時這種酒器為樽形,叫常滿樽,,后晉時期,,有人將常滿樽改為欹器型的陽燧樽。
2,、也有說法公道杯作為酒器是元代和遼代時出現(xiàn)的,,用于治理貪酒的人。
3,、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公道杯的前身是明代的“九龍杯”,,當時作為御品,朱元璋在給大臣賜酒的時候,,發(fā)現(xiàn)倒酒多的反而喝不到酒,,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因此賜名“公道杯”。
4,、我們現(xiàn)在口中的公道杯,,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臺灣傳入內(nèi)地的,,因為泡茶時注水的先后時間差,,出現(xiàn)茶湯下層濃上層淡的情況,老手會用“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倒茶手法,,公道杯則比較適合新手使用。
以上是公道杯發(fā)明時間的一些說法,,其實西方也有一種叫畢達哥拉斯杯,,也是利用虹吸原理制作的,相傳是古希臘科學家畢達哥拉斯發(fā)明的,。
二,、九龍公道杯的由來傳說
明代洪武間,官府在景德鎮(zhèn)開設“御器廠”,,當時的浮梁縣令為了討好皇帝,,指令御器廠的瓷工半年內(nèi)制出一種“九龍杯”進貢皇上;瓷工們?nèi)找寡兄?,充分發(fā)揮大家的聰明才智,,經(jīng)過三個多月,,幾十次的反復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九龍杯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喜愛,。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后,經(jīng)常使用這種珍品盛酒宴請文武大臣,。在一次宴會上,,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結果事與愿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點酒未喝,,御酒全部從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則都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皇帝對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九龍杯如此公道,洪武皇帝便把其命名為“九龍公道杯”,,又稱公道杯,,昭示后人,滿招損,,謙受益,,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