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儺戲(武安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武安市
(3)保護單位:武安市文化館
2,、儺戲(任莊扇鼓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曲沃縣
(3)保護單位:曲沃縣人民文化館
3,、儺戲(池州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安徽省池州市
(3)保護單位:池州市文化館
4,、儺戲(萬載開口儺),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江西省萬載縣
(3)保護單位:萬載縣文化館
5,、儺戲(德安潘公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江西省德安縣
(3)保護單位:江西省德安縣文化館
6,、儺戲(鶴峰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北省鶴峰縣
(3)保護單位:鶴峰縣文化館(鶴峰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7,、儺戲(恩施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北省恩施市
(3)保護單位:恩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展演中心
8,、儺戲(侗族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新晃侗族自治縣文化館
9,、儺戲(沅陵辰州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沅陵縣
(3)保護單位:沅陵縣文化館
10,、儺戲(梅山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冷水江市
(3)保護單位:冷水江市文化館
11,、儺戲(臨武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臨武縣
(3)保護單位:湖南省臨武儺戲劇團
12,、儺戲(德江儺堂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德江縣
(3)保護單位:德江縣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13,、儺戲(仡佬族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和保護中心
14,、儺戲(荔波布依族儺戲),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荔波縣
(3)保護單位:荔波縣文化保護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心
15,、儺戲(慶壇),編號:Ⅳ-89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金沙縣
(3)保護單位:金沙縣文化館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儺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fā)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于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yǎng)料,。
儺戲的演出劇目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于《目連傳》,、《三國演義》,、《西游記》故事的劇目。劇本唱多白少,,善于通過大段敘事性唱詞交待事件,,展開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類劇目用端公調(diào)外,其他均唱本地群眾熟悉的戲曲腔調(diào),。除湖南沅陵等少數(shù)地區(qū)用嗩吶在句尾伴奏外,,多數(shù)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腳色行當分生,、旦,、凈、丑,,多數(shù)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人物按身菘煞治?某?、武?⒗銜獺⑸俑盡⑸襝傻取1硌蕕幕?靜椒ㄊ悄薪親噠??、罡矂??親咚椴健⒃撇健S捎谫邢肥譴髯琶婢弒硌藎?識?鞣?卻螅?綹窆牌喲軸睢?
由于歷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地戲是由明初“調(diào)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后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儺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而陽戲則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后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diào)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各地的儺戲主要流傳于鄉(xiāng)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娛樂活動不斷豐富,,愿意觀看儺戲演出的人日益減少,,儺戲傳承困難。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市地處河北省南部,,東距邯鄲市30華里,。武安儺戲歷史久遠。從武安儺戲的規(guī)模,、陣容和角色來看,,有宋代宮廷大儺的遺風。武安儺戲內(nèi)容豐富,,娛神娛人節(jié)目多樣,,有隊戲、賽戲,、竹馬等,。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
固義村儺戲是集祭祀,、隊戲,、賽戲和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于一起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復合體,。演出活動既有對人們進行孝道等倫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表現(xiàn)了農(nóng)耕社會的人們祈盼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和社會安寧的美好愿望,。
武安儺戲的存在為研究中國儀式戲劇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實證資料,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武安儺戲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國宋金雜劇引戲人“竹竿子”在當今的遺存,。武安儺戲完整地再現(xiàn)了中國儀式戲劇發(fā)展衍變中的四種形態(tài)。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安徽省池州市
池州儺戲源于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于中國佛教圣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臺和青陽等縣(區(qū)),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貴池區(qū)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xiāng)鎮(zhèn)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qū)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征,。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xiàn)形式,。整臺“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jié)、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臺砌末等戲曲特征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匯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nèi)涵十分豐富,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蘊涵和極高的文化人類學、戲劇學,、宗教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等學術研究價值,,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儀式,,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xiāng)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難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為龍姓侗族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從本省靖州遷來。龍姓人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論,,這種儺戲,,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傳來的。
天井寨舊時有盤古廟,、飛山廟各一座,,春節(jié)期間每廟一年,輪流祭祀,,祭祀時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災或瘟疫時,,也要演唱“咚咚推”?!斑诉送啤庇泻唵吻楣?jié)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它的劇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癩子偷?!?、《老漢推車》等;也有《關公捉貂蟬》,、《古城會》等以關公為主角的三國戲,。“咚咚推”的音樂多由當?shù)厣礁?、民歌發(fā)展而成,,常用的曲調(diào)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誦腔】,、【壘歌】等?!斑诉送啤毖莩獣r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稱為“交目”,共有36個,。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合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不停地跳動,。老藝人介紹,這種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據(jù)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只前腳是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只后腳又是一個三角形,。是侗族的農(nóng)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后,,演唱時或以臨時做的紙面具,或以涂面化妝代替,。1992年,,當?shù)厝罕娭刈雒婢?,恢復了“咚咚推”的本來面目。近年來,,“咚咚推”引起了國?nèi)外的廣泛關注,,先后有日、韓等專家對其進行過多次考察,,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沅陵縣
儺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樂諸神?!蔽逑幕械倪@種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別是七甲坪鄉(xiāng)猶存,。
沅陵“辰州儺”(又稱土家儺),,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志》記載:“辰俗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數(shù)日,荒誕不經(jīng),,里中習以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順縣志》也記載有辰州儺戲的影響:“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師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一:有女裝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p>
現(xiàn)存于沅陵縣七甲坪鎮(zhèn)的辰州儺的主要傳人僅17人,辰州儺淵于荊楚,,輻射于巴蜀吳越秦等地,,曾一度影響中原,。
儺戲按其內(nèi)容形式有儺堂正戲、小戲,、大本戲之分,,正戲是法師請神演變而成,表演劇情簡單,,小戲已具小型戲曲特征,,大戲的戲曲化程度較高,主要劇目有:《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鮑三娘》等,,儺技為絕技雜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過火槽,、踩犁頭等。
辰州儺不僅是戲劇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蓋了政治,、歷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學,、藝術等方面,,是這些方面學術研究難得的研究文本。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德江縣
德江縣地處貴州東北部,,古為南蠻之地,,戰(zhàn)國時代屬巴、楚,,元代以后設水特姜長官司,、水德江長官司,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清光緒八年(1882),安化縣治所遷移于大堡,,即今德江縣城,。民國二年(1913),安化縣改名為德江縣,。
德江自古為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使德江儺堂戲不僅源遠流長,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于古時的儺儀,,是古儺的一種,。漢代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
儺戲是儺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儺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儺技(土家人稱絕活)表演,,項目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儺事活動前,土家族老師都要精心布置一個儺壇(儺堂),,所以儺堂戲又稱儺壇戲,。儺壇布置精致,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筑等藝術為一體。
德江儺堂戲具有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多學科學術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