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整個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布局分為東大廳,、中大廳和西大廳,。博物館東大廳的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從這里可以想像到唐含光門的宏大雄偉,。唐含光門遺址門址呈長方形,,長37.4米,、寬19.6米,,以純凈黃土版筑而成,。西大廳的城墻斷面遺址城墻斷面是西安城墻的一部分,,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這里展示著西安城墻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比較全面的向人們展示了西安城墻的歷史演變,,在我國現存城墻遺存中較為罕見,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包孕著重要的歷史信息,是西安城墻歷史變化的一個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在博物館中大廳一層有隋唐含光門復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盤模型,,再現隋唐含光門雄偉和輝煌,,并向人們通過語音顯示屏訴說著西安古老的城墻和街區(qū)文化。
館藏文物
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的陳列圍繞隋唐長安城和城墻,、附屬建筑的主題著手,,包括兩個專題陳列和一個臨時展覽。
隋唐長安城專題陳列
宏偉壯麗的隋唐長安城,,堪稱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之典范,,其形制規(guī)整大氣,藝術處理成熟,,城市布局合理,,在我國城市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唐長安城又是一個詩畫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雄厚的經濟實力,,使之升華到極致,在中國古代絕無僅有,。不論是城市規(guī)制,,還是文化藝術,對后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本展覽通過文字和圖片,,全面介紹了隋唐長安城的建城歷史、宮城皇城外郭城,、里坊布局,、寺觀園林、商業(yè)貿易及對外交流等情況,,展示了作為隋唐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及國際化大都市的長安城的全貌。
城墻發(fā)展史專題陳列
中國城墻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仰韶文化是城墻的萌芽期,,龍山文化至夏早期是城墻的雛形期,夏,、商,、周至隋唐為發(fā)展期,宋元明清為成熟期,。在中國古代,,城墻的建造是僅次于治水的大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與人力,。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讓世人矚目,,而數千年來,中國大地上建造的都城,、王城,、府城、縣城,,其城墻連接起來,,又何止一個萬里長城!因而,,中國古代的城墻,,不僅是戰(zhàn)略防御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國農耕民族的思想觀念,,同時也涉及古代科技,、城市規(guī)劃等諸多領域。本展覽通過展示各時期城墻的典型代表,,向觀眾講述了一部城墻發(fā)展的歷史,。
西安城墻明清古建構件展(臨時展覽)
西安城墻明清古建構件展,是利用博物館二樓大廳空間布置的,。在大廳四周的墻壁上,,懸掛著與古建構件相關的圖版。大廳內展出具有代表性,、能體現古建特色的相關文物,,包括瓦當,、文字磚,、吻獸(也稱鴟吻、蚩吻)等城墻,、城門建筑構件,,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較高的文化內涵與專業(yè)水準,。它與西安古城墻以及含光門遺址展示的文化內涵相協(xié)調,,讓觀眾盡情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展覽展示了多件西安城墻明清古建構件,,配有簡潔的文字說明和圖片,,從細微之處展現中國古代建筑的典型風貌和獨特魅力,是觀眾了解我國古建知識,、近距離欣賞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平臺,。
唐城遺址
專題展出
博物館內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城墻斷面遺址(包括隋唐,、唐晚期至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的城墻土遺址)和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并設有“中國城墻發(fā)展史”專題展,、“唐長安城”專題展及西安城墻明清古建構件展三個展覽,。博物館二樓還設有多媒體功能播放廳,播放視頻資料《今古滄桑含光門》,,講述含光門的歷史,、文化內涵及考古發(fā)掘過程。
遺址內容
1,、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
博物館東廳展示的是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在這里,,觀眾可以想象到當時含光門的雄姿。含光門是隋唐長安城皇城南側城墻三座城門中靠西的一座,,最早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它雖屬偏門,但由于與鴻臚寺,、太社,、西市相鄰,因此地理位置顯得非常重要,。
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呈長方形,,長37.4米、寬19.6米,,以純凈黃土版筑而成,,東部保存最高處8.2米,中,、西部殘存僅1米,。有三個門道,中間門道寬5.72米,,東,、西門道各寬為5.35米,進深均19.6米,,門道之間的隔墻均3.07米,。用純凈黃土版筑的門礅,一高一低,,巍然挺立,,散發(fā)出來濃重的黃土氣息。東門道保留著唐代,、宋代兩層路面,,中、西門道是唐代的路面,??脊虐l(fā)掘時,在西門道東側一個石砌方格里面,,發(fā)現了類似香灰的東西,。考古專家推測,,它可能是為按時啟閉城門,,焚香計時的地方。
2,、城墻斷面遺址
城墻斷面是西安城墻一部分,,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含著重要的歷史信息。它證明西安城墻最早可以追溯到隋開皇二年(582),,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西安城墻始建于隋開皇二年,經過唐末五代,、宋元時期的改建,,特別是明代洪武三年(1370)的擴建,和隆慶二年(1568)改隋唐以來的土城而為磚城,,以及清,、近代的多次修葺、增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類似含光門這樣的情況,在我國現存城墻遺存中較為罕見,,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比較全面地向人們展示了西安城墻和城市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工程技術等,,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通過對含光門遺址斷面結構,、土質,、土色進行劃分,可將其從早至晚,,分為五個時期:
(1)隋唐(581-907)
(2)五代(907-960)
(3)宋元(960-1368)
(4)明清(1368-1911)
(5)現代(1912- )
通過欣賞“黃土高墻”風姿,,透過五個文化層,我們可以了解這五個時期對西安城墻進行修筑,、增補的諸多歷史和文化信息:如皇城墻體的做法,、唐皇城與唐外廓城的規(guī)格模式、城墻磚縫采用白灰摻糯米汁為粘合劑等等,。特別是通過這一遺址斷面還可以發(fā)現,,明代西安城內地面要比唐代皇城地表高出將近3米,說明了經過600多年的時間推移,,長安城經歷了難以想象的滄桑變遷,。
3、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
2004年初,,在對暴露的西安南城墻斷面展開考古調查時,在城墻底部發(fā)現了一處隋唐時期皇城城墻下部的過水涵洞,。
涵洞軸線與城墻走向垂直,,壓于隋代所筑夯土城垣之下。其直壁高1.5米,,經初步復原,,涵洞上部為單拱拱券,拱跨約0.6米左右,拱高約1.2米,,涵洞全高接近3米,。拱洞南端,水平埋設有花崗巖大石條,,左右砌入磚壁,。洞頂石條下面與洞底石條上面相對鑿有橫排三個方孔,內插鐵柵,。鐵柵用邊長近10厘米的粗方鐵柱組成,,其間縫隙甚窄,即使兒童亦難以進入,。含光門之內,,為國家重要機構所在地,太社,、太廟與百官衙署,、禁、倉廩等全設于此,,故戒備森嚴,,需有魚符方能通行?;食浅菈榇藢TO帶柵水門,。因此,含光門門西這處水柵既要通水,,又要防范外人從涵洞進入皇城禁區(qū),。
涵洞南高北低,經測量,,兩端底部高差在20厘米左右,,可見水是自南向北流過涵洞。長安城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故諸渠引水都是從城南進入向北流淌,,含光門也不例外。這里的過水涵洞大致含光門西側,,可能與城內外大街西邊排水路溝相通,。
隋大興城的設計者中宇文愷與賀婁子干,都精通水利。長安城引有清明,、永安,、龍首、漕渠,、黃渠等數條大渠入城,,另外,城中還有諸多支渠與水溝,,與諸大渠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排水系統(tǒng),。這處涵洞,覆壓于隋所建皇城之下,,而隋皇城建筑時代比較明確,,即自隋文帝開皇元年(581)開始規(guī)劃,至三年春即建成主體并遷都于新城,??梢姡忾T的過水涵洞應當是公元581年-582年間建成,。含光門過水涵洞采用了當時先進的磚結構,,保證了夯筑時的震動和城墻長期的壓力,不至于對券洞產生破壞,,足見古人的設計是非??茖W的。
這處殘存的過水涵洞,,還為我們保留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它的存在,其一,,使我們控制了一處隋唐皇城外界的精確位置,與其東側的含光門遺址外界相配,,可以大致定出這段唐皇城的走向,;其二, 涵洞式水道結構非常類似于現代公路,、鐵路上的涵洞,,說明在公元七世紀左右,大型工程的過水結構已經發(fā)展成熟,。
古都長安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的歷程。周秦漢唐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空前輝煌,,唐長安城更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精華體現,。在歷經了一千余年的風云變幻、月落日升之后,如今的含光門博物館,,正在通過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城墻斷面遺址和隋唐過水涵洞遺址,向人們展示著當年唐長安城的雄渾氣勢,。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開放時間:8:00-17:30
價格線路
門票價格:成人票40元,,60歲以上老人、兒童及學生票20元,,70歲以上老人及軍官免票,。
公交線路:乘坐6、16,、18,、35、224,、251,、311、402,、405,、407、502,、509,、604、608,、701,、800、921,、922路公交車至含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