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
西安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jiān)內(nèi)的《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唐天祐元年(904年),,長安駐守韓建縮建長安城,,將原存務本坊國子監(jiān)內(nèi)的一部分石經(jīng)遷至唐尚書省附近的文宣王廟(今西安社會路一帶)。后梁開平三年至乾化四年(909年—914年),,長安駐守劉鄩接受幕吏尹玉羽建議將其余石經(jīng)遷至唐尚書省之西隅(今西安社會路一帶)。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雍在唐尚書省西隅附近建立京兆府學,;元豐三年(1080年),呂大防將文廟和府學的一部分遷至西安碑林現(xiàn)址,;元祐二年(1087),,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呂大忠因看到保存在唐尚書省之西隅的石經(jīng)“地雜民居,其處洼下”,,遂將石經(jīng)及其他唐宋碑刻徙至“府學之北墉”,;崇寧二年(1103),虞策知永興軍時將府學徹底遷至“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現(xiàn)址,,并進行了修建和改造,。至此,府學,、文廟與碑林同在一地,,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金正隆五年(1160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陜西東路轉(zhuǎn)運副使周維甫對碑林進行了修葺,。
元至元十四年(1285年),京兆府學正駱天驤與京兆府教授孟文昌請灞橋堂邑劉斌將倒地碑石復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重修文廟,、府學和碑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發(fā)生大地震,,碑林碑石多遭傾倒折斷。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對碑林進行整修,,對傾倒受損的石經(jīng)進行摹補并刻立《九經(jīng)字樣》。明人趙崡在《石墨鐫華》序中始有“碑林”之稱,這是所見資料中將西安碑林稱為 “碑林”的早記載,。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陜西巡撫賈漢復及許繼業(yè)等主持,集《開成石經(jīng)》字樣補刻《孟子》七篇,??滴跷迨拍辏?720年),西安知府徐容,、府學教授張鐘,、訓導姚文思修繕碑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陜西巡撫畢沅整修碑林,,重新規(guī)劃和改建了碑林建筑,對藏石進行整理,,并派員專司管理,,限制拓碑,是清代對碑林重要的一次整修,。
民國二十六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7至1938年),,民國政府對碑林進行大規(guī)模整修,邵力子,、張繼,、黃文弼等人任監(jiān)修委員,工程在建筑設計和碑石排列等方面得到梁思成具體指導,,整個建筑形式和布局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整修中,將于右任所捐史料和書法價值極高的387件西晉,、北朝及隋唐墓志(即“鴛鴦七志齋藏石”)建專室陳列,,這些墓志極大地豐富了碑林的藏品體系,是于右任對西安碑林和陜西文化事業(yè)之重要貢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碑林管理委員會成立。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西安碑林的基礎上成立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陜西省政府拆交的新城小碑林《漢武都太守殘碑》,、《唐顏勤禮碑》等38方碑石遷置碑林保存,。
1950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改名為“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
1951年09月15日,,西北軍政委員會發(fā)布《關于貫徹保護文物古跡的法令及籌設西北歷史博物館和西北革命文物陳列館的決定》,。《決定》指出:“西北為我國古代文化發(fā)祥之地,,又為漢,、唐以來與各兄弟民族文化及西洋文化交流溝通的重要樞紐,所遺文物史跡特多,。而歷代農(nóng)民起義有的發(fā)源于西北,,有的會集或經(jīng)過西北,紅軍北上抗日,,走遍了陜甘寧青的大部地區(qū),,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曾以陜、甘,、寧邊區(qū)為落腳點和出發(fā)點,,史跡流傳廣,遺留文物亦多,,必須加以妥善保護,。”《決定》要求,,應首先辦好一個示范性的歷史博物館和一個革命文物陳列館,據(jù)此,,西北文化部決定將西安的“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擴建改為“西北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
1952年,“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改為“西北歷史博物館”,。
1955年,,“西北歷史博物館”更名為“陜西省博物館”。
1961年,,國務院公布“西安碑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
1993年1月,“陜西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對全國9個達到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標準要求,擬確定為國家5A級的旅游景區(qū)進行公示,,其中,,碑林景區(qū)在列。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筑群擴建而成,。
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
照壁,、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二廡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著孔廟固有的建筑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碑林各陳列室,,以欞星門中門為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前半部為臨時性專題陳列室,,自軸線正中上有“碑林”匾額的《石臺孝經(jīng)》碑亭以北為碑林陳列室,,西側(cè)為石刻藝術室,形成“一軸兩翼”的展陳格局,。
西安孔廟,,唐代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jiān)附近。
宋代幾經(jīng)搬遷,,崇寧二年(1103年),,虞策將文廟、府學遷建于“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xiàn)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
據(jù)《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載,這時的文廟:“總五百楹,,宏模廓度,,偉冠一時?!?/p>
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多為明清建筑,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正南代替正門的影壁,,又叫塞門,,原為孔廟的萬仞宮墻照壁,上書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孔廟”,是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
碑林大門(東門),,原為孔廟東邊的義路門,。
禮門、義路兩門的名稱來自《孟子》“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币馑际钦f,,義好比是大路,禮好比是大門,。只有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君子才能從這條大路行走,由這個大門進出,。
太和元氣坊位于塞門內(nèi),,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是皇族朱惟柪捐資400多兩黃金修建的,,取“合會大利,,利貞萬物”之意。四柱三檐,,通體彩繪,,精雕細刻,富麗典雅,。牌坊上所繪的和璽彩繪是古建筑彩畫的高等級。正中的圖案為“二龍戲珠”,。原立于華山西岳廟前,,1953年移至碑林,。
按照當時的禮制規(guī)定,,進入孔廟應先經(jīng)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墻,,不便人們出入,所以清代時便給西安孔廟加了圍墻,,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太和元氣坊”南面的墻被稱作“塞門”,,也叫“影壁”,,墻外側(cè)刻有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
泮池是孔廟特有的建筑,。“泮”字是三滴水與半組成,。漢字講究形,“泮”就是半個水池,??鬃犹岢珜W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
碑林“泮池”早建于元代,,后幾經(jīng)修葺,。在古代禮制中,天子之學叫辟雍,,諸侯之學叫泮宮,,泮宮東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泮池上有橋,叫泮水橋,,為古時學宮之橋,。
欞星門位于泮池前,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清代改為三扇門。每個門的門額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
在古代,,進出這三道門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工作人員出入的。
欞星門內(nèi)道路的兩旁各立有兩個八棱形的“華表”,,明清所建,。
華表分柱頭、柱身,、柱基三個部分,。柱頭上設有承露盤,上邊蹲著的動物叫獬牴(xiezhai),,性忠直,,起著儀衛(wèi)和端詳?shù)淖饔谩HA表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xiàn),,傳說古代帝王為能聽到百姓的意見,,曾在宮外懸掛“諫鼓”,大道上設立“謗木”,,允許臣民書寫自己的意見,,這些“謗木”就是華表,早期的華表是木制的,,后來演變發(fā)展成為石質(zhì)的,。
孔廟的第三道門叫戟門,又稱儀門,、至圣門,。這座門建于明代,屋頂為十字歇山頂,,面開三間,,中間為大門,兩邊對稱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員整理衣冠,、熟悉儀規(guī)之用。在過去,,門的兩側(cè)陳列兵器,,武官須將兵器放下才能進入孔廟祭拜孔子。
戟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仍保持著明代建筑的顯著特征,。
二廡原內(nèi)置孔子七十二弟子畫像以供祭祀,,現(xiàn)改為展室,。
二廡院中有兩件國寶級文物,,一是大夏石馬,一是唐代景云鐘,。前者是十六國時代匈奴族鐵弗部建立的大夏國的作品,,他繼承了中國漢代時刻藝術雄渾深沉,體魄巨大,、生動傳神的特點,,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水平,同時也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珍貴民族文物,。后者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其音質(zhì)純美,,鐘聲清晰宏亮,,鐘上還鑄有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并書寫的銘文一段,是李旦鮮有的傳世字跡中的佳作,。甬道兩側(cè)建筑有六座碑亭,,東西各三。
碑亭建于清朝歷代,,因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qū)的分裂割據(jù)勢力作戰(zhàn),,每平定一處,,皇帝就御筆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里,。
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guī)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cè)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例,原因是建到這里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2014年06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完成了“第一批陜西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此項工作是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7〕6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陜政辦發(fā)〔2008〕43號)精神,按照文化部古籍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由陜西省文化廳(陜西省古籍保護辦公室)組織申報工作,。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古籍4萬余冊,其中1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6部古籍入選《陜西省珍貴古籍名錄》,。2012年建成了設施先進的古籍書庫,,書庫面積約150平方米,存藏體積近200余立方米,。書庫柜架為手動式鐵皮密集柜,,柜內(nèi)鋪設樟木板,并配備了恒溫恒濕空調(diào)機,,設置了消防設備,。實現(xiàn)了防霉、防蛀,、防塵,、防光、防鼠,、防盜,、防火、防燥,、防潮等功能,,基本上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yè)標準·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使作為不可再生文化遺產(chǎn)的線裝古籍有了一個科學合理的存藏環(huán)境,。2013年建成古籍保護修復室,,用于破損紙質(zhì)文物的修復,使古籍保護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古籍保護軟硬件條件均已達到申報要求,。
2014年07月13日,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康萬武與陜西省圖書館副研究員侯藹奇等,,對西安碑林博物館申報陜西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進行實地審核,,同時對該館的古籍普查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了督導檢查。專家組對此次檢查的結(jié)果比較滿意,,對當前各方面的工作進展給予肯定,。
2015年04月09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上報〈西安碑林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5〕66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4年12月,公安部授予西安碑林博物館全國119消防獎先進集體,,這是全國文物系統(tǒng)的一家,,也是陜西的一家先進集體。
2015年09月23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為渭南市文物旅游局拓印碑石資料事宜的請示》(陜文物字〔2015〕193號)收悉,,同意拓印所報《曹全碑》等6座碑石的拓片各3份,,用于相關博物館的公益展示。
2015年11月,,經(jīng)過近兩個月時間的整理,、包裝和搬運,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近300件造像文物日前順利搬遷至博物館內(nèi)的新石刻藝術館,,使造像文物的存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本次移庫的造像文物時代從北魏跨越至清代,,材質(zhì)以石質(zhì)為主,,并有少量木雕、陶瓷,、金銅等,。造型種類也十分豐富,包括造像碑,、單體造像,、善業(yè)泥等。本次造像文物的安全搬運,,將文物入庫工作以及館藏文物的科學化管理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
2016年01月19日,陜西省政府年度消防安全考核領導小組對陜西省文物系統(tǒng)進行年度考核,,考核匯報會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進行,。陜西省政府考核組特別對碑林博物館消防安全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碑林作為全國,、全省119消防獎先進集體的做法值得學習和推廣,。
碑林坐落于十三朝古都西安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這里而得此名),,是中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早、名碑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館藏文物種類豐富,,包括歷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畫像石等石刻文物和書法,、繪畫、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歷代拓本為具有特色的館藏品,。碑林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碑林藏品浩瀚,文化內(nèi)涵豐富,,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古的石刻書庫”,。碑林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全國18個特殊中國歷史旅游景觀之一,,被列入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西安有價值的文物古跡之一,,吸引著眾多海內(nèi)外游客,,成為普及和弘揚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重要窗口。
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遺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如從陜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厘米,,寬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中國的情況,。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jīng)幢》是中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交往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了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jīng)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系,。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貴資料,。
《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遺物,,記載著當時陜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斗二兩四錢,,米每斗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清刻《張化龍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陜西扶風,、歧山一帶農(nóng)民反抗官府的張化龍,;清刻《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事實,。
碑林中還記載了諸多歷代人物,如被譽萬世師表的孔子,,統(tǒng)一中國文字的李斯,,對蜀漢忠貞不渝的關羽,兩袖清風的鄭板橋,,慷慨就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門銷煙震驚中外的林則徐,,歷代書法大師王羲之,、顏真卿、于右任,,以及勵精圖治的鄧廷楨,,推行新法的康有為等。他們那憂國憂民,,為事業(yè)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大量的石經(jīng),,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妒_孝經(jīng)》刻于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親自以隸書書寫的(孝經(jīng)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也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nèi)容講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塊色如黑玉,,光可鑒人,高590厘米的細石合成,,是碑林里宏偉的石碑,。碑上加方額,額上刻浮雕瑞獸,、涌云,;額上蓋石,蓋石邊緣刻優(yōu)美的卷云,,頂上作山岳狀,;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jīng)”;三層石臺四面都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兩種不相協(xié)調(diào)的動植物被刻畫得融洽無間,整個構(gòu)圖給人以威武,、活潑的感覺,,為盛唐的藝術精華。
《開成石經(jīng)》是碑林保存的中國完整的一套石刻書籍,,是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接受國子監(jiān)鄭覃的建議,,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分寫,,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到開成二年(837年)刻成一部石經(jīng),。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jīng)》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jīng)》,、《論語》等十二種經(jīng)書和五經(jīng)文字及九經(jīng)字樣,。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字列八層,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坛珊罅⒂谔崎L安城的國子監(jiān)內(nèi),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jīng)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此經(jīng)是中國古代七次刻經(jīng)中保存完好的一部,是一座大型的石質(zhì)書庫,,這在中國印刷術發(fā)明以前,,對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明清兩代的《興學碑》,、《修渠記》,、《修棧道記》、《修城記》,、《修廟記》等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zhì)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xiāng)”的美譽,。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嶧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中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
“漢熹平石經(jīng)《周易》殘石”,,保存了中國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家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范,。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在唐代書法藝苑中,名家輩出,,時有杰作,,真、草,、隸,、篆,百花爭妍,,猶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滅的光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創(chuàng)一體,,歐陽通、徐浩,、史維則,、懷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jié)構(gòu)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顏體”,;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jié)構(gòu)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家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觀圣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閣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書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還保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如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cè),,以線刻和減地兩種手法并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臺孝經(jīng)》碑頭上的浮雕卷云和獅子,,碑座上線刻的精致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xiàn)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作風,;唐刻《道因法師碑》座垢兩側(cè),,用流利的線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卷發(fā)深目的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線刻佳作,;北魏的《元暈墓志》四側(cè),分別刻著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云彩,,呈現(xiàn)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像綠林一樣陪襯著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碑林能較完整地保存,,是與清代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的貢獻分不開的,。宋代時,由于無人管理,,珍貴的漢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磚甓,,有的用于修橋,,遭到人為的破壞,。元代時,碑林的碑石曾兩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陜西發(fā)生8級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斷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畢沅率同僚到碑林視察,只見房屋倒塌,,碑石橫臥于荊榛瓦礫之間,,環(huán)顧四周,滿目荒涼,這使他十分震驚和痛心,。他與同僚合義,,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編目著錄,,組織石刻陳列,建立管理機構(gòu)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護碑林。在他所著《關中金石記》中說:“前后堂廡,,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舊刻數(shù)十片,遂取《石經(jīng)》及宋元以前都,,編排甲乙,,周以欄盾。明代及近人所,,則汰存其佳者,,別建三楹以存置。其鎖鑰則有司掌之,,設法保護?!碑呫鋵鹗淖钟袧夂衽d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觀覽也” ,,為保護珍貴文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址:
西安市三學街十五號,,西安南城墻文昌門內(nèi),。
開放時間:
西安碑林博物館全年對外開放。
3月1日——4月底:08:00——17:30
5月1日——國慶節(jié):08:00——18:00
國慶節(jié)后——11月底:08:00——17:30
12月1日——次年2月底:08:00——17:15
門票:
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底)全票50元/人,,半票25元/人
旺季(3月1日——11月底)65元/人 [6] ?,,半票37元/人
交通:
碑林距離西安市中心鐘樓2公里,距離西安火車站6.7公里,??沙俗?4路,、23路,、40路118路、208路,、214 路,、221 路,、223路,、 232 路、706路,、402路,、512路、619路,、704路、800路,、游6路,、五龍專線路公交車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