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于整個傣族地區(qū),,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yè)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cè),。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cè)。
后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cè)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jié)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nèi)剛、充滿著內(nèi)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jié)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nèi)在含蓄,時而節(jié)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cè)嵯酀屿o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并各有特點。代表性節(jié)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自娛性的節(jié)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jié)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镲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參加舞蹈,,并且?guī)ьI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fā)揮,,只求熱烈歡快?,F(xiàn)已發(fā)展了很多統(tǒng)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jié)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jù)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tǒng)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并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xiàn)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zhuǎn)動擺動形成優(yōu)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qū),,尤以德宏地區(qū)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镕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镲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yōu)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準,,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區(qū)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shù)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于西雙版納地區(qū)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jié)時由男性跳,現(xiàn)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fā)揮,;但曲調(diào)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并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彼赃@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qū),、西雙版納地區(qū)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兹肝瑁诘潞甏稣Z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镲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yè)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chuàng)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xiàn)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后演變?yōu)楠毼?,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jīng)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云南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qū)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臺上邊唱邊舞,,群眾在臺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huán)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jié)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cè)打鼓與搖環(huán)。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于德宏地區(qū)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縣的“貝馬舞”,,現(xiàn)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于尸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于喪家,,聚少年數(shù)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尸,;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shù)日后而葬,?!奔漓胛璧笀雒妫F(xiàn)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qū)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chǎn)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jīng)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nóng)奴,,戰(zhàn)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于防身和參加戰(zhàn)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以此表現(xiàn)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fā)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彩云之南》《傣家小妹》《版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