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編號:Ⅷ-15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福建省安溪縣
(3)保護單位:安溪縣茶文化研究中心
2,、烏龍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編號:Ⅷ-150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福建省龍巖市
如今我們所見的形似方磚的趙李橋磚茶,,是在清代中后期形成。它的出現,,和鄂南地區(qū)悠久的茶業(yè)發(fā)展史密不可分,。
傳說三國時,,東吳士燮、龐統(tǒng),、神醫(yī)華陀曾在鄂南地區(qū)采茶作藥,。魏晉時,茶業(yè)已在此初步發(fā)展,。
唐代飲茶之風盛行,,鄂南地區(qū)茶產業(yè)開始繁榮。宋代由于實行茶馬交易及榷茶(茶葉國家專賣)的制度,,鄂南產茶更盛,。當時國家規(guī)定茶葉主要品種有“散茶”、“片茶”二類,,“片茶”就是將茶葉蒸后壓成餅狀,,是當今趙李橋磚茶的雛形。
從餅茶到青磚茶,,又經過了六七百年,。其間,鄂南已成湖廣地區(qū)最重要的產茶區(qū),,赤壁羊樓洞(今趙李橋)成鄂南茶產銷集散中心,,制茶工藝也有了兩次轉變。
第一次轉變在明代,,為方便運輸,,羊樓洞一帶的茶商將宋代以來用米漿粘合茶葉成餅狀的辦法,變?yōu)檎羝訜岷笥媚_踩制成圓柱形的帽盒茶,。第二次轉變在清代,,清朝開放了漢蒙民族的民間貿易,羊樓洞供邊銷的帽盒茶制造業(yè)更加興盛,。在漫長的運輸過程中,,茶葉自然發(fā)酵,人們發(fā)現發(fā)酵后的茶口感更好,,儲存時間更長,,故開始在工藝上改進,外形也變圓為方,,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青磚茶,。
關于趙李橋磚茶制作工藝的記載,可見同治年間修訂的《崇陽縣志》:“今四山俱種茶,,山民借以為業(yè),。往年山西商人購于蒲圻羊樓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葉,,入鍋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軟,,取捎細葉灑面,,壓做磚。竹藏貯之,。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歲商麇集,,采細葉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陰雨則以炭焙干,。”可見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磚茶出現,。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fā)酵茶,,以本茶的創(chuàng)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xiāng)南巖村里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xiāng)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后緊追不舍,,終于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于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并散發(fā)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并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fā)酵,、烘焙等工序,終于制出了品質優(yōu)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xiāng)了,。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烏龍茶的優(yōu)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yōu)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采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制作工藝,。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yè)上習慣根據其產區(qū)不同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等亞類。烏龍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茶的制作工藝,,為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
萎凋:分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日光萎凋又稱曬青,,讓鮮葉散發(fā)部分水分,使葉內物質適度轉化,,達到適宜的發(fā)酵程度,;室內萎凋又稱涼青,讓鮮葉在室內自然萎凋,,也是烏龍茶萎凋中常見的一種方法,。
搖青:是烏龍茶(青茶)做青的關鍵,。將萎凋后的茶葉經過4~5次不等的搖青過程,,使鮮葉發(fā)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形成烏龍茶葉底獨特的“綠葉紅鑲邊”特點,,以及烏龍茶獨特的芳香,。
炒青:以炒青機破壞茶中的茶酵素,,防止葉子繼續(xù)變紅,,使茶中的青味消退,,茶香浮現,。
揉捻:屬造型步驟,,即將茶葉制成球形或條索形,形成烏龍茶的外形結構,。
烘焙:即干燥,,去除多余水分和苦澀味,焙至茶梗手折斷脆,,氣味清純,,使茶香高醇。
鐵觀音茶是烏龍茶中的珍品,,產于福建省安溪縣,,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安溪這片飄香的土地上,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景充沛,四季長青,,云霧繚繞,,十分有利于鐵觀音生長。制作鐵觀音工藝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為春茶,;夏至至小暑為夏茶,;立秋至處暑為暑茶;秋分至寒露為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品嘗香氣以秋茶為最佳;鐵觀音條形卷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晴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表帶白霜,,湯色金黃,濃傃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馀香”之譽,。
鐵觀音的品飲,仍沿襲傳統(tǒng)的“功夫茶”品飲方式,。用陶制小壺,、白瓷小盅、宜興紫砂壺為最佳,。沖泡按其程序可分為八道:
1,、百鶴沐?。ㄏ幢河瞄_水洗凈茶具;
2,、觀音入宮(落茶):把鐵觀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約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懸壺高沖(沖茶):把滾開的水提高沖入茶壺或蓋甌,,使茶葉轉動。
4,、春風拂面(亂泡沫):用壺蓋或甌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潔凈;
5,、關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鐘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
6,、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要一點一點均勻地滴到各茶杯,;
7、鑒賞湯色(看茶):觀嘗杯中茶水的顏色,;
8、呂啜甘霖(喝茶):乘熱細啜,,先嗅其香,,后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斟細飲,。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唯底回甘,,心曠神怡,別有情趣,;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
(如在用玻璃杯等品飲鐵觀音時,請按個人口感放置適量茶葉,,比正式功夫茶具泡出的口感,、香氣相對會差一些)
鐵觀音茶一向為福建、廣東,、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嘗,輒難釋手,。并且鐵觀音具有一定的減肥,、消血脂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為華北人民所喜愛,,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不斷增長。在日本,,鐵觀音幾已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
中國烏龍茶制作萌芽于16世紀,完善于17世紀,,它吸收并傳承了中國各類茶制作精華,,是劃時代的偉大發(fā)明。烏龍茶既保留了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是半發(fā)酵的茶葉,其制作技藝工序復雜,、條件要求高,,被譽為世界最精湛的制茶技術。
作為一項傳承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技藝,,烏龍茶制作技藝已發(fā)展成為廣大茶農脫貧致富的惠民技藝,。縣委,、縣政府在推動發(fā)展茶葉加工新工藝的同時,,注重保護好傳統(tǒng)制作工藝,千方百計采取各種保護措施,,保護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知識產權,。
魏月德在展示他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開辦的茶葉加工廠的牌匾。 在介紹鐵觀音茶樹的種植技術,。自鐵觀音始祖魏蔭在1723年發(fā)現鐵觀音以來,,魏蔭家族秉承傳統(tǒng)的制茶工藝,將烏龍茶(鐵觀音)傳播于世,。魏月德作為魏蔭第九代傳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十五,、六歲接觸茶葉開始,,魏月德從事烏龍茶(鐵觀音)的制作和銷售已有30多個年頭。除了創(chuàng)辦茶葉企業(yè)之外,,他還斥巨資建造全國首個鐵觀音文化園,,現已成為了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