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guān)的臘祭的習(xí)俗,節(jié)期在臘月,,具體日期并不固定,,該臘祭習(xí)俗被后人視作“臘八節(jié)”的來源之一。據(jù)西漢戴圣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睗h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xí)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边€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币颉芭D”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nèi)土地)”。不過在這天并不喝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xí)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guān)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糝入?!迸D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習(xí)俗來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jì)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jì)念。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xiàn)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栗,、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大家認(rèn)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jì)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rèn)為臘八供養(yǎng)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fù)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tǒng)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qū)逐漸形成了過“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風(fēng)俗,。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贝藭r,,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dāng)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luò)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泵鳌队罉反蟮洹酚浭觥笆窃掳巳眨U家謂之臘八日,,煮經(jīng)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nèi)國子監(jiān)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nèi)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jīng),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jié)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粥,,定制,派大臣監(jiān)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xí)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guān)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糝入,。”
臘八這天我國一些地方有喝臘八粥的習(xí)俗,,不同地區(qū)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各地臘八粥:
陜西:臘八粥熬好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有些不產(chǎn)或者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北京: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黑龍江:在哈爾濱,,除了臘八粥,,還有吃“臘八蒜”的。民間上把在臘月初八這天用醋泡蒜的習(xí)俗,,叫“臘八蒜”,。
河南: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多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山東:山東“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
臘八醋,,傳統(tǒng)臘八節(jié)習(xí)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xí)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芭D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xí)俗,,叫臘八蒜,。 [13]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xí)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小吃,是臘八節(jié)的節(jié)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小吃之一,節(jié)日食俗,。在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
“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fēng)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臘八面,,即臘八節(jié)的節(jié)令食品。傳統(tǒng)面食,,流行于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在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qū),臘八節(jié)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zhuǎn)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xiàn)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后來青海的“臘八粥”,。后人根據(jù)這種做法,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