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式點心】粵式點心有哪些 粵式點心四大天王是什么
作為一枚吃貨小編,,既然要來給你們介紹這些可口的食物,,那一定是要打起12分精神的。粵式點心一直都是全國各地點心的原型,,粵式點心可以說是既好看又好吃,,作為廣東人最講究的早茶,也一定要有著早茶的絕配,。
那么,,本期解析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蝦餃:
蝦餃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后期的廣州河南(現海珠區(qū))五鳳村,,該村一涌二岸,,當地人在岸邊捕到鮮蝦后剝其肉,再配上豬肉,、竹筍,,制成餡料,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極鮮美,,久而久之,聲名鵲起而風行于市,,并引進到茶樓食肆,,經不斷改良,,形狀由角形改成梳子形,,細摺封,每只不少于十二摺,,呈彎梳狀,,故又有“彎梳餃”之美名。
后來,,蝦餃皮由米粉改為澄面(小麥淀粉),,用大滾水熨熟而成,,餡的原料也有了改進,,即用合理比例,以鮮蝦肉,、肥肉頭(用大熱水熨過,,去油增加口感),,脫水鮮竹筍尖,豬油加味料組成,,以旺火蒸之,,從而達到晶瑩通透,,餡心紅白雙映生輝的程度。
主要材料為小麥面粉,,蝦仁等生活中常見的食材,。薄皮蝦餃晶瑩透明,鮮甜適口,,蝦鮮味濃郁,。晶瑩透明,鮮甜適口,,蝦鮮味濃郁,。皮薄白,半透明,,軟韌而爽,,味鮮香醇,被外省同行稱為三絕,。因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tài)精致玲瓏,。
在制作上蝦餃較為繁瑣,,將澄面、生粉制成蝦餃皮,;鮮蝦洗凈去殼吸干水分壓爛攪拌成肉膠,,肥肉切成細粒,用開水燙至剛熟,,再用清水浸過,,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雞蛋白,、細筍絲,、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餡料經微凍后,制成蝦餃蒸熟,。蝦餃皮薄而半透明,,皮內鮮餃餡料隱約可見即為上乘之作,。
干蒸燒賣:
據說,廣州的“燒賣”同北方的“燒麥”系同源品種,。最早推出燒賣系列點心的茶樓系惠如樓,,由于當時茶樓競爭激烈,惠如樓推出星期美點,,為了豐富點心品種,,師傅以“燒麥”為藍本,進行精裝化,、細碟化改造,,從而有了“干蒸燒賣”。
干蒸燒賣有豬肉干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制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后配以肥豬肉粒,、姜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里蒸熟,。
現在,,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膻。現在廣州也有的高檔茶樓在燒賣里面用上鮮蝦肉,,這種新式的燒賣做法,,味道極其鮮美,,口感爽滑,!
干蒸燒賣有豬肉干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制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后配以肥豬肉粒、姜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里蒸熟,。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膻。
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省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tǒng)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是因面皮內包入叉燒肉餡,故名,。叉燒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fā)酵面團經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制成雀籠形,因為發(fā)酵適當,,蒸熟后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
叉燒包的餡料,,亦相當講究,,要以半肥瘦的叉燒粒和叉燒醬混合,而且兩者都要放涼,,否則一冷一熱相撞,,當中的生粉芡會出水,蒸時被外皮吸收了醬汁,,味道就會大打折扣,。
叉燒包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fā)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將面粉放臺板上,,放下發(fā)粉和少量清水,,將面粉揉搓,搓至面粉柔軟適中時,,隨用一條半濕的毛巾蓋著,,讓它自行發(fā)酵約四,、五小時。待面粉發(fā)酵至一定程度時,,即將沙糖,、堿水、豬油一同倒入,,并再搓勻候用,。肥、瘦叉燒切成小片,,用干蔥頭起鍋爆炒,,然后加調味料會煮成叉燒包餡料。
接著,,將搓好的發(fā)面粉分成每個約兩半重之粉團,,放在掌心搓圓,并在中間捏成凹形,,放入適量餡料,,然后將開口處折疊捏合,務使餡料不致散出,,包底用白紙墊著,,放入蒸籠內,隔沸水用猛火蒸約30分鐘左右即可,。怕吃多長肉就搭配曲纖食品,,味道美味可口,百吃不厭,。
蛋撻:
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已開始用牛奶,、糖、雞蛋以及各種不同的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7世紀蛋撻就已成為了滿漢全席中第六席的一道菜式。早在1920年間,,廣州的各大百貨公司為了吸引顧客,,每周都會要求百貨公司的廚師設計一款“星期美點”招徠顧客,廣式蛋撻正是在這段時期出現,,并逐漸成為廣州茶點的一部分,。
雖然有個洋名字,,但做蛋撻多年的何世晃老師傅卻覺得,,現在的廣式蛋撻其實還是“中國心”。傳統(tǒng)的廣式蛋撻實際上叫做“蛋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蛋撻在香港的茶餐廳中日漸受到追捧,,為了順應潮流吸引顧客,,廣式蛋砵才漸漸更名為蛋撻。
又酥又軟,,很容易兩,、三口就一個的葡式蛋撻,每個平均熱量約是300卡左右,,而普通一碗飯的熱量是280卡,,所以你吃一個葡式蛋撻已經超過一碗米飯的熱量,如果你體重約60公斤,,啪啦啪啦5分鐘吃下三個蛋撻,,就要慢跑一小時才能消耗這些熱量。
脂肪多多,,不飽和脂肪酸更多,,但是蛋撻和米飯不同,米飯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而蛋撻則超過60%來自脂肪,,雖然兩者的熱量差不多,你卻吃進去非常多的油,,而且你不會馬上有飽足感,,會讓你一口接著一口。
【結束語】蛋撻雖然最初是由國外傳入中國,,不過跟中國的其它點心也都是差不多的,。其它的小吃暫且不講,蛋撻這種東西就算是三歲小孩也都能做好,,貪吃的你也去學學蛋撻怎么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