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區(qū)),,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
(3)保護單位:日喀則地區(qū)扎什倫布寺管理委員會
2,、羌姆(拉康加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洛扎縣
(3)保護單位:西藏洛扎縣文化局
3,、羌姆(直孔嘎爾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墨竹工卡縣
(3)保護單位: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直孔替寺管理委員會
4,、羌姆(曲德寺阿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貢嘎縣
(3)保護單位:山南市貢嘎縣貢嘎曲德寺管理委員會
5,、羌姆(桑耶寺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扎囊縣
(3)保護單位:山南市桑耶寺管理委員會
6,、羌姆(門巴族拔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錯那縣
(3)保護單位:西藏錯那縣文化局(文物局)
7,、羌姆(江洛德慶曲林寺尼姑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
(3)保護單位:日喀則市桑珠孜區(qū)文化和旅游局
8,、羌姆(林芝米納羌姆),編號:Ⅲ-22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林芝縣
(3)保護單位:西藏林芝市巴宜區(qū)文化和旅游局
公元1617年(藏歷第十繞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禪洛桑曲吉堅贊時,扎什倫 布寺建立了“阿巴扎倉”(密乘僧院),;公元1647年(藏歷第十一繞迥火狗年),,大師78歲時參照桑耶寺歷年“曲足”宗教節(jié)舉行的“蓮花生八名號”舞蹈,為扎什倫布寺的護法神“赤巴拉”(六臂明王的隨從,、守護世界東方的神將之一)制定驅(qū)魔禳災(zāi)的儀軌,,建立了扎什倫布寺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表演的“古多”(驅(qū)鬼)羌姆,這就是色莫欽姆羌姆的前身,。到了公元1862年(藏歷第十四繞迥水狗年),,第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多次前往拉薩參加有關(guān)儀式活動,對前藏寺院的教規(guī)產(chǎn)生了興趣,,返回后在扎什倫布寺修建了“德慶格桑頗章”(新宮),,并從拉木,、蔡公塘、洛扎,、丹杰林,、木如、次覺林等寺院的羌姆中吸收和借鑒了不少段落,,在原阿巴扎倉表演的“古多”基礎(chǔ)上,,正式建立了色莫欽姆羌姆,由孜貢扎倉的僧人擔(dān)任表演,,一直延續(xù)至今,。
羌姆起源于西藏。公元七世紀(jì)佛教從印度傳到西藏,,與西藏原有的宗教并行傳播,,誰勝誰負的斗爭相當(dāng)激烈。羌姆的起源也就眾說紛紜,。傳說,,佛教傳入西藏,在西藏建造第一座寺廟-“桑耶寺”時,,四面八方的鳥畜都來幫忙,,其中有一頭大青牛,勤勤懇懇地苦干,,出力甚大??墒?,寺廟建成后的慶功大會上惟獨忘記了大青牛。于是,,大青牛氣憤至極,,對天怒吼之后,用盡畢生的氣力,,撞到廟臺死去,。大青牛死后托生了人,這個人就是吐蕃五朝時三大法王之一赤熱巴中的哥哥-達瑪,。他繼弟的王位后,,下令殺戮僧侶,拆毀寺院,,焚燒經(jīng)書,,佛教面臨崩潰邊緣。一些幸免遇難的僧侶不甘心佛教的毀滅,,決心要復(fù)興佛教,。其中有一位智勇超人的英雄叫巴拉爾道爾吉,,想出了跳羌姆除暴主的辦法。他頭戴面具,,身穿黑色的袈裟,,袖中藏弓箭,天天來皇宮附近跳舞,,他跳啊跳,,跳得一天比一天熟練,一天比一天精彩,,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凡是看到的人都贊不絕口,這個消息傳到了達瑪那里,,他也想看看這個奇怪的僧人的舞姿,。于是,他傳旨巴拉爾道爾吉到皇宮樓臺下來跳,,巴拉爾道爾吉越跳越美,,越跳越接近樓臺,,達瑪不知不覺被優(yōu)美的舞姿吸引,,身體便探出樓臺,巴拉爾道爾吉趁機取出袖中的弓箭射死了達瑪這個暴君,,之后,,他摘下面具說道:“風(fēng)可吹動土,土可蓋過水,,水可撲滅火,,鳳可鎮(zhèn)壓龍王,佛可壓鬼驅(qū)邪,。同樣我也可以殺死罪惡的皇帝達瑪,。”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個復(fù)興佛教的英雄,,每年都在寺廟跳羌姆,旨在打鬼驅(qū)邪,,拔除不祥,。就這樣,羌姆便流傳下來了,。以上故事雖是傳說,,但達瑪確有其人,他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個王,。他確死于僧人的箭下,。
羌姆起源于西藏,,為藏語,也叫“跳允”,,由于教派不同,,寺廟的規(guī)模不一,羌姆的形式大同小異,。如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寧瑪派(俗稱紅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各自的“羌姆”內(nèi)容,、形式都有所不同。但無論怎樣變化,,總的反映了人們娛神,、破災(zāi)、圖騰崇拜的一種心理,。他們都是用舞蹈的形式來宣傳宗教教義,,既娛神又娛人。所以在有寺廟的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xí)俗,。羌姆久跳不衰,也是說明了這一點,。
羌姆是通過獨舞,、雙人舞、群舞的形式來完成的,。整個舞蹈,,有的見工夫 于腿部,有的見工夫于腰部,,有的見工夫于肩部,,也有的見工夫于臀部。如阿拉哈柱的雙人燕碎抖肩,,達日額赫的碎步,,阿扎拉的拖轉(zhuǎn)下腰,查干額布根的摔克等等,。這些舞蹈動作,,既優(yōu)美,難度又很大,。由于羌姆起源于西藏,,整個舞蹈中許多順手順腳的動作,明顯帶有藏舞的韻味,。自傳入蒙古地區(qū)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加之蒙古自身固有的習(xí)俗,,從而,,逐步形成了蒙古本身的風(fēng)格特點??梢哉f,,羌姆是西藏故事題材加以蒙古化,又形成了和蒙古生活密切結(jié)合并具有蒙古風(fēng)格和特點的舞蹈,,也是藏族寺廟舞蹈在吉林郭爾羅斯草原的演變和發(fā)展,。
跳羌姆的場地主要是在寺廟的庭院內(nèi),距寺廟半華里處有一個場地主要用于祭祀活動,。在庭院內(nèi),,廟名前畫有直徑分別為15米、11米的大小兩個圓圈,,小圈在內(nèi),,大圈在外邊。跳羌姆的喇嘛都從寺廟中且所有的動作都是在這兩圓圈線上或圈內(nèi)完成,。就是說,,場地的圓圈線對表演者有嚴(yán)格的限制,戴面具是羌姆在裝扮上最突出的特點,。除二十一個達日額赫戴頭盔外,,其余各個角色都分別戴著神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生活逼真,栩栩如生的面具,。面具分全面具和半面具兩種,,全面具有牛頭、鹿頭,、獅子頭,、鳳頭等。半面具有骷髏,、死鬼,、白老頭等。使人看了如神鬼境地,。羌姆的服飾豪華,,多數(shù)服裝都是綢緞蟒袍,款式獨特,,袖口呈喇叭狀,。據(jù)說是當(dāng)年巴拉道爾吉跳羌姆,,為了藏弓不易被發(fā)現(xiàn)而設(shè)計,所以,,這種袖口一直沿襲下來,。道具很別致,刀,、斧,、劍、戟等兵器都在一尺左右長,,似像非像,,這些道具的設(shè)計,制作都很精巧,。
羌姆作為宗教寺廟的一種祭祀活動,,這本身就有獨特的風(fēng)格特點,而這 種祭祀活動由不同于其他的宗教活動,,它跳于寺廟的庭院,,場地、面具,、道具,、服裝別具一格,整個活動全部通過舞蹈來體現(xiàn),,是很有舞劇因素的大型舞蹈,,具體出場順序、裝飾特點,、人員結(jié)構(gòu)及道具是:
(猛烈的意思)十三人,。面具是大曉布拉(腦顱骨)的樣式,上面有5個小腦顱骨,,小顱骨上面三紅色寶石有銅圈,,穿沒有領(lǐng)的袈裟,腳蹬長筒布靴子,,其中袈裟是黑色帶大錢花的蟒袍兩件,,帶各種花的蟒袍兩件,鴨蛋色各種花的兩件,,紫色兩件,,蟒袍淺綠色、有水紋和各種花的兩件,,蟒袍藍色有花的一件,、黑色蟒袍兩件,手持的各個武器是有藏語傳下來的術(shù)語。
(女佛的意思)有二十一人參加,,及戴面具戴頭匝,,有在收上面戴盞,手持掏獨把,,身穿黃色有各種花的三件蟒袍,,紅色有各種花的蟒袍三件,又有黃色的有花的兩件蟒袍,,鴨蛋色有花的蟒袍兩件,,藍色蟒袍一件,這些長袍的花多數(shù)是大錢花,,水紋花和各種花類的,,都沒有領(lǐng)子,另外,,還有女一件肩墊,,腳蹬長筒布靴子。
(蒼天的意思)四個人參加,,面具,、頸部紅色的腦顱骨象人頭那么大,有五綹黑髯,,頭上有黑色大盤頭,,紅色短衣褲,腰圍短裙,,裙外有網(wǎng)狀裙子,,腳蹬長筒靴子,看起來特別雄壯,。
(白男)面具就是土地爺面具,,身穿羊皮塔乎(毛向外的白色長袍子)手持龍 頭拐杖,腳蹬龍頭長筒靴子,,看起來特逗人的樣子,。
(這個羌姆中叫伊日根羌姆就是漢族的羌姆)兩個人參加,雄壯性的面具,,頭上有散發(fā),身穿黑色緞子短衣褲,,上面有大錢花,,腰圍各種艷麗色彩的長條裙子,裙子外圍著網(wǎng)狀戶腰,,腳蹬黑色有團花的長筒靴子,。
(好英海,意思主管骷髏)四個人參加,兩大兩小,,面具腦顱骨白色,,頭上什么也沒有,身穿白色短衣褲,,手持紅色棍棒,。各種顏色的瓔珞,腳蹬白色長筒靴子,,跳羌姆時主要就是起丑角的作用,,最逗人,場面上非?;钴S,。
(蝴蝶)八個人參加,面具腦顱骨,,上面有五個小顱骨,,小顱骨上面紅色寶石(外圍銅圈的)小顱骨和大顱骨之間有箍上還有寶石,身穿條花短衣褲(白色上黑花)戴手套(手套手心是紅色,,手背是白色)一手持搖鼓,,一手持小敲棒。
(皇帝)面具人腦顱骨,,光頭,,身穿黃色蟒袍,皇上打扮,,腳蹬龍頭靴子,。
(哈興汗的女兒,四女,、兩男)六個人參加,,有面具禿頭,身穿各色艷麗綢緞,,有花的長蟒袍,,跟哈興汗出場。
以上9部分人物都是包含著佛的形象,,因此他們的跳法和動作都是離奇古怪的形象,。
羌姆的伴奏均是吹打樂。樂件有寺廟大號,、羊角號,、螺號。打擊樂件有 鼓和大鈸,。大號長5米,,聲音深沉,,發(fā)出鳴-鳴的聲音。羊角號螺號不經(jīng)常使用,,通常用語每場的開頭和結(jié)尾,。樂隊的主奏樂件是大鼓和大鈸。其中大鈸是羌姆的指揮樂件,。使用大鈸的喇嘛必須掌握羌姆的全部過程和動作,,因為跳羌姆的表演者是根據(jù)大鈸的節(jié)奏變化表演的,所以,,表演大鈸的喇嘛一般都是曾經(jīng)跳過羌姆主要角色,,或是教練者。羌姆的樂隊位置通常在廟臺上,,在廟門的左側(cè)還有念經(jīng)的喇嘛,。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每年藏歷8月4日(公歷的9月中下旬),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要舉行“西莫欽波節(jié)”,,即“金剛神舞節(jié)”,。密宗金剛神舞藏語叫“羌姆”,通俗的說法是“跳神“”,,是由班禪大師直屬的則滾康僧院(護法神院)喇嘛表演的宗教舞蹈,,以喇嘛鼓為伴奏樂器。每年的金剛神舞節(jié)跳神三天,,是日喀則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極其低沉的喇嘛鼓聲中,金剛神舞節(jié)奏緩慢地舞蹈著,,氣氛莊重神秘,。而神舞中間穿插的一些啞劇小品則詼諧幽默,常常引起觀眾大笑,。跳神喇嘛戴著面具,,身穿戲裝,手持鼓刀斧等,,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鴉鴟、六長壽等數(shù)十節(jié)神舞,。神舞的樂隊有喇嘛鼓12面,、大法號4支、腿骨號4支,、金鎖吶4支、大銅鈸4付、小銅鈸4付,,全部樂師達60多人,。三天中,鼓樂聲從早到晚驚天動地,。
這個需要50多個表演者參演的大型劇目《扎寺羌姆》,,最為慘淡時只剩下一個扎倉和14個會表演的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門藝術(shù)一度中斷長達20年時間,。1986年以后,扎什倫布寺羌姆開始復(fù)蘇,,不同扎倉集結(jié)起來合并發(fā)展,,人數(shù)漸漸擴充到30多人。
為了保護和弘揚這門極富特色的宗教藝術(shù),,上級文化部門2011年還專門撥款20萬元用于修繕扎什倫布寺內(nèi)的羌姆表演舞臺,。到了2011年9月,扎寺內(nèi)又將傳出喇嘛鼓的聲響,,頭戴牛頭獅頭面具,、身著綢緞蟒袍、手持刀斧劍戟的羌姆表演者,,繼續(xù)為觀眾帶來一場藝術(shù)的盛宴,。
如今,羌姆不僅保留在藏傳佛教各不同教派的寺院中,,并遍布青海,、甘肅、四川,、 云南等藏族分布區(qū),。在與西藏毗鄰的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北部,、孟加拉國、原蘇聯(lián)東南部流傳蒙古喇嘛教的廣大地區(qū),,都有這種舞蹈,。
90年代以來,廣大專業(yè)文藝工作者已積極考察挖掘,,認真加工整理,,將羌姆中的某些部分搬上舞臺,受到國內(nèi)外觀眾的贊賞,。
但是,,作為罕見的藏傳佛教宗廟祭祀舞蹈,,扎什倫布寺羌姆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