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文獻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泛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終于治平洪水,;繼而大會諸侯于會稽,,計功封賞。禹死后葬于會稽山,,禹子啟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余到會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現(xiàn)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傳至144世,。紹興成為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國祀禹中心,。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亙。歷代祭禹,,古禮攸隆,,影響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啟開端,,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啟首創(chuàng)的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歷代以來,,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禮來會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行了"1995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承續(xù)了中華民族四千年來尊禹祀禹的傳統(tǒng),翻開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則每年一次,綿延不絕,。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guān)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nèi)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nèi)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從他父親鯀(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quán)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chǎn)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黃河水系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zāi),,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
舜接替堯做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之后,,命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大禹領(lǐng)命之后,總結(jié)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xùn),,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rèn)真研究,最后決定用疏導(dǎo)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lǐng)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據(jù)考證,,當(dāng)時大禹治水的地區(qū),大約在現(xiàn)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大禹用疏導(dǎo)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他們把黃河水系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使所有支流的水,都?xì)w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F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jié)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jù)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yè)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叫伯益把稻種發(fā)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yǎng)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shù),,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到處出現(xiàn)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舜死后,大禹因治水有功繼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這里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fù)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于甬道盡頭,。內(nèi)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后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大禹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國的一位偉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fā)展以深遠的影響。大禹陵廟幾千年祀典相繼,,是后人學(xué)習(xí)大禹明德,、弘揚大禹精神的明證,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中華民族起著無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禮儀,包括祭品,、祭器,、祭樂、祭舞和祭文等等,,燦如星漢,,蘊含了十分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信息。
加強對大禹祭典的保護,,對傳承中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