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后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統(tǒng)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稱音譯“布依”作為族名,“布”是“民族,,人”,,“依”即“越”的別寫,“布依”即“依(越)族人”,。
布依族地區(qū)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yǎng)牲畜,、家禽,,置農具,設春碓,、磨坊等,。另外,部分布依族地區(qū)則以石頭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有“石頭寨”之稱,。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民歌尤具特色,,種類有古歌,、敘事歌,、情歌、酒歌和勞動歌等,;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重唱,;曲調有“大調”,、“小調”之分,。每逢喜慶節(jié)日,,歌聲晝夜不停。
布依族人民喜歡唱歌,,各地民歌曲調不盡相同,,同一地區(qū)的民歌,也因歌詞內容,、演唱場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調,。呈現出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特點,。
大調和小調:主要流行于紅水河北岸冊亨,、望謨、羅甸等縣布依族地區(qū),。大調動用較為廣泛,,包括敘事、祝酒,、迎賓送客,、訴情說理等,有時也用于情歌,;大調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穩(wěn)重沉靜。小調主要唱情歌,,音調較為開展,,音域也擴展到八度,因而開朗熱情,,帶山歌風,,歌手常在高音和結尾使用假聲唱法,別有一番情趣,。由于流行地區(qū)不同,,曲調也常有所差異。
大歌和小歌:主要流行于黔南荔波、獨山和三都周覃一帶,,是布依族民歌中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主要的區(qū)別是,大歌有向親友致意的歌頭和歌尾,,四句或六句一首,;小歌則只有歌尾沒有歌頭,一般只有四句,。大歌在公眾場合演唱,,內容比較嚴肅,多用于酒歌,、敘事歌或迎送賓容,、祝福慶喜等,歌曲結構較大較長,,故稱“大歌”,。小歌多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成雙成對的對唱形式,歌曲結構較為短小,,故稱“小歌”,。大歌、小歌都是三度二度音程連續(xù)重疊使用,。
明歌調和土歌調:這是貴陽郊區(qū)一帶布依族對用漢語演唱和用民族語演唱的布依族民歌的統(tǒng)稱,?!懊鞲琛庇脻h語演唱,,按歌詞內容又分“排歌”、“臺歌”兩類,,按曲調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調”三類,?!巴粮琛敝赣貌家勒Z演唱,根據唱詞的布依語聲調行腔,,話長音短,,話短音少,歌腔多則三十余拍,,少則十六七拍,,視歌詞多少伸縮,沒有固定,,多用于演唱傳統(tǒng)的古歌,。
惠水山歌調:俗稱“好花紅”調,流行于黔中南惠水、長順,、貴陽,、龍里、貴定等縣(市)布依族地區(qū),,基本上概括了這一帶布依族民歌的格調風貌,。曲調為四聲羽調式,活動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緩自如。歌詞一般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見物生情,,內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動活潑,,委婉動聽,頗受人們喜愛而廣為流傳,。音樂家們已將其曲調作為素材,,改編或創(chuàng)作成合唱、舞蹈音樂,、雜技音樂,、影視音樂等,頗受群眾歡迎,。
盤歌:布依族傳統(tǒng)民歌,。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盤問對方一些事物的 歌。青年人初交時可利用盤歌的形式了解對方的情況,,如問對方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況。老人唱盤歌,,多在歡慶的場合,,用盤歌互相問答,表現歌手們隨機應變的才能,。盤歌范圍廣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盤歌的內容。另外,,唱歌猜謎語也是盤歌的一種形式,。
十二部對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種,流行于貴州省望道、羅甸,、冊亭等縣,。一伙子們把情歌編成系統(tǒng)的節(jié)目,在結婚和立新房時,,主人請他們演唱,,一般對唱的雙方每邊都是兩人。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內,,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邊隔板壁對唱,。內容是把平時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過程做為十二問答進行詳細描述。所唱的十二部對歌為,;問以(序歌),、問同間減(詢問)、問酥(互相贊美),、問化問馬《唱十二季花果),、問送信(送信物)、問換信(互換信物),、問離(分別),、問蓬(相逢)、問定(抗婚),、問考雙(打官司),、問調(相約逃婚)、問代問變(離婚逃婚都不成功,,雙方相約殉情,,變成彩蝶雙飛)。十二部對歌,,想象豐富,,唱詞扣人心弦,,可以連續(xù)唱七八天,,是羅甸、望模,、班亭等縣布依族的主要娛樂形式,,相當普遍。
此外,,在鎮(zhèn)寧,、關嶺一帶,貞豐,、安龍一帶,,安順、平壩一帶,以及云南羅平,、四川寧南等地,,都有不同的民歌曲調,也都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