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鮮族洞簫音樂(吉林省),,編號:Ⅱ-124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吉林省延吉市
(3)保護單位:延吉市文化館
2、朝鮮族洞簫音樂(吉林?。?,編號:Ⅱ-124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吉林省琿春市
(3)保護單位:琿春市文化館
3,、洞簫音樂(高陵洞簫),,編號:Ⅱ-124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陜西省高陵縣
(3)保護單位:西安市高陵區(qū)文化館
洞簫(亦有學者稱筒簫)作為朝鮮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樂器之一,,以其獨特的音調,、演奏方式和藝術風采,在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繼承和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從民族音樂學的學術研究角度來講,,長期以來卻未引起充分的重視。 對此類音樂文化現象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社會功能及生成背景加以分析和總結,,在盡可能廣泛搜集資料與田野考察基礎上,以民族學,、音樂形態(tài)學等研究方法對朝鮮族洞簫及洞簫音樂做一番梳理和研究,。 比較細致地考察了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內的琿春市密江鄉(xiāng)洞簫音樂及其民俗活動的情況。通過考察與文獻資料的綜合研究,,在尋溯朝鮮族民族淵源以及洞簫音樂,,以密江“洞簫之鄉(xiāng)”作為典型個案, 朝鮮族洞簫音樂的特點,。
2008年06月,,朝鮮族洞簫音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民間音樂以其鮮明的特點在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中獨樹一幟,它在良好地保存民族風格的同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我國諸多其它形式的民間音樂一樣,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生存和發(fā)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琿春市密江鄉(xiāng)是全國聞名的“朝鮮族洞簫之鄉(xiāng)”,。 朝鮮族洞簫藝術在2008年被列入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稱號,隨后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朝鮮族洞簫藝術之鄉(xiāng)”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密江鄉(xiāng)的文化氛圍和密江洞簫的影響力,,推動全鄉(xiāng)精神文明建設更加廣泛深入開展,密江鄉(xiāng)自發(fā)組織洞簫愛好者學習洞簫,、練習膾炙人口的曲子,、排練節(jié)目,并成立了由70多名會員組成的洞簫協(xié)會,。 密江鄉(xiāng)密江村有一個駐地部隊,,密江村的發(fā)展歷史,無時無刻不與這個部隊相聯(lián)系著,。1996年,,該村和該部隊正式結成了軍民共建單位,齊心合力,,積極開展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農村建設、扶貧幫困等活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吉松老師走進了軍營,,組織部隊官兵學習朝鮮族洞簫文化。部隊官兵們對洞簫音樂從好奇轉為喜愛,,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奮練習,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演奏出一首膾炙人口的朝鮮族民謠“阿里郎”,。該部隊的洞簫愛好者表示,洞簫是極具魅力的朝鮮族傳統(tǒng)樂器,,大大豐富了部隊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們將繼續(xù)練好洞簫演奏,精心排練節(jié)目,,在節(jié)慶活動中表演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