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關大樓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江漢路和沿江大道的交匯處,,左側(cè)與沿江大道平行,,正門朝東。1861年,,英國政府根據(jù)《中英天津條約》第10款,,迫使清政府將鎮(zhèn)江、九江,、漢口辟為對外貿(mào)易口岸,,并分設海關。漢口海關——江漢關于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成立60周年時,該樓舉行奠基典禮,,1924年1月21日落成,。共耗銀100萬兩,,由英資思九生洋行設計并監(jiān)督,上海魏清記營造廠承包,。這幢4層的海關大樓座落在突出江面的地段,,方便監(jiān)視江面活動;同時巧妙地構(gòu)成了這兩條馬路的對景,。大樓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009平方米,總高度46.3米,,鐘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為武漢當時較高建筑。由英國建筑師景明設計,,恒紀建筑公司承建,,1922年動工,1924年落成,。占地1400平方米,,高約40米,鐘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整個建筑具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風格,。底層主體建筑為正方形五層結(jié)構(gòu),外墻用麻石砌筑,,底墻厚約1至2米,,正門有兩人合抱的麻石圓柱8根,,門前的臺階有23級,,上面還有漢白玉踏步5級;莊重雄偉。底層上為長方形建筑,。再上為因?qū)?0米高的鐘樓:底層為大鐘擺砣室,,二層為大鐘機件室,,三層為大鐘時針室,上層為七個音階組成的音響室,。
鐘樓的四面都有直徑約4米的鐘面,,針長1.7米。晴朗天氣,,十里以外可見,。按刻奏樂、按時打點的鐘聲亦遠播數(shù)里,,解放前所奏樂曲為英國女王加冕時演奏的《女王萬歲》 ,。在大樓的奠基石上,也刻著擔任我國總稅務司職務的英國人安格聯(lián)的名字。到處都打上了英國殖民者迫使我國開漢口為商埠,、并且牢牢控制我漢口海關(當時稱江漢關)主權的印記,。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海關,,并且正式定名為武漢關,,曾用《東方紅》樂曲取代了《女王萬歲》,。江漢關大樓是武漢海關辦公處所,。
大樓臨江一側(cè)的底層外墻上,,嵌有三塊銅牌:一塊是揚子江技術委員會標識的武漢海拔高度,字跡模糊,、無法辨認;一塊上刻“民國廿年八月十九日大水最高點53.65英尺”,,這是當年漢口被洪水淹沒時的最高水位;另一塊上刻“1954年8月18日下午3時,,最高洪水位29.73米(以吳松為零點)”,,是當年武漢市水利局標記的那次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在這座大樓建成以前,,江漢關署設在今天津路下首市政協(xié)大樓之前的英國領事館駐地,。
大樓設計考慮了長江水位對建筑的影響,其基礎高于長江平均洪水位標高,,在1931年,、1954年的兩次大水中,大樓受漬,,而室內(nèi)安然無恙。
大樓的建筑風格屬于文藝復興式樣,三段式構(gòu)圖,中部設有典雅的鐘樓,鐘樓四面裝有直徑4米的時鐘,準點的鐘聲一直構(gòu)成武漢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弾r外墻,堅固壯觀,,東,、西,、北三個立面墻均有花崗石柱廊,,采用科林斯柱式,,北面的8根石柱直徑1.5米,。江漢關大樓是武漢古典復興風格的典范建筑,。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主樓4層,,底層為半地下室,。鐘樓亦為4層,頂端高出地面83.8米,,在當時是武漢三鎮(zhèn)的第二高建筑,。
大樓采用鋼筋混凝土筏式基礎,。以前武漢地區(qū)較大的建筑大都是采用條石基礎,自19世紀末水泥引進武漢,,鋼筋混凝土亦相應引進以逐步取代條石基礎,。外墻用花崗石壘砌,大樓的東,、西,、北三方均帶花崗石廊柱,飾以變形的古典“科林斯”柱頭,。這些花崗石都是湖南出產(chǎn)的,,上面刻有花紋線條,堅固而壯觀,。尤其是面對租界區(qū)的北面的8根廊柱,,高約10米,直徑1.5米,,要兩個人才能合抱過來,。人們來到它的面前,面對通向大門的28級臺階和并排而立的廊柱,,皆能感受到威嚴和莊重,。大樓立面設計運用三段式構(gòu)圖手法,利用鐘樓突出中心入口,,表現(xiàn)古典主義風格,;墻面、山花,、窗楣和入口半圓形拱門的處理,,表現(xiàn)出西方文藝復興時典型的建筑風格。大樓的后面,,則可見它的南面是開口的,,使建筑物呈三合院布局。這可能是設計時考慮到此面與舊市區(qū)接攘,,如此設計更能顯出與周邊的和諧,。
這棟大樓從二層到四層都建有內(nèi)廊,鏤空黑色鐵欄連接著花崗石廊柱,,剛與柔的反差,,粗與細的嵌合,可以說是鬼斧神工,。
江漢關的鐘樓有20米高,,也有4層,底層為大鐘擺砣室,,二層為大鐘機件室,,三層為大鐘時針室,,上層為7個音階組成的音響室。鐘樓內(nèi)設鋼梯,,拾級而上,,可直達頂層;鐘樓的外墻,,四面均嵌設著巨大鐘面,,直徑逾3米,針長1.7米,。晴朗天氣,,十里以外可見。鐘樓上還設有風向儀,,中間鑲有一座鎏金英國帆船,。整個設計風格是英國特有的形式,典雅壯觀,。
江漢關鐘樓內(nèi)有不同音階的大鐘7個,,大鐘為美國蔡司脫斯鐘表公司制造,大鐘運到武漢后,,由漢口亨達利鐘表行安裝,。大鐘除報時外,每一刻鐘還奏鳴一遍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主旋律,。鐘聲洪亮,,傳播力和穿透力極強,即使在市面喧嚷時,,方圓數(shù)里內(nèi)亦可聞聽,;如果在夜深人靜時,三鎮(zhèn)均可聽到它的音樂和鐘聲,。在大樓正面主樓頂端鑲嵌著“江漢關”三個大字,,鐵畫銀鉤,氣勢恢宏,,頗為壯觀,。使大樓為此增輝。這三個字出自曾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著名書法家宗彝之手,。宗彝初習顏柳,后摹魏碑,,善寫斗方,,筆力遒勁,人皆視其作品為墨寶,。為寫江漢關三個字,,他數(shù)易其稿,因為那時還是繁體字,,“江”字的筆劃少,,“漢、關”兩字筆劃多,,三個字難以協(xié)調(diào),。但宗彝沒有被此難住,最后他一揮而就,,為世人留下了千古之作,。為此三字,江漢關贈他潤筆之資紋銀500兩,。足見其字的份量與珍貴,。江漢關的選址可稱神來之筆。它直面江水,,立于江漢路與沿江大道的交匯處,,鎮(zhèn)守于老租界區(qū)之南端,可北視整個租界區(qū)及其所臨江面,,南望漢水的入江口,,甚至可以觀察到長江和漢水航運動靜,可謂扼三鎮(zhèn)兩江航道之咽喉,。無論北來巨輪還是東進舟楫,,都可在距武漢尚遠時,最先看到它的身影,,聽到它的鐘聲,。江漢關大樓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聆聽過中國人民的悲泣與歡歌,,見證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和榮辱,。
江漢關大樓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大樓安裝大鐘起步于19世紀下半葉,,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漢關大樓上安裝了一座海關大鐘,。
為何安裝大鐘有幾種說法,其一,,1893年建造的海關大樓是當時外灘較高建筑物,,由吳淞口駛?cè)朦S浦江外國輪船,在很遠處就看到了海關大樓并聽到了鐘聲,,很快將進港靠泊辦理船舶入境海關手續(xù)和裝卸進出口貨物,,起到航標和燈塔作用;其二,,高聳的江漢關大樓和婉轉(zhuǎn)的鐘聲給城市帶來生活立體感節(jié)奏和旅游景致的點綴,;其三,,江漢關大樓安裝大鐘有其歷史原因和海關自身業(yè)務工作的需要。
從19世紀開始,,海關學習西方國家海關以天數(shù)計算船舶噸稅辦法,,超過夜里12點鐘就另加1天,由于進出口船舶來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備時鐘誤差很大,,經(jīng)常引起爭議,為了統(tǒng)一報時,,皆以海關鐘樓敲點為準,,1893年建成的江漢關大樓已安裝大鐘,此后建成的粵海關,、潮海關等大樓也都安裝大鐘,。1925年武漢投資430萬兩白銀建造新大樓時,稅務司和海關監(jiān)督?jīng)Q心重造一只全國較大,、世界聞名的大鐘,。兩年后,大鐘與大樓同時建成,。海關大鐘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制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7年制成,,同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停步觀望之吊裝奇景,。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逢刻“奏威斯敏斯特樂曲”,。這座大鐘樓,,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海關大樓頂部為逐級收攏的四面鐘樓,,每日準確、悠揚的報時鐘聲使之與南側(cè)原匯豐銀行大樓一起成為當時年代外灘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鐘樓旗桿位置北緯31°14’20.38,,東經(jīng)121°29’0.02,成為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的標志點,,同時也是外灘建筑中較高,、氣派較大者。鐘樓分機芯房、銅鐘座,、旗桿臺三層,。機芯房是大鐘的心臟部分,成百上千個齒輪互相咬合,,直徑超過12mm的鋼絲繩代替了普通鐘表中精細的鋼絲,。鋼絲繩下面連著三個巨大的鐘擺,一個敲正點,,一個負責走時,另一個負責報刻,,最大的一個鐘擺重達1噸多,。四周四個鐘面,每面都用100多塊0.3-1米的乳白色鋼化玻璃拼成,。根據(jù)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制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shù)國家才能研制(現(xiàn)今中國也能制造這種玻璃了),。每個鐘面的直徑為5.4米,,裝有自動開關的電燈72盞,晚上通體明亮,,碩大的數(shù)字在幾里外也清晰可見,。鐘面上的紫銅分針長3.17米,重49公斤,;紫銅時針長2.3米,,重37.5公斤,。鐘的發(fā)條用0.01米粗的鋼絲組絞,長156米,。每周開鐘上發(fā)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現(xiàn)已改為電動),。機器房的樓上有1口大鐘、4口小鐘,,每隔15分鐘,,4口小鐘就響起叮咚叮鐺之聲,,每隔1小時,,1個135公斤重的大銅錘便敲擊幾噸的大鐘,,發(fā)出雄壯的聲響,,持續(xù)10秒左右。
1928年1月1日凌晨1點,海關大鐘敲響了第一聲,,一直以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教堂》報刻,。武漢市政府決定必須進行“改裝”,。于是鐘面的中心部分從4只圓圈玻璃圖案變成了“金黃色的向日葵”,,報刻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改為電子打點和奏樂,,鐘鈴端每邊置放12只擴音器,,四面共放48只擴音器,,按時向全市播放。1986年10月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來訪,,經(jīng)批準,,決定將海關鐘樓恢復原狀,又從國外進口了相同的玻璃,。滬東造船廠特地趕制了大鐘里面的鐵框架,,專供拼裝一塊塊玻璃之用,鐘面恢復原狀,,機械打點也恢復,,海關鐘樓又響起了《威斯敏斯特教堂》樂曲。
最早的江漢關大樓是1845年建造的,,被稱為“新關”、“北關”、“新北關”,也稱“江漢北關”,。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進樓房,,正檐翹角,歇山頂,,屋面上有一座小閣,。大門為牌樓式,門楣上書“江漢北關”4個字,。據(jù)說,,該字出于兩江總督怡良之手筆。到19世紀80一90年代,,外灘的原有建筑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漢北關”與四周的建筑相比,,顯得寒酸,。1891年,江漢關大樓已由英國人赫德掌權,,所以請英國工程師設計,,由浦東人楊斯盛的營造廠承建,于1893年上海開埠50周年時落成,。新江海北關沿用了舊址的基礎,,平面與舊關基本相近,為凹字形,,磚木結(jié)構(gòu),,中間有6層高的方形鐘樓,,鐘樓南北兩邊各有假4層樓房相對,大門兩旁圍墻上加鐵欄桿,。1925年,,新的江漢北關再一次重建,請匯豐銀行的設計者威爾遜設計,,是年12月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大樓占地面積為5722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2680平方米,。大樓分東、西兩部分,,東部面對長江,,高11層,主體建筑為8層,,上面有3層高的四面鐘樓,;西部直達四川中路,高5層,,鋼框架結(jié)構(gòu),,底層外墻用花崗石寬縫砌就,其他各層用金山石貼面,。大門的設計為古希臘神廟形式,,4根經(jīng)典的希臘多立克柱支撐起龐大的建筑,柱子上端為方形,,雕刻花紋,,給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