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族稱,歷代稱謂有所不同,。商周時稱為"濮",,壯人自稱亦為"布",兩者是同音異寫,;秦漢時期稱為西甌,、駱越人;宋代稱為"僮",;1965年遵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將"僮"改為"壯",自此,,僮族統(tǒng)一稱為壯族,。(參見黃現(xiàn)璠等著《壯族通史》)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生活在中國珠江流域的濮人從炊具銅釜中創(chuàng)造了打擊樂器銅鼓,。此后銅鼓向北傳入四川邛都,,向東傳入貴州和廣西、廣東,,向南傳入越南北部,,向西傳入緬甸、泰國,。至今銅鼓已流傳了兩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區(qū)和眾多的民族中已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某些遺跡和歷史的回憶,但仍有一部分地區(qū)和民族還保存著使用銅鼓的古老習俗,,為綿延千古的銅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一般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個部分。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shù),。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wěn)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
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shù)制作而成,,采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云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復或輪換的形象,、構(gòu)圖出現(xiàn),,產(chǎn)生強烈的整體藝術(shù)效果,表現(xiàn)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huán)往復,。
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大體來說,,冷水型鼓面復雜并有圓雕裝飾,物像紋樣抽象化,;北流型銅鼓紋樣繁褥器重,;石寨型銅鼓造型寫實精美。
銅鼓上的各種圖飾,,都是古老駱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們的生活場景,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們的獨特審美意識,,富有很強的浪漫氣息,,也顯示了他們戰(zhàn)勝自然的信心。
敲奏銅鼓的方法有雙槌擊和單槌擊兩種,。雙槌擊即是鼓手兩手各執(zhí)一根鼓槌,,同時或交替敲擊。這種敲擊方法可以奏出快速的鼓點和較復雜的節(jié)奏,,能夠靈活自如地輪奏鼓心音和鼓邊音,。單槌擊即是鼓手手中只有一根鼓槌。這種鼓槌一般比雙槌擊的鼓槌要大,,敲擊的力度較強,,但是難以奏出快速的鼓點和復雜的節(jié)奏。在演奏銅鼓時雖以單獨敲奏為多,,但有時也與其他樂器一起合奏,。在演奏時,銅鼓的放置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正置于地,,有的側(cè)置于臺,,有的正懸于架,有的橫懸于架,,還有的抬著邊走邊打,。如南丹白褲瑤跳銅鼓舞時,主跳的皮鼓手雙臂伸直,,擊鼓面1次后,,雙腿原地半蹲,雙臂屈肘再擊鼓1次,。將此動作 重復1輪后,,開始進行大跳躍擊敲,依次向右向左跳躍并敲擊鼓面和鼓邊,,使"嘭,、嗒、""嘭,、嗒"的聲音對錯成韻,,共跳40拍之后,右腳向前邁一步,,左腿屈膝抬起,,上身前俯,同時雙手舉至頭頂,,鼓棒相擊1次,,作猴子歡呼狀。繼而左腳向前落地半蹲,,向左擰腰,,左手擊鼓1次,自然放下,,然后左腿直立,右腿屈膝抬起,,上身稍向前傾,,雙臂屈肘抬至右耳旁,擊鼓棍1次,,再以右腳落地向前半蹲,,躬身向右擰腰,右手擊鼓身1次,,自然放下,,作猴子傾聽狀。接著分別在頸后,、腋下,、腰后,、大腿外側(cè)、大腿內(nèi)側(cè),、小腿前,、小腿后、腳底等部位方向以鼓棍相擊,,似猴子騰躍跳挪和欣賞寶物的各種姿態(tài),。
銅鼓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紅水河沿岸的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銅鼓,,喜慶吉祥,沿紅水河兩岸村寨是東蘭壯族銅鼓文化藝術(shù)的深厚積淀區(qū),。據(jù)資料統(tǒng)計,,2015年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我國館藏量1400面,,廣西館藏量900多面,。銅鼓是壯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銅鼓文化流傳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世所罕見,。
近百年來,,銅鼓歷盡風雨滄桑,雖然幾經(jīng)大量損毀和流失,,但卻沒有從壯族人的意識中和生活中被奪走,,壯族人的銅鼓情結(jié)已經(jīng)溶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實際上,,在壯族人的心目中,,銅鼓是祖宗留給自己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園。
銅鼓在失去權(quán)力象征的功能之后回到民眾中,,至今仍在民間使用,,成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存。紅水河流域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都使用銅鼓,,銅鼓成為這些民族現(xiàn)存文化傳統(tǒng)的活見證,,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紅水河流域使用銅鼓民族的經(jīng)濟狀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zhì),以及他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獨特創(chuàng)造力,。
銅鼓涉及礦冶,、鑄造、聲學,、歷史,、藝術(shù)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科技史、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