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包營造技藝(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Ⅷ-18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3)保護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2、蒙古包營造技藝(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Ⅷ-18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西烏珠穆沁旗
(3)保護單位:西烏珠穆沁旗文化館
3,、蒙古包營造技藝(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Ⅷ-18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陳巴爾虎旗
(3)保護單位:陳巴爾虎旗文化館
4,、蒙古包營造技藝(青海?。幪枺孩?181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秦漢時期,,匈奴人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妒酚洝ば倥袀鳌分芯陀小靶倥缸幽送窂]而臥”的記載,。其中,,簡單的“穹廬”二字已經(jīng)清晰地勾勒出了當時建筑的形象,,即帶有穹隆頂?shù)姆孔印?/p>
西漢時,,桓寬在《鹽鐵論·論功》中對穹廬還有“織柳為室,,氈席為蓋”的描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統(tǒng)一北方,。 公元492年,,南朝齊武帝遣使臣出使北魏,。當時的使節(jié)曾對鮮卑人的帳篷有過這樣的記載:“以繩相交絡,紐木枝棖,,覆以青繒,形制平圓,,下容百人坐,,謂之‘馓’,,一云‘百子帳’也”,。
公元6世紀中葉,,突厥汗國勢力壯大,,成了蒙古草原的主人。與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一樣,,他們以氈帳為家,、食肉飲酪,、善于騎射,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如《隋書·突厥傳》中就說,,突厥人“穹廬氈帳,,隨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務”,。《太平廣記》引《談藪》也說“突厥肉為酪,,冰為漿,,穹廬為帳,,氈為墻”。
元代,,蒙古族將蒙古包的制作水平發(fā)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南宋彭大雅在《黑韃事略》中對當時的蒙古包有這樣的描述:“穹廬有兩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織成硬圈,經(jīng)用氈挽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水草盡則移,,初無定日,?!碑敃r的蒙古包有兩種式樣:一種是可以拆卸,由牲畜運載的蒙古包,;另一種是不能拆卸,,搭建在車上的蒙古包。
南宋徐霆在出使蒙古時,,對其有這樣的記載:“霆至草地時,,立金帳,其制則是草地中大氈帳,,上下用氈為衣,,中間用柳編為窗眼透明,用千余條線曳住,,閾與柱皆以金裹,,故名。 ”除了固定的宮帳以外,,斡耳朵同樣也有車載的形式,。法國人威廉·魯布魯乞在《東游記》中就曾記載:“帳幕做得很大,寬度可達三十英尺,。在地上留下的兩道輪跡之間的寬度為二十英尺,。帳幕放在車上時,伸出車輪兩邊之外各有五英尺,。一輛車用二十二頭牛拉,,十一頭牛排成一橫排,,兩排在車前拉車,。車軸之大,,猶如一條船的桅桿?!?/p>
明代,,蒙古人完善了蒙古包的營造技術。
17世紀前后,,蒙古的所有部族先后歸順了逐漸強盛起來的清朝政府,。清朝皇帝格外重視大典,、賜宴外藩的時,都會將會場安排在巨大的蒙古包里,,好讓各部藩王產(chǎn)生賓至如歸之感,。這種蒙古包稱作“大幄”或“武帳” ,英國副使斯當東曾對其有這樣的記載:“在花園當中有一莊嚴的大幄,,四周架著金色油漆的支柱,。大幄搭的帆布并不跟隨大幄繩子一直傾斜到地面上,而是在半道垂直懸掛下來,,上半段帆布做成大幄頂,。大幄當中設有寶座。大幄四周都有窗戶,,外面陽光透過窗戶集中射到寶座,。面對寶座有一個寬闊開口,從那里突出一個黃色二重頂帷帳,。
當代,,除了在偏遠的牧區(qū)之外,很難再見到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頭,、毛繩、氈子三位一體的材料,,“套腦”(天窗),、“烏尼”(傘股式輻射的椽子)、“哈納”(網(wǎng)格狀木圍墻)三位一體的架木,,幪氈(覆蓋天窗的部分),、頂篷(覆蓋“烏尼”的部分)、圍氈(覆蓋“哈納”的部分)三位一體的苫氈,,組合成一種最適合北方氣候和游牧生產(chǎn)的獨特民居,。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種“三段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為零,,材料也輕捷便攜,,可以反復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遷、修理都十分方便,。
西烏珠穆沁旗蒙古包制作工藝講究,結構主要由架木,、苫氈,、鬃繩三部分組成,,一般采用榆木制作,構架中不能有鐵釘,。這種蒙古包內部寬敞舒適,,用特制的木架作“哈納”,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再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在外,。其頂部用“烏尼”作支架,呈天幕狀,。圓形尖頂開有天窗即“套腦”,,“套腦”上覆蓋四方的羊毛氈,可通風,、采光,。
陳巴爾虎旗蒙古包利用當?shù)氐牧鴹l和湖邊的蘆葦搭建了夏天住的蒙古包。這種蒙古包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簡潔實用,美觀大方,,不滲不漏,,涼爽宜人。
蒙古包營造技藝由架木和苫氈的制作及裝飾等環(huán)節(jié)構成,,它集木工,、刺繡、雕刻,、繪畫,、編織等為一體,集蒙古族民間手工技藝之大成,。蒙古包及其營造技藝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長期的生產(chǎn)斗爭、生活實踐中積累形成,,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格?!肮{”具有伸縮性,,能自由變化,蒙古包的高低,、大小可按需要調節(jié),,遇到雨季、風季氣候突變和居住人口增減等情況都能應付自如,。圓形結構造型減少了風雨和沙塵對蒙古包的襲擊,,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蒙古高原嚴寒,、酷熱的大陸性氣候。
蒙古包及其營造技藝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長期的生產(chǎn)斗爭,、生活實踐中積累形成,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格,。技法獨特、傳承久遠的蒙古包營造技藝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當前游牧生活逐漸轉向定居生活后,,蒙古包營造技藝趨向衰微,值得認真總結和傳承,。
呼森格,,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申報,,申報項目:蒙古包營造技藝,。
斌巴,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qū)陳巴爾虎旗申報,,申報項目:蒙古包營造技藝。
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蒙古包營造技藝傳承人班鳳斌創(chuàng)辦了以生產(chǎn)傳統(tǒng)蒙古包,、民族家具及蒙古族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的加工企業(yè)。制作的蒙古包既繼承了傳統(tǒng)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
2018年,蒙古包營造技藝傳承人汪永山在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石房子嘎查建立內蒙古恩格爾民族工藝品制作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被指定為巴林左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傳習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陳巴爾虎旗文化館,、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西烏珠穆沁旗文化館獲得“蒙古包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1年5月24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申報的蒙古包營造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04年,,蒙古包營造技藝傳承人呼森格制作了《烏珠穆沁呼德蘇力德》的貢品蒙古包,,參與在西烏旗賓館展示大型馬鞍的制作工作等。
2004年12月,正藍旗將6頂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洲,。
具有50年歷史的正藍旗蒙古包廠所生產(chǎn)的22個規(guī)格的蒙古包,,不僅暢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旅游景點,而且還出口到韓國,、日本、法國,、蒙古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qū),,讓傳統(tǒng)蒙古包從錫林郭勒草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