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35
項目編號:Ⅴ-137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曲藝
所屬地區(qū):湖北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北省天門市
保護單位:天門市群眾藝術(shù)館
漁鼓淵源于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陽漁鼓的傳統(tǒng)唱腔中,,還保存〔哭靈腔〕,、〔觀音腔〕等曲牌,當(dāng)是早期道教歌曲所遺,。藝人據(jù)師承關(guān)系推算,,約在清代嘉慶初年,農(nóng)民在收獲之余就以漁鼓做自娛性的演唱,。
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水災(zāi)頻繁,故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謠,,舊時百姓深受水災(zāi)之苦,只得背井離鄉(xiāng),,靠敲碟子、拍漁鼓,、打蓮湘,、玩蓮花落,、唱民歌小調(diào)乞討謀生。起初,,漁鼓被水荒窮人作為沿門乞討賣唱來謀生和藝人演唱養(yǎng)家糊口的曲藝形式,;之后,在茶館坐唱或紅白喜事趕場祝酒取彩,。曲目均為慶賀祝詞與斷片唱本,,以及為人處事的應(yīng)酬語言“見子打子”的即興唱詞。如“來在府門外,,先把四賓禮客拜……”,、“唱了這一會,茶水無一杯,,雖說東家柴和貴,,可用罐子煨”等。充分的體現(xiàn)了江漢勞動人民聰明的智慧和才能,。
沔陽漁鼓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據(jù)《中國音樂詞典》載: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后衍變發(fā)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劉的技藝稍遜,故為“半根筒子”,,皮氏兄弟大膽對漁鼓筒,、簡板進行改革,并以漁鼓伴唱皮影戲,,形成楚地特色的漁鼓皮影戲,。后又產(chǎn)生了“沔陽漁鼓行會”。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陽漁鼓皮影戲進入興盛時期,,藝人在道情唱本中加進說詞,逐漸形成說用散白,、唱用韻文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散韻相間文體適合演唱中長篇書目。1911年前后,,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
沔陽漁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藝人據(jù)長篇傳奇,、小說,、寶卷故事改編而成。沔陽漁鼓藝人根據(jù)原故事即興說唱,,這種演唱方式稱之為“浩水”,,而二三漁鼓藝人坐唱的形式,則被稱為“打坐唱”,。20世紀(jì)20年代,,沔陽及其周邊縣市的茶館、酒樓都有沔陽漁鼓藝人演唱,。1931年后,,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漢平原地區(qū),。
1952年以后獲得進一步發(fā)展,,除繼續(xù)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fù)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造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制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于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群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xié)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扎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湖北漁鼓是在沔陽漁鼓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唱詞有七字句,、十字句和由五,、五,、七,、五組成的五七句式三種。四句一番,,出番可換韻,。湖北漁鼓的傳統(tǒng)曲目十分豐富,以反映冤案內(nèi)容的為最多,,其次是演義或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等。傳統(tǒng)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謀考案》、《十三款》等,;現(xiàn)代曲目多數(shù)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fēng)云》,、《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jié)伴奏外,,還增加了絲弦樂,。
湖北漁鼓是說唱相間的曲藝形式。唱腔曲調(diào)主要由沔陽一帶的〔打麥歌〕,、〔薅草歌〕等民歌曲調(diào)脫胎而來經(jīng)過幾代藝人的加工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調(diào)。結(jié)合當(dāng)?shù)胤窖皂嵳{(diào),,具有節(jié)奏明快,、曲調(diào)高亢的特點。唱腔結(jié)構(gòu)屬于曲牌聯(lián)套體,。曲牌的組織與其他牌子曲一類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曲頭,、曲尾,。
湖北漁鼓有五大音樂唱腔,即:平腔,,悲腔,、魚尾腔(又稱鳳尾腔),、琵琶腔、雜花腔,。后經(jīng)著名漁鼓藝人龔本槐發(fā)展創(chuàng)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數(shù)板,、聯(lián)板等二十幾種曲牌。除雜花腔系由不同類型的民歌,、小調(diào)組成外,,其余四種唱腔多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具有板腔特點,,偶句尾常用襯詞組成的甩腔(也稱扣子),。如不用甩腔連續(xù)演唱則為滾板或聯(lián)板。甩腔部分帶以對口或眾人幫腔的形式演唱,。
湖北漁鼓以唱為主,,說白有散白、韻白之分,。說的部分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jié),,或摹擬人物的聲態(tài)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云板擊節(jié),。唱詞有七字句,卜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組成的五七句式三種,,四句一番,,出番可換韻。也有時夾有三,、四字垛句,。優(yōu)美的唱腔、獨特的說白,,不同的句式,,沔陽漁鼓的地方特色顯得極為鮮明。
湖北漁鼓表演形式有單口唱,、對口唱和唱漁鼓皮影戲三種,。單口表演時,,左臂斜抱漁鼓,,手執(zhí)云板(簡板),,右手拍擊筒底皮膜與云板交錯應(yīng)節(jié)。對口表演時,,一人拍擊漁鼓,、云板,,另一人用竹筷敲擊磁碟。唱皮影戲就成了一個戲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稱為“上簽子”,,左方的演唱者稱為“下簽子”,,由上下簽子為主唱,,后臺的武樂師傅拍漁鼓,打擊樂,、幫腔,。 新中國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在長期的演唱實踐過程中,,形成沔陽派,、天門派、潛江派三種各具特色的流派,。沔陽派唱腔以平穩(wěn),、質(zhì)樸、溫柔淳厚見長,稱為平腔漁鼓;天門派以潑辣,、風(fēng)趣,、熱情、高亢見長,稱為高腔漁鼓;潛江派則顯得秀美,、深情而流利委婉,。
湖北漁鼓的傳統(tǒng)曲目相當(dāng)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nèi)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其次是由演義小說、戲曲,、民間故事改編,。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F(xiàn)代題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響較大的有《迷路記》,、《大刀風(fēng)云》等,。
沔陽漁鼓最初以道教神仙故事為題材,宣揚道教的出世和勸善思想,,以后漸多演唱傳奇故事,、民間歌謠、法庭案卷,。沔陽漁鼓積累了豐富的漁鼓曲目,,漁鼓藝人保存有300多個案本。取材于傳奇,、演義小說的劇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國》、《孫龐斗智》,、《三國志》,、《隋唐演義》、《西游記》,、《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羅通掃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武松打店》、《英烈傳》等,;取材于歷史故事的劇目有《昭君和番》,、《岳飛傳》、《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劇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圖》等;取材于戲曲故事的劇目有《吳漢殺妻》,、《呂蒙正趕齋》,、《二度梅》、《孟麗君》,、《瓦車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劇目有《一家賢》、《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間故事的劇目有《雙頭驢》,、《三門街》,、《十三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