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43
項目編號:Ⅴ-145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曲藝
所屬地區(qū):甘肅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
保護單位:瑪曲縣文化館
彈唱藝術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區(qū),,當時人們將今藏族同胞用于彈唱伴奏的龍頭琴稱之為“阿里琴”。后來二世嘉木樣大師在西藏學習的時候,,把阿里琴帶到了拉卜楞寺,,成為藏傳佛教的主要伴奏樂器,。從此,龍頭琴一直作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樂形式被保存下來,。彈唱也成為藏傳佛教寺院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音樂形式之一,,廣大的僧俗群眾非常喜歡。但在過去這一音樂形式一直未能在藏族群眾中流傳,,僅僅作為藏傳佛教寺院音樂,。相傳,第四世嘉木樣大師非常喜歡龍頭琴彈唱,,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詞曲,,且將彈唱藝術傳到了他的家鄉(xiāng),使得這項藝術才在安多藏區(qū)逐漸開始傳播,。
龍頭琴彈唱中的伴奏部分,,采用以歌聲的旋律音調為框架的加花細分手法,這樣使歌聲與伴奏之間形成了“緊彈寬唱”式的對應織體,。而這種加花式細分大都采用后十六和附點八分音符的旋律音型,。這種由龍頭琴彈奏的十六分或八分和附點八分的同音重復的音型,在歌聲當中則多為長音,。在龍頭琴彈唱中,,還不同程度的運用類似藏語稱為“特咋”的技法與“絮”的技法相結合的韻味性技法。正是在這種韻味性彈奏技法的伴奏下,,使得龍頭琴彈唱更加具有音樂的流動性和立體感,。
瑪曲龍頭琴彈唱是甘肅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曲種,是一種由藝人自彈自唱,、即興填詞,,集唱、彈,、舞于一身的綜合性曲藝表演形式,,它發(fā)源于瑪曲縣。因琴頭被雕成龍首形狀,,故稱為龍頭琴,,是當?shù)厝藗冊诓栌囡埡笞詩首詷返囊环N主要方式。
作為藏民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龍頭琴彈唱曲調優(yōu)美,,婉轉動人,其彈唱表演有單檔,、雙檔,、多檔。男女對唱,、馬背彈唱,、組合彈唱,、百人千人彈唱等多種形式。主要曲目有《桑達老》《阿克班瑪》《阿瑪來》《邦金梅朵》等?,斍堫^琴彈唱具有群眾性,、即興性、簡樸性,、民族性四個基本特征,,適合人們在草原上踏著琴聲翩翩起舞。彈唱曲一般音域不寬,,多為一個半八度,,極少有兩個八度,男聲演唱一般在中低聲區(qū),,女聲演唱則音區(qū)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