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鶯歌柳書的歷史至少有200年以上。
鶯歌柳書雖歷史較為悠久,,但流傳范圍并不甚廣,。魯西南百年來最有影響的藝人,,也是菏澤地區(qū)已知最早的鶯歌柳書藝人是曹縣仲堤圈的張瞎子(1848—1928,佚名),。鶯歌柳書的興盛時期,,就是張瞎子活躍的時代。張瞎子的傳人是本莊的張保亮,,再后一代人就是曹縣鄭莊鄭玉昆(1904—1976)和定陶的曹志田,。鄭玉昆晚年將鶯歌柳書技藝傾囊傳給了菏澤的高志軍,現(xiàn)今這一稀有曲種只有他這一個傳人,。
鶯歌柳書的主要節(jié)目有《偷詩》,、《妙常產(chǎn)子》、《卷箔記》,、《兔子拐當(dāng)票》等六十段節(jié),;《龍鳳鐲》、《汗衫記》,、《楊宗英下山》長篇書十余部,。
鶯歌柳書唱白相間,為反復(fù)使用的單曲演唱體,。演唱形式亦三弦,。基本唱腔為四句腔,,其余唱腔均由此深化,。而四句腔后,必有搭尾襯腔“哪,、哎,、哎呀、哎哎,、嗯”,。
鶯歌柳書演唱形式較為簡單,多為一彈一唱的雙檔,。鶯歌柳書曲目十分豐富,,一部分風(fēng)格高雅,文辭艱澀,,另一部分通俗易懂,,清新淺顯,顯示出曲目來源的多元性,。其唱腔音樂早期豐富多彩,,而后期唱腔音樂則古樸呆板,它與柳子戲、地方小曲等關(guān)系密切,,具有多種研究價值,。它直接促生了墜子書,對墜子書的音樂,、曲目,、演出形式、風(fēng)格特點都有著重要影響,。
鶯歌柳書與柳子戲,、地方小曲等關(guān)系密切,具有多種研究價值,。它直接促生了墜子書,,對墜子書的音樂、曲目,、演出形式,、風(fēng)格特點都有著重要影響。
鶯歌柳書是中國北方曲藝中的稀有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清中后期在魯豫皖交界地區(qū)頗有影響,。但在民國初年,急劇萎縮,,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絕響,,僅有菏澤地區(qū)遺有鴻泥一爪,被稱之為“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