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鼓詞一種古老的曲藝劇種之一,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詞,。但永康鼓詞是一種用永康方言單口說唱,、一人多角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押韻切意,通俗易懂,,演唱時,,右腿放著一只鼓盆,右手執(zhí)一根鼓箸,,左手執(zhí)竹板,,敲打出節(jié)奏分明的節(jié)拍。其傳統(tǒng)曲目有《大紅袍》《水紅菱》《孝賢坊》《雙金線》等10余部,,主要表現(xiàn)的是家長里短和兒女情長,。永康鼓詞,當?shù)厮追Q“唱古事”或“唱故事”,。歷史上的演唱者多為盲藝人,,且多為男性,是一種用來乞討的謀生手段,。永康之外,,臨近的東陽、磐安,、武義一帶的城鄉(xiāng)也有流傳。永康鼓詞的伴奏樂器比較簡單,,為一只盆鼓加一條臘尺,。盆鼓又稱“扁鼓”,形似北方書鼓所用的扁鼓,,由6塊高約5厘米的黃檀木拼接而成,,相傳最早是由六位官員每人捐贈一塊烏金拼制而成,也代表了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的六部官員。藝人表演時,,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變化和伴奏的需要,,可以擊打出千變?nèi)f化的鼓點,作為故事說唱的烘托,。臘尺又稱“拍板”,、“檀板”,屬于擊拍樂器,,由兩塊紅木板組成,,又稱“母子板”或“陰陽板”,藝人相傳是由八仙之一的曹國舅所贈。
永康鼓詞,,又名“唱古事”,,曾流傳于金華的永康、武義,、磐安等地及麗水的部分地區(qū),,尤以永康、武義最盛,。
永康鼓詞的表演為單口坐唱,,說唱相間,以唱為主,。唱詞以七字句為主,,又有長短句,較為自由,,押永康方言韻,。曲調(diào)中有[中板]、[散板]等不同板式,。伴奏樂器為二,、三種打擊樂器,無管弦樂伴奏,,其中以直徑約一尺左右的扁鼓為主要樂器,。
永康鼓詞形成于清代中期,1950年時,,據(jù)藝人回憶,,其師傅關(guān)系可以追溯至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顏阿飛,、盧振北,。其傳統(tǒng)曲目有《大紅袍》、《水紅菱》,、《孝賢坊》,、《雙金線》等10余部。建國初期,,永康鼓詞的演出曾比較盛躍,,有呂七召、葉寶昌等知名藝人,,并移植,、改編了《三世仇》、《血淚殤》等大量新曲目,。至二十世紀中后期,,永康鼓詞衰落,,除少數(shù)老人外,已面臨瀕危狀態(tài),。
永康鼓詞又因其獨特的地域文化風味以及演出靈活方便,、不拘場所等特點,成為浙中地方曲藝中的一顆明珠,。但隨著鼓詞藝人的不斷離去,,這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正逐步陷入瀕臨失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