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中藥材,,是蕓香科白鮮屬植物白鮮的干燥根皮。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可用于濕疹、體癬等皮膚病、風濕關節(jié)炎等濕熱病癥。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者慎用,。
白鮮皮,,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白鮮的干燥根皮,。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凈泥土,除去須根及粗皮,,乘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干,。
白鮮皮又叫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北鮮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等。
白鮮皮,,干燥根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厘米,,直徑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cè)根痕。內(nèi)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cè)根形成的圓孔,。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jié)晶物,。氣膻,,味微苦。以卷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
白鮮皮分布區(qū)域: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及河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
白鮮皮道地產(chǎn)區(qū):主產(chǎn)于遼寧、河北,、四川,、江蘇等地。
白鮮皮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
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白鮮皮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癢之功,。
濕熱黃疸,風濕熱痹:白鮮皮善清熱燥濕,。
西醫(yī)診為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濕疹,、手足癬,、體癬、疥瘡屬于濕毒內(nèi)蘊者阻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屬于肝膽濕熱者,,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屬于風濕熱痹阻者,。詳細>>
白鮮皮有毒嗎,?白鮮皮無毒。但大劑量白鮮皮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可使心率增加,,血壓增高等。
白鮮皮寒性,,買購網(wǎng)編輯提醒,,脾胃虛寒者慎用。白鮮皮不宜與腎上腺素類藥物,、催產(chǎn)素一起使用,,因為白鮮皮可增強腎上腺素類藥物的作用和減弱催產(chǎn)素的作用,使得腎上腺素類藥物和催產(chǎn)素的使用劑量難以估計,。
《本草經(jīng)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草經(jīng)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內(nèi)服:煎服,,5-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白鮮皮主要用于因風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捎冒柞r皮配地膚子,、蛇床子等煎水洗患處。風濕痹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配銀花藤、威靈仙等水煎服,。Maigoo小編提醒,,用藥最好遵醫(yī)囑。
皮膚濕疹,、皮膚瘙癢:白鮮皮,、苦參各90克,為水丸。每服6克,,日2次,,溫開水送服。并可單用白鮮皮適量,,煎湯,,外洗。每日1~2次,。(《青島中草藥手冊》)
鵝掌風:用白鮮皮入口嚼爛,,手搓之。(《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急性肝炎:白鮮皮9克,,茵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水煎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
后風虛:白鮮皮、獨活各90克,。為粗末,,酒水各二盞,煎取二盞,。分三服,。或單用白鮮皮,。(《衛(wèi)生易簡方》)
外傷出血:白鮮皮研細末,,外敷。(《寧夏中草藥手冊》)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span>
《本草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jīng)去濕熱藥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yī)止施之瘡科,,淺矣,!”
《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chǎn)后余痛。"
《日華子本草》:"通關節(jié),,利九竅及血脈,,并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白鮮皮生于土坡灌木叢中,山地灌木叢中及森林下,,山坡陽坡,。喜溫暖濕潤,耐寒,,怕旱,,怕澇,怕強光照,。
塊莖繁殖,。栽種期9月中、下旬-11月上旬,,尤以9月下旬-10月上旬為適期,。選當年生塊莖呈扁球形、色淡黃,、芽眼多、健壯無病蟲傷疤,、橫徑約1.4-1.6cm,、組織較幼嫩者作種用。
栽種前塊莖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5min,,稍晾干,,隨即栽種,。條栽或穴栽,以條栽為好,。按行距20cm開淺條溝,,溝深6-7cm,塊莖交互栽種2行,。芽頭向上,,栽種不宜過淺或過深,以免影響出苗,。邊種邊覆土,,上蓋草木灰或土雜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900-112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