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小涼山彝族傳統(tǒng)的祭祀兼慶賀性節(jié)日,。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guān)于彝族年始于何時,現(xiàn)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guān),,整個節(jié)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意為新年,,主要內(nèi)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兇,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后,,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并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并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既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后,,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只及意節(jié)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lǐng)下祈求樹神要多結(jié)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后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jié)束后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shù)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莊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后,,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面、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jié)的快樂之中。
彝族年一般選定在農(nóng)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jié)。根據(jù)有關(guān)專家學者的研究,,它緣于彝族十月太陽歷(參見陳久經(jīng) 盧央劉堯漢 《彝族天文學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月太陽歷是彝族先民創(chuàng)制的一種特殊的歷法,。按照這種歷法,,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另外有五至六天過年日,。這種歷法無大小月之分,,每月都為三十六天,,便于人們記憶。十月太陽歷選擇冬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下為大寒為農(nóng)歷臘月,,夏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上為大暑農(nóng)歷六月,。以大寒和大暑為元日,準確地反映了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這冬夏兩個節(jié)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節(jié)分別訂于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六日和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根據(jù)計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時間為365.33日。結(jié)構(gòu)整齊,、科學簡明,,使用方便是太陽歷的特點。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現(xiàn)在彝族地區(qū)流行的火把節(jié)和彝族年兩個節(jié)日最初就是根據(jù)太陽歷制定的,。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上為大暑時為火把節(jié)。而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為大寒時為彝族年,。
彝族年,,涼山彝語叫“庫史”即“過年”?!澳辍币驼Z把它叫做“庫”,,其義為:轉(zhuǎn)、回,、回轉(zhuǎn),、回歸、循環(huán),。彝族時空觀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點為起始點,,太陽冬天日落點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幾天后又往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古”,意為“太陽轉(zhuǎn)回點”,。然后到夏季時太陽落點又移到最北的端點,,就不再北移而回歸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久”,,意為“太陽回歸點”,。此后日漸南移,,到最南的端點。從最北的端點到最南的端點一個往返周期就是一年,。這一時間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后,。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這個時候過。
關(guān)于具體什么時間過彝族年的問題,,涼山彝族地區(qū)一般在“布久”時過,。根據(jù)有關(guān)學者(參見王昌富《涼山彝族禮俗》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羅自強《涼山風情》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調(diào)查了解,,以往有些高寒地區(qū)例如:越西、昭覺,、漢源等地在公歷十月份過,。而有些地區(qū)如西昌、喜德,、冕寧,、會理、米易,、鹽邊,、鹽源、木里和云南寧蒗,、永勝,、華坪、永仁等縣以臘月十六日為過年的頭一天,。
火把節(jié)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鸢压?jié)一般于每年農(nóng)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guān)火把節(jié)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shù)十種,,內(nèi)容豐富,優(yōu)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啰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lǐng)下毫不畏懼,,在農(nóng)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zhàn)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jié),,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并五詔,,因星回節(jié)召五詔令飲于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于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jié),,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zhàn)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于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qū)除蟲害,戰(zhàn)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nóng)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jié)。
2010年5月18日,中國國務(wù)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申報的“彝族年”入選,,列入民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