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爛柯山的傳說(山西?。幪枺孩?106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陵川縣
(3)保護單位:陵川縣人民文化館
2,、爛柯山的傳說(浙江省),,編號:Ⅰ-106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浙江省衢州市
(3)保護單位:衢州市文化館(衢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浙江省爛柯山之所以馳譽中外,,與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密切相關,。傳說炎黃時代,、當時炎帝的雨師赤松子與其小女兒少姜即在室石中修煉。春秋時期被稱為室石山、空石山,、空洞山,為姑篾國一大勝地,。晉朝中期王質(zhì)遇仙爛柯的故事天下廣為流傳,,名聲遠播。北魏時期稱懸室坂,,唐初稱為石橋山,。元和初(約806年)此山始被稱作爛柯山。
梁代任昉《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zhì)伐木至,,見童子棋而歌,質(zhì)因聽之,。童子與一物與質(zhì),,如棗核,質(zhì)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持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爛柯山由此得名,。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之為:“青霞第八洞天”,。洞上有一縫,長 10 米,,南寬北窄,,中間僅容一人匍匐可進,,從洞隙中可見一隙青天,故名“一線天”,。爛柯山原有八景:石梁,、青霞洞、一線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遲亭,、柯山塔,、寶巖寺。此外,,還有忠壯陵園,、梅巖、赤松巖,、集仙觀,、崇文洞、樵隱巖等景點,。
傳說很早以前,,爛柯山下有個鄉(xiāng)村,村里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人,,因為他以砍柴為生,,人們都叫他王樵。這年春季的一天,,王樵拿起扁擔斧頭上山砍柴,。走到山上見有兩位白發(fā)長須的老人,攜手進了爛柯山的桃花洞,。王樵很覺奇怪,,村里沒見過這兩位老人,出于好奇,,他也就跟著走進洞里,。只見洞中流水潺潺,兩旁桃花紅得鮮艷,,有的樹上已是碩果累累,。兩位老人在一塊青石的兩邊坐下,擺開棋盤,,下起棋來,。王樵見此情景,也就放下扁擔,,撂下柴斧,,蹲在一旁觀棋,。時間一長,只見兩位老人,,有時順手摘下一只桃子吃,,有時也送給王樵一只吃。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兩位老人下完了棋,,起身向洞的深處走去。這時王樵才想起自己是來砍柴的,,連忙去撿扁擔,,扁擔已經(jīng)朽了,再去拾柴斧,,斧把也已經(jīng)爛了,。柴砍不成了,只好順原路出洞回家,。一出洞,他已覺得先前的山形林木,、道路都好象變了,,歸途只能依稀辯認??偹愕搅舜謇?,見往來老鄉(xiāng)都是陌生人,他詫異地上前詢問王樵的家,,人們告訴他,,王樵上山打柴,一去不歸,,至此已有八百年了,。這時王樵才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神仙,而自己也成了仙,。他知道再尋下去也是沒用,,只好返回山中,又進了桃花洞,,其后不知所終,。
爛柯山傳說,源于晉朝樵夫王質(zhì)上山看棋爛柯的故事,。相傳,,晉朝中期有個樵夫名叫王質(zhì),家住衢城太白井旁,,家有老母和一個年幼的弟弟,,王質(zhì)常年以砍柴為,,他經(jīng)常到衢城東南一山中砍柴,此山林深茂密,,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粱,它又形同石室而得名石室山,。有一天,,王質(zhì)到石室山中砍柴,在石梁下遇兩童子(實為仙童)下棋,,王質(zhì)在一旁看了一盤棋,,砍柴的斧頭柄已腐爛,時間也過去數(shù)百年,,回家后,,家人已不復存在,王質(zhì)重歸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爛柯山因此而得名,。
類似的傳說流傳很廣,山西省武鄉(xiāng)縣,、廣東省高要縣,、陜西省洛川縣、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達州,、福建南平,、江蘇虞縣的爛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臺紹興,,成都爛柴山、山東萊蕪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臺等,,爛柯山傳說遠在日本也有流傳記述。
爛柯山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晉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后,,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年-476年)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異記》等諸多史科中都有記載,?!盃€柯山”一詞被收入到《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辭源》、《辭?!?、《中國地名大辭典》等名典。 由于現(xiàn)代生活沖擊,,蘭柯山傳說僅流傳于旅游業(yè)的為數(shù)不多的導游中間,。民間能講的僅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時此傳說相關的許多景觀和文物因戰(zhàn)亂等原因,,遭嚴重破壞,,如“集仙觀、“玉枰仙隱”,、“最高頂”等均已不復存在,;天生石梁下有眾多的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明李遂書寫的“天生石梁”四字,;諸多古代碑刻,,現(xiàn)僅存明朝徐渭詩碑殘碑、瞿溥《日遲亭記》殘碑,、民國“戰(zhàn)龍松遺跡”,、“五指樟遺跡”碑,可謂廖廖無幾,。
爛柯山傳說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的環(huán)境和時間產(chǎn)生的特殊產(chǎn)物,因此它首先具備民族民俗價值,,其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兩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游價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區(qū)的“石室鄉(xiāng)”,、“石梁鎮(zhèn)”的名稱均源自爛柯山傳說,,古城門“通仙門”、石室山的“仙游渡”也源自爛柯山傳說,。文化交流價值,,近年來,因爛柯山而引入的各項圍棋賽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進了衢州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可以說爛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國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爛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處的石寶鄉(xiāng),,又名石室山、石橋山???,指斧子的木柄,“爛柯”一名的來歷,,緣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民國《縣志》稱:《遺愁集》記載,晉代有個名叫王質(zhì)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進一處石室中,,看見兩個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圍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觀看,。老人給他一枚狀如棗核的東西,,含在嘴里便不覺得饑渴。一局還沒下完,,王質(zhì)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砍柴用的斧柄已經(jīng)爛了。王質(zhì)趕緊下山回家,,誰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鄉(xiāng)親早已不在人世。一打聽,,已歷時兩代,,從此就有了“爛柯棋根”之說。但據(jù)晉虞喜《志林》所載,,王質(zhì)在石室所觀下棋者,,不是兩位老人,而是兩個童子,。
還有一種傳說,,見于酈道元《水經(jīng)注》書中記載工質(zhì)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觀童子下棋,,而是聽四個童子彈琴唱歌,,人迷忘返。結果斧子柄都爛了,。
總之,,這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說,有關樵人進山,、看仙人對奕,。斧柄爛盡的情節(jié),流傳甚廣,,以爛柯山遺跡自稱者,,全國各地并不少見,。但衢州爛柯山,是唯一被我國道教的道書列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謂“洞天福地”,,即指道教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一書中記載,,全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們一致公認,,衢州不僅是爛柯山的發(fā)源地,,而且是中國圍棋的棋根之鄉(xiāng)?!盃€柯”之典故,,也早已盛傳棋界,久負勝名,。
關于爛柯山的傳說,,古書上的記載比較簡單,流傳在當?shù)氐拿耖g傳說,,卻詳盡生動,,引人入勝。傳說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戶人家,,全家三口人,一個瞎子嬤嬤和孫子,、孫女,。因家境貧寒,靠孫子王質(zhì)上山砍柴,,勉強維持生活,。一天,有兩個過路人經(jīng)過王質(zhì)家門口,,肚子餓得厲害,,就向瞎嬤嬤借灶做飯,??墒牵踬|(zhì)砍柴未歸,,家中無柴,。過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進灶里當柴燒,。二人燒了一鍋面條,,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謝,便告辭而去,。王質(zhì)砍柴回來,,見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面條,,就問嬤嬤是哪里弄來的。嬤嬤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說了一遍,。王質(zhì)聽了感到奇怪,,這時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桌子、板凳的腿全部燒焦了,,頓時火冒三丈,,綽起一把斧子便追趕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見蹤影,,只見有兩個人在洞里下棋。王質(zhì)本來就是個棋迷,,見這兩人下的正起勁,,就用斧頭柄往地上一墊,坐在一旁看棋,。這兩人一邊下棋一邊吃桃,,還掰了半個桃遞給王質(zhì),王質(zhì)邊吃邊看,,沒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發(fā)芽長成桃樹。這時,,兩個老人提醒他說:“你還勿回去,,看你的斧頭柄都爛了?!蓖踬|(zhì)低頭一看,,大吃一驚,趕緊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變了樣,。他邊走邊問,好不容易走到城里,,卻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鄰居一打聽,才知嬤嬤已過世好幾百年,,后代玄孫的胡子都已經(jīng)花白了,。王質(zhì)感嘆地說:“山中方一日,,世上幾千年!”傳說那兩個煮面條,、下棋的人,,一個是鐵拐李,一個是呂洞賓,。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爛柯山。
爛柯山傳說作為洛川民間文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通過該傳說可以進一步了解民間傳說的語言特色和表現(xiàn)手法。
傳說往往反映著一個社會時期人們的一種需求和生活,,通過對爛柯山傳說和爛柯山現(xiàn)存遺跡,。的考察研究可以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陵川縣人民文化館、衢州市文化館(衢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得“爛柯山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