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鍋莊舞(甘孜鍋莊),,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石渠縣
(3)保護單位:石渠縣文化館
2、鍋莊舞(甘孜鍋莊),,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雅江縣
(3)保護單位:雅江縣文化館
3、鍋莊舞(甘孜鍋莊),,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新龍縣
(3)保護單位:新龍縣文化館
4、鍋莊舞(甘孜鍋莊),,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德格縣
(3)保護單位:德格縣文化館
5、鍋莊舞(馬奈鍋莊),,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金川縣
(3)保護單位:金川縣文化館
6、鍋莊舞(迪慶鍋莊舞),,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迪慶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7、鍋莊舞(昌都鍋莊舞),,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
(3)保護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卡若區(qū)文化局
8、鍋莊舞(玉樹卓舞),,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玉樹藏族自治州文化館
9、鍋莊舞(稱多白龍卓舞),,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稱多縣
(3)保護單位:稱多縣文化館
10、鍋莊舞(囊謙卓干瑪),,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囊謙縣
(3)保護單位:囊謙縣文化館
11、鍋莊舞(甘南鍋莊舞),,編號:Ⅲ-20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qū),。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guī)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qū)分成“群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zhèn)鍋莊和農牧區(qū)鍋莊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藏族鍋莊舞,廣泛分布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jù)從麗江石鼓轎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測,,鍋莊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迪慶藏族鍋莊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鎮(zhèn),、小中旬鎮(zhèn)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欄在待客時以鍋莊歌舞形式表現(xiàn)系列禮儀程序,,有“祝福鍋莊”、“逐客鍋莊”,、“贊頌鍋莊”,、“相會鍋莊”、“辭別鍋莊”,、“挽留鍋莊”,、“送別鍋莊”、“祈福鍋莊”等種類,,在全國各藏區(qū)十分罕見,。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香格里拉鍋莊分古,、新兩種,,“擦尼”是古鍋莊,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有專門的動作和歌詞,,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擦司”是新舞,系隨著不同時代而新編的歌舞,。迪慶藏族鍋莊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jié)、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
迪慶藏族鍋莊包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內涵,,形式完整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蘊含著友愛,、團結等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有較高的藝術和社會價值,。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西藏自治區(qū)
昌都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莊”發(fā)祥地。根據(jù)昌都縣鍋莊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莊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鍋莊廣為流傳,。每逢節(jié)日,、慶典、婚嫁喜慶之時,,廣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隨后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后,眾人一齊“呀”(擬聲)地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換動作,。男性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猶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顯現(xiàn)出健美,、明快,、活潑的特點。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兄弟姐妹情誼藉此得到升華,。昌都鍋莊可分為農區(qū)鍋莊(包括城鎮(zhèn))、牧區(qū)鍋莊,、寺廟鍋莊三大類,,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jié)奏緩慢,,舞姿舒展優(yōu)美,;另一類節(jié)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莊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tài)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钡龋浔硌葑⒅刈藨B(tài)的情緒變化和表現(xiàn),。昌都鍋莊的節(jié)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后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后進入最能體現(xiàn)卓舞粗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昌都鍋莊藝術充分表現(xiàn)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情豪邁的民族特性,,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命名為“鍋莊藝術之鄉(xiāng)”,。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卓舞流傳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態(tài)發(fā)展起來,。
玉樹卓舞種類繁多,其內容以對家鄉(xiāng),、自然風光等的歌頌為主,,同時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現(xiàn)廣泛內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聲三個部分。玉樹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較強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濃的“法”卓(藏語稱“曲”卓)兩類,,整體結構由從慢到快兩部分組成,,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圍繞甩袖來進行,表演時常常有幾十人,、上百人共同參與,。舞者的袖子很長,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yōu)美瀟灑,手臂旋轉自如,,運動路線變化多樣,。
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著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移動,,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周身協(xié)調配合。整個舞蹈節(jié)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舞蹈陽剛、帥氣之美充分展現(xiàn)出來,。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展現(xiàn)出女性柔美秀麗和溫柔端莊的特性,。
卓舞具有廣泛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其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獨特的風貌、精湛的技藝,、強烈的個性為廣大群眾所稱譽,,在藏族歌舞藝術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顯著的典型性,顯示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卓舞蘊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價值,。它所具備的凝聚力和激發(fā)力,在現(xiàn)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能發(fā)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