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和禁忌】艾灸的好處與功效 艾灸養(yǎng)生的好處
什么是艾灸,?
定義: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后熏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艾灸療法是中國醫(yī)學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耙会樁娜盟帯保趥鹘y(tǒng)醫(yī)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艾灸養(yǎng)生的原理,?
艾灸是以有“長壽之草”之稱的艾草為主要原料,其中的艾原本是愛的諧音,,代表著偉大的母愛,可無私的賜于萬物生命而不求回報,。此外,,艾草還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于堂中,,用以避邪,。
艾灸養(yǎng)生的作用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凍傷,、癃閉、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腹痛吐瀉、痢疾等
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調節(jié)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fā)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jié)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回陽救逆
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升陽舉陷,,扶陽固脫,。
防病保健
現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于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艾灸使用的禁忌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jié)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wěn)或婦女經期忌灸,。
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