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wèi)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肴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qū)的飲食,為高原牧區(qū)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于咸,、淡,、鮮、酸,、香,。具有調(diào)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wèi)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qū)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nóng)區(qū)或半農(nóng)半牧區(qū)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nóng)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于火候,,調(diào)味以鮮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于煮,、炒、燒,、悶,、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qū)飲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藥材為主,,制作原始,、風味清鮮、咸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豬見長,。
宮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種藏餐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博采各家之長而形成的綜合菜肴,,材料都取之本土,,選料嚴謹、制作精細,、技法全面,、色澤美觀、滋味清鮮,,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藏族的飲食特點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絕不吃馬、驢,、騾,、狗肉,有的人連雞肉,、豬肉和雞蛋也不食用,。魚、蝦,、蛇,、鱔以及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zhèn)居民(大多為青年)少量食用外,,廣大農(nóng)區(qū)和牧區(qū)群眾一般不食,。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婦不得食用,,據(jù)說吃下違禁食物生下的孩子會成豁嘴,。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當天宰殺的鮮肉,,必須要過一天才食,。當天宰殺的肉稱為“寧夏”(意為“日肉”),,人們認為牲畜雖已宰殺,,但其靈魂尚存,必須過一天后靈魂才會離開軀體,。對鳥類,、山雞藏族從不捕食,并把雪山雞視為神鳥,,忌諱捕獵,。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魚肉的情況較為復雜,,忌食與否與地域密切相關,。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則、拉薩,、山南等地一直有以打魚為生的漁夫和漁村存在,,當?shù)鼐用裨谝欢ǖ募竟?jié)也食魚。今天,,衛(wèi)藏地區(qū)的城鎮(zhèn)居民分人吃魚,,而廣大農(nóng)區(qū)和牧區(qū),尤其是藏東地區(qū)人們幾乎不吃魚,、蝦類食品,。
在飲食禁忌中,,藏族人對吃大蒜有較多的禁忌。大蒜作為調(diào)味品平時人們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轉(zhuǎn)經(jīng)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則絕對不可食蒜,,忌諱食蒜后的臭氣玷污和熏臟了圣潔之地。有人說吃蒜的當天不能去佛堂廟宇,,有人說需3天后才能去,,還有的認為“吃大蒜之后,七天內(nèi)不宜參拜廟宇,、寺院和其它圣潔的地方,。因為為了清除大蒜的惡臭是需要時間的?!币恍┬叛鲵\的群眾幾乎不食蒜,。
藏族對火灶有神圣的敬畏之情,認為火塘中有灶神,。需小心伺候,,絕不能褻瀆得罪灶神,否則會帶來災難,。嚴禁跨越火灶,,忌諱往火灶里吐痰、在灶中燒骨頭,、毛發(fā)等物,。火塘要保持干凈,,不能將不潔的東西放在火灶旁,,坐在灶邊時,不得把腳擱到灶上,,清掃垃圾不能將垃圾投入火灶內(nèi)燒,,也忌諱直接在火上烤肉。行人外出時,,需祈禱灶神以求護佑,。在野外用三塊灶石搭建的火灶,離開時也需清理干凈,,每塊灶石上置放少許茶葉或食物,,以示對灶神的祭奉。忌諱在灶石旁大小便,、放屁,,否則會激怒灶神導致違禁者生殖器上長瘡甚至絕后。
日常用的餐具,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裂痕和豁口,,有破損的千萬不能給家人和客人用,,視為不吉利,客人會感覺受到怠慢,,或不受歡迎,,甚至詛咒。在端茶,、端飯,、敬酒時忌諱手指放在碗或杯子口沿上,此舉不但不禮貌,,而且顯得很不衛(wèi)生,。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藏族傳統(tǒng)特色飲食
藏族以熏烤肉為主,輔之以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飲品。
藏胞從古至今居住在高寒地區(qū),,形成了與其它兄弟民族迥然不同的飽含習慣,。藏族人民對自己的傳統(tǒng)食品和食俗,猶如對待風俗一樣,,懷著渾厚的感情,。游人在貪圖這兒秀麗山川的同時,若是再吃一口香甜的糌粑,,品濃釅的酥油茶,,喝一杯醇香的青梨酒,嘗嘗地道的地方菜肴,,定會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獲得從未有過的享受,。
糌粑:糌粑是藏胞的主要食品,,形似內(nèi)地的炒面,可分為青稞,、豌豆,、燕麥糌粑等。藏胞無論下地勞動,,上山放牧,,出門旅行,都要隨身攜帶糌粑。吃時,,往碗里倒些糌粑,,另少量的酥油,沖茶水食用,。糌粑攜帶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廣人稀,、燃料缺乏的地方,,的確是一種物美價廉實用方便的快餐食品。
酥油茶:在九寨溝藏胞家中,,酥油茶壺從早到晚都煨在火塘上面,,任何時候,都可以喝到又香又熱的酥油茶,。酥油茶營養(yǎng)豐富,,香醇可口,并有提神,、滋補作用,,深為藏族群眾所喜愛。
奶制品:九寨溝一帶群眾習慣養(yǎng)奶牛,,牛奶很豐富,。從春至秋,鮮奶源源不斷流入牧民家的奶桶內(nèi),,人們用它制作出多種多樣的奶制品,,日常食用的主要有奶酪、奶渣,、奶皮,、酥油和酸奶。奶酪是用提取過酥油的奶水加熱,、發(fā)酵,,擠出水分制成的。把奶酪裝入毛布口袋里,,進一眇擠壓去掉水分,,攤干曬干,即為奶渣,。將鮮奶盛在鍋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煮,奶的表面即可漸漸凝成味捍可口的奶皮,。
青稞酒:青稞酒色微黃,,酸中帶甜,,有“藏式啤酒”之稱,是藏事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歡度節(jié)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習俗,客人來了,,豪爽熱情的評價要端起青稞酒壺,,邊斟三碗敬獻客人。前兩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點,,但不能一點也不喝,。第三碗斟滿后則要一飲而盡,以示尊重評價,。藏族同胞勸酒時,,經(jīng)常要唱酒歌,歌詞豐富多彩,,曲調(diào)優(yōu)美動人,。